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八年(588),隋文帝以吊民伐罪的名義下詔伐陳。隋朝揮師南下,陳朝岌岌可危,而陳後主卻鎮靜地說:“王氣在我這裏,當初齊國三次入侵,周兩次入侵,都被摧毀了,這次隋軍來了,也是必敗無疑。”而且,他覺得有長江作為屏障,肯定是萬無一失的。因此照樣整日奏樂、縱酒、賦詩。而此時,隋將賀若弼從廣陵渡江,韓擒虎自橫江夜渡采石,東西兩路合圍到陳朝的都城建康城下。這時,陳後主才驚慌起來,但他生性懦弱,隻知道整日啼哭。京城守軍兵力本可與隋軍一決高下,可不懂軍法的他卻不肯采用臣下正確的戰策,致使陳軍紛紛敗退。麵對隋軍強大的攻勢,士兵四散逃走,大臣各自逃命。陳後主無奈之下帶著張貴妃、孔貴嬪逃到了井中,結果還是被隋軍找到了。陳後主投降了隋文帝,被帶回了長安。陳朝滅亡。
滅陳之後,隋文帝又派人安撫嶺南,洗夫人也歸順了隋朝,南北終於再度統一。
趙州橋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汶河之上,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8),是一位名叫李春的工匠建造的。隋朝建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對峙的局麵,統一了中國。當時的趙縣是南北往來必經之路,從這裏北上可至重鎮涿郡,南下可達京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斷,人們南來北往十分不便,特別是遇上洪水季節更是無法通行。於是,在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使交通暢通便成為當務之急。李春受命負責設計和大橋的施工。他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前人的建橋經驗,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
趙州橋李春等人在設計和施工中有著諸多創新。其一,趙州橋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采用圓弧拱形式,使拱的高度大大降低,實現了低橋麵、大跨度,橋麵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用料節省、施工簡便:其二,改進拱肩,把以往橋梁建築中采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這樣,既可以增加瀉洪能力,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衝擊,保證大橋的安全,又可節省大量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增加橋梁的穩固性。同時,優美的造型,也體現了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這種敝肩圓弧拱形式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西方在14世紀才出現敝肩圓弧石拱橋,比我國晚了六百多年。英國著名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舉了26項從1世紀到18世紀先後由我國傳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科學技術成果,其中的第十八項就是弧形拱橋;其三,首創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李春按照設計方案精心細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橋任務。“坦途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趙州橋成為了南北交通的要衝,極大方便了交通運輸和人民生活。趙州橋的建成不僅為兩岸人員的往來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把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在中國橋梁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筆。
趙州橋建成至今已曆一千四百餘年,經曆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一千三百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裏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曆史古跡”銅牌紀念碑。李春作為一代橋梁專家、趙州橋作為一座曆史名橋都將永載史冊。
文帝之死
楊堅與皇後獨孤氏早年定親,獨孤氏的父親獨孤信曾向楊堅提出一個要求,不許他和別的女人生兒子,這個在當時看來極不合理的要求,然而楊堅竟然答應了。新婚之夜,他再次對獨孤氏鄭重承諾,絕不和別的女人生兒子。所以楊堅的五個兒子都是獨孤氏所生。楊堅做皇帝後一直引以為豪,認為自己的五個兒子都是同一個母親所生,是真正的親兄弟,因此不會發生為爭位而自相殘殺的事情,但結果卻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