第五個部分就是我們講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是在能夠觀察世界的主觀上來修,無相為體是在被我們觀察的客觀萬物上來修,主客觀融合地來修就是修什麼?無住為本,“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而住。怎麼住?無住而住,你住在任何一點上都不對,無住而住就是真正地活在全體法界裏麵,跟任何人交往,看到任何事情都是以全體法界融入全體法界,這個是無住而住。
凡夫心總是很機械地運用知識在活,禪者就能夠無住而住地在不斷湧現的生命的智慧裏麵來生活,這樣是禪者的境界。從整個社會來說,我們這個時代更加需要禪的智慧,尤其是需要禪的這種無住為本的智慧。
所以我們要轉過來,不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是以整個生態的和諧為出發點,這才是關鍵,要開發我們內在的這種本具的智慧,因為禪的智慧是超越民族超越宗教,具有普世價值的,所以其實我們需要的是第二次的文藝複興。
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時候,歐洲的第一次文藝複興將人從神權的籠罩之中解放出來,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且持續了幾百年,我們的工業革命等等都是因為文藝複興開啟了解放了人的這種力量而產生的。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現在是需要第二次的文藝複興就是說從機械的籠罩之中將人的心解放出來。
什麼是機器的籠罩呢?我們的文明一直向外去尋求,我們每個人一直向外去尋求成功,去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以外在的、外顯的成和敗來平衡、來判斷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這樣一直向外的時候,我們就不斷地去榨取自然,當然就要遭到自然的報複了。一直去追尋物質,一直去研究種種科技的進步,種種機器的精密,生產出更多的物質,然後不斷地榨取自然,這樣是活在一個機器裏麵。由機器而製造出物質,然後貪著於這種享受,這是在物質的籠罩之中,在機器的籠罩之中。
還有一種是指人一直活在大腦思維裏麵,所以用這種大腦思維機械的、僵化的模式來看這個世界,如果我們用這種機械的模式,大腦思維的方法來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把自己跟我們存在的本源割裂開來了,跟我們內在的真心智慧就割裂開來了,所以每個人都變成無根之人,沒有根,所以就很漂浮,生命沒有發展的方向,這樣是我們需要從機械的籠罩之中解放出來。
這是我們說無住為本。
怎樣來真正地實修無住為本呢?前麵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然後我們從個體來說,我們每個人怎麼樣來實修無住為本呢?其實就是兩句話:活在當下,坐斷三際。就對了。
活在當下,這個話也聽熟了,很多好東西聽多了以後我們就變成一種知識累積了,就忘失它的本意,不曉得怎麼去用功,就是這樣的,因為它總是由智慧降格為知識了,因為你沒有去用它,沒有去實踐它。當時是內心有一點觸動,但是因為沒有實踐的緣故,一直聽一直聽然後就變成一種知識累積了,它就降格為大腦思維了。
其實你要知道,當下的本質就是無住,不能夠被我們作為對象來認識,這個才是當下,一旦能夠被我們作為對象來認識的時候就不是當下了,那就成為過去了,所以其實當下就是什麼?它就是主體客體還沒有分之前的那種澄明的那種直覺的狀態,才叫做當下。所以活在當下就是活在這種澄明直覺的狀態之中,就是活在我們一直強調的這種高度警覺的自性的這種智慧之中,這樣是活在當下,當然就能夠坐斷三際,就能夠不被過去、現在、未來所束縛,這個是修法。
禪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你不要隻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禪的智慧,在任何領域要做到大成功,一定都要開發生命內在、生命深處的、心靈深處的這種大智慧,我們也舉個例子好了。
索羅斯大家都知道,大家喜歡炒股票嘛,所以肯定都會知道索羅斯了。索羅斯就曾經有說過,他講他為什麼能夠在金融這個領域之中遊刃有餘,他並沒有去強調,他從他的老師波普爾(波普爾是一個哲學教授,很知名的)這裏麵學到的哲學讓他能夠遊刃有餘,也沒有說他過去成功的經驗多麼輝煌,也沒有去強調那些金融的理論,而是一直在講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被關在集中營裏麵,他怎樣從集中營裏麵,從那種艱困的環境之中利用生命本具的、本然的生存智慧,然後逃出集中營的那種經曆給他的啟迪,這個就是一種直覺,所以索羅斯其實就是強調說,他總是運用他的那種警覺,他的那種生命智慧的直覺來運作,因此能夠有成就。所以其實禪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關鍵就是開啟我們內在的智慧。
祝願我們大家當下就能夠開啟禪的智慧,頓悟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