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在敘事詩上。“五四”以來白話詩中敘事詩很少,解放區詩歌恰好在這方麵有重大突破。代表著這種突破的是1946年李季的敘事長詩《王貴與李香香》的誕生。

李季,河南省唐縣人,1938年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2年後在三邊地區工作。他在實際工作中認識到民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價值,開始收集陝北民歌“信天遊”,得3000餘首。他聯係民歌產生的時代、社會環境、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風俗習慣、語言特點等,進行了係統的學習,從中吸取了豐富的藝術養料。1946年9月,他根據流傳在三邊的民間曆史故事,以“信天遊”形式所作的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立即產生了巨大影響。陸定一在數日後發表《讀了一首詩》,認為“用豐富的民間語彙來做詩,內容形式都好”,讚揚李季等是文藝戰線的戰鬥英雄,是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

《王貴與李香香》描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對貧苦的男女青年農民王貴和李香香在戀愛婚姻中的悲歡離合。詩歌把描寫愛情與表現階級鬥爭結合起來。王貴的父親因交不起租,死於地主崔二爺的鞭子下。他被李家收養,並與李香香相愛。當時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正向這裏發展。荒淫無恥的崔二爺為了霸占李香香,趁王貴參加革命活動之機逮捕他,並欲置之死地。李香香報信給遊擊隊,救出了王貴,兩人得以成親。後遊擊隊轉移,崔二爺搶走李香香。王貴與遊擊隊趕跑白軍救出李香香。長詩最後以“咱們鬧革命,革命也是為了咱”點明了主題。長詩既描寫了青年農民的愛情生活,又渲染了土地革命的波瀾壯闊的氣勢,表現了受壓迫者的個人命運與革命利益的統一。它是陝北農民革命的一首壯麗的史詩。

敘事請當然也要塑造人物,也要有生動的故事情節。但它畢竟是詩,而詩是離不開抒情的。如果詩人不能通過敘事來抒情,那麼故事再好,不如寫成小說或其他體裁。李季之前,解放區作家中已有人寫過敘事詩,往往因缺少詩情限製了詩的感染力。詩情不是漂浮在半空中的水汽,而必須附著於詩的形象上。李季嫻熟地運用民間抒情詩“信天遊”,以抒情詩形式進行敘事,他得到了勞動人民在長時間裏積累起來的詩形象,這是他的成功的關鍵。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王貴與李香香》是李季集中了人民的藝術智慧而再創造出來的。他寫王貴與李香香之間的真摯的愛:

煙鍋鍋點燈半炕炕明,

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

因為有了煙鍋點燈、酒盅量米,才把王貴之窮十分形象地表現出來;也隻有這樣,才更顯出李香香的愛的深。這裏描繪的是具體形象,表達的是深摯感情。“信天遊”的特點在於大量的比興的使用,兩句一組的構成法又有利於比興的運用,往往一首詩從頭到尾都是各種比喻的鋪排,極為形象具體。而那些形容、比喻又多是人民群眾取之於自己的勞動生活,取之於對自然界的美的領悟,因而不但豐富,而且往往是十分新鮮、精巧的。《王貴與李香香》中寫王貴是:

冬雪大來冬麥好,

王貴好象麥苗苗。

因為是“苗苗”,所以不僅幼小,還有點稚嫩,而且又在大雪之下,正經受著寒冷的重壓,用以比喻王貴,甚為確切。然而經受了這雪的壓迫,卻磨煉與滋潤了麥苗,明天它必將茁壯成長。又如形容李香香之美:

一對大眼水汪汪,

就象那露水珠草上淌。

如沒有對草上晶瑩露珠的觀察與感受,也產生不出這麼美的詩句。就是寫崔二爺聲言王貴逃脫不了他的手心,也排出了“井繩斷了桶掉到井裏頭”、“銅籮裏篩麵落麵箱”、“煙筒裏卷煙房梁上灰”等的比喻。這些,當然都得力於對“信天遊”的學習。借助著這許多形象的詩句,使字有情,聲有容,無論是寫王貴與李香香之間的深切情意,或是表現人民群眾對崔二爺的憤怒仇恨,都能神豐氣足,情意盎然。

“信天遊”的形式與《王貴與李香香》的內容是和諧統一的。象這樣的詩句:

沙梁梁高來沙窩窩低,

照不見親人在哪裏。

陽窪裏糜子背窪裏穀,

哪裏想起你哪裏哭。

它所展現的自然景象,給人物提供了有利的抒情環境。鮮明的地方風光、濃鬱的黃土高原的情調,與詩中主人公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情緒,完全溶化在一起,情景交融,大大增強了詩的表現力。但“信天遊”的形式,它所固有的詩形象,由於地方特點十分鮮明,同時也造成了較大的局限性。

在《王貴與李香香》中,李季使用“信天遊”的詩句,並不給人以生硬之感。但如離開了它的內容,可能就不便於使用。李季在建國後繼續寫作敘事詩,如《菊花石》,《楊高傳》等,就不再使用“信天遊”的形式了。因此,如何吸取民歌在藝術上的優點,同時又不拘泥於其形式,使之能較為靈活地表現現代不同地區的多樣化的生活,這是《王貴與李香香》所不曾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