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9月,“左聯”領導下的中國詩歌會成立,發起人有穆木天、楊騷、任鈞、蒲風等。1933年3月出版《新詩歌》,穆木天在《發刊詩》中提出“我們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紀的意識”,“要使我們的詩成為大眾歌調”。蒲風是他們的代表詩人。蒲風,廣東省梅縣人,20世紀50年代出版過《茫茫夜》、《鋼鐵的歌唱》、《六月流火》(敘事詩)等。蒲風開始寫詩時,頗受《女神》的影響,常常用象征性的比喻,表達摧毀舊社會、不畏犧牲追求光明的強烈願望,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藝術手法上留著模仿的痕跡,如《撲燈蛾》、《鴉聲》、《火·風·雨》等。自從參加中國詩歌會後,在保持詩的熱情澎湃的特色的同時,他的詩轉向平易、樸素的風格。這時他主張:“技巧不能過於脫離大眾。”在農村革命深入的情況下,農村題材在蒲風詩歌中便占有突出地位,他的許多詩描寫“動蕩中的故鄉”。《茫茫夜》寫農村母親對投奔“窮人軍”的兒子的思念,用山崩虎吼的風聲做回答,以表現農民的反抗情緒,仍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農夫阿三》寫農民阿三被抽去當兵以及他的覺醒。描寫農民不堪苛捐盤剝,雖用寫實的手法,但仍然通過阿三的突兀的醒悟以表現詩人的反抗黑暗現實的情緒。與當時另一位表現農村的詩人臧克家相比,蒲風的詩對農民的思想、生活體驗不深,但比較注意寫農民對於舊社會的鬥爭。有的詩,如《六月流火》,還表現了蘇區農民在紅軍的支援下與白匪軍的鬥爭。1934年後,蒲風的詩中抗日救亡的主題逐漸增多。1936年,他是“國防詩歌”的積極倡導者。詩集《鋼鐵的歌唱》就是這方麵的成果。《我迎著風狂和雨暴》描寫抒情主人公屹立在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中,他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慷慨陳詞:
我不問被殘殺了多少東北同胞,
我要問熱血的中國男兒還有多少。
整首詩雄健、豪壯,表現了中國人民堅決抗日的堅強決心和氣概。《武裝田地山河》、《鋼鐵的海岸線》等都是“國防詩歌”的實踐。蒲風的詩大都樸實、豪放,但藝術上不很平衡。有的詩失之散文化,有的詩如《搖籃歌》,卻音節鏗鏘,節奏分明,有很強的音樂性。有的詩感情充沛,形象鮮明,有的則比較概念化。
中國詩歌會有許多地區的分會,會員分布很廣。如上海的關露,北平的方殷,山東的史輪,廣東的溫流,東京的臧雲遠、林林等。北平分會的負責人王亞平,他的詩描寫北方農村的破產,也表現城市勞動者饑寒交迫的生活,被蒲風稱為“人生的歌”。詩集《十二月的風》以26首內容有連續性的詩,表現北平學生抗日救亡鬥爭和“一二九”運動。雖然比較粗糙,但喊出了“震撼古城的吼聲”。廣州分會的溫流,寫過《打磚歌》、《鑿石碑工人歌》等,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並且具有民謠的特色。麵向現實,描寫下層人民生活,歌唱救亡運動,這是中國詩歌會詩人的主要表現內容。他們認為自己的詩是“詩人從個人的抒情渡到時代音響的有力的憤呼”,是作為新月派,現代派的對立物而誕生的。跟他們抱有相近的見解,而藝術上又較他們講究,在20世紀30年代詩壇上發生較大影響的,是臧克家。
臧克家,山東省諸城縣人,出身農村破落的封建家庭,對農民生活有較多了解,使他以詩來回憶農村生活、表現農民的鄉土詩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在藝術風格上明顯地受新月派、特別是聞一多的影響。《烙印》主要由兩部分詩組成。一部分是表達詩人對生活的看法、態度,如《憂患》、《生活》、《烙印》等。由於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有過坎坷的經曆,並且受舊式農民思想性格的影響,對生活取“堅忍主義”的態度;所以這部分詩既有對社會的黑暗、人生的險惡的描述,又有戰勝風浪、頑強求生的意誌的表露。詩人希望寫出人生哲理,如《生活》中說:“在人生的劇幕上,你既是被排定的一個角色,就當拚命的來一個痛快;……當前的磨難就是你的對手,運盡氣力去和它苦鬥。”有時,在濃重的黑暗麵前,也表現一些淒哀的情調,如《象粒砂》:“象粒砂,風挾你飛揚,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而另一些時候又帶著不屈的心唱出對未來的憧憬,如《天火》、《不久有那麼一天》。最典型的是《老馬》一詩,正是詩人對人生的寫照: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他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
他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淚隻往心裏咽,
眼裏飄來一道鞭影,
他抬起頭望望前麵。
在表麵的沉默無語中頂著沉重的生活壓力,同時也表現著自己的堅韌不屈。這裏確實包含了“封建性的農村”中“悲劇型的農民”的性格特征,所以也常被人當作描寫農民的詩來讀。臧克家正是從這裏體會了受壓迫人民的情緒。《烙印》中另一組內容便是對農民和其他角落裏卑微人物的同情之歌。《難民》、《老爺爺》、《歇午工》、《到都市去》、《逃荒》等是描寫舊中國農民終身備受欺壓以及在動亂中流離失所的悲慘境況。《炭鬼》、《神女》、《當爐女》、《洋車夫》、《販魚郎》等也都充滿對下層人民血淚生涯的深切同情。這部分詩最具有現實主義的特色,是用詩來描繪生活。早在“五四”時期就有人將初期新詩分為寫景、寫實、寫情、寫意幾類。所謂寫實如劉半農、劉大白那些寫下層人民的詩。後來新詩發展的情況是抒情詩占了優勢,寫景寫意往往溶彙到抒情詩中去。因此,當20世紀30年代初,臧克家出現在詩壇時,他的這一批樸實、清新的寫實的詩,便比較引人注目,成為20世紀30年代新詩中獨具特色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