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東方都市的並蒂蓮(3)(1 / 3)

1992年,是無線電視台選美20年和建台25周年慶典。無線決心來一個別開生麵的作法:即娛樂重於選美本身,他們的口號是“發放廿載光華,燃點選美文化”,以保證有一個具有可觀性的“20屆港姐選舉”。

決賽是在1992年6月7日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在豪華奢侈的古埃及金字塔布景下,埃及王要在佳麗中選聖女,皇帝選嬪妃。舞台設計、服裝、歌舞、特技和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四大天王”出場:均表現出無線的人力、財力、氣魄。

人們搞清楚了“選美是隆重而且氣派的晚會”的概念。參賽港姐都被披上“智慧與美貌並重”的美譽。“四大天王”喧賓奪主,12位決賽佳麗為“天王”伴歌伴舞。但無線認為無所謂,隻要吸引觀眾,爭取強大的輻蓋麵,節目有人看,看的人多,便是成功。

“四大天王”中,數郭富城最為俊俏了。他一身閃著金光的服裝堪稱獨有,隻是個頭太小,和佳麗們站在一起像個玩童。最瀟灑的是劉德華,難怪盧淑儀見了他就臉紅。主考官周星馳改變以往那種一本正經的介紹方式、循規蹈矩的交談和時刻保持儀表,現場氣氛活躍,笑料疊出。

周星馳問:“讀香港大學要多長時間?”張玉華搶先回答:“4年。”周說:“錯了,讀這句話中的‘香港大學’4個字隻需2秒。”羞得張玉華選手直往人後鑽。

決賽結果,盧淑儀當選冠軍,並獲“香港小姐20屆金輝大獎”和“最上鏡小姐”獎。心理學學士劉殷伶獲得亞軍,她同時亦奪得“國際親善小姐”。季軍由張雪玲獲得,李秋林獲“最受佳麗歡迎獎”。

此次總決賽,反傳統式的大型表演方式,為無線起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新穎火爆、逗樂”是其主要特點。

新當選的佳麗們在任期內,要為慈善事業到世界各地奔波。曆屆“香港小姐”冠軍,除了到處風光之外,還要肩負起組織名為“慧妍雅集”的公益團體。意在用“港姐”之名氣,積極關注社會公益,參加慈善義演活動,為社會作貢獻。

7月,“香港小姐”冠軍盧淑儀、亞軍劉殷伶和季軍李秋林等到北京走訪,在頤和園喝茶,在長城拍照,好不風光。

1999年7月11日,香港誕生了1999年度的“香港小姐”冠軍是24歲的郭羨妮,亞軍是21歲的原子鏸,18歲的胡杏兒獲季軍。

曆史久遠的香港選美,出了大批影星。如:曾慶瑜、鄭文雅、鄺美雲、張曼玉、吳婉芳、李美風、李嘉欣、麥潔文、鍾楚紅、翁美玲、邱淑貞、袁詠儀、郭藹明、周海媚、葉子楣、葉玉卿、利智等,這些獲選或落選的佳麗,都成為演藝圈紅得發紫的明星。

4.“亞洲小姐”搶單關

正當無線的“香港小姐”按新程式運轉,且時而陶醉在成功的得意之中,時而又因“失敗”而麵露窘迫的時候。亞洲電視有限公司在無線電視台進行選美13年之後的1985年之際,再也耐不住了,他們步無線後塵,也開始了“亞洲小姐”的競選。

選美,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即要娛樂性,還要商業性,競爭便不可避免了。

無線選美的宗旨是“美貌和智慧並重”。

亞視則在亞姐的學曆、學識、容貌、身段及品行上下功夫。

對活動的目的,兩個台都清楚,那就是競爭。爭人才,爭廣告費和收視率。而競爭者,先是兩台之間、兩台美女之間、後為台內美女之間。爭鬥甚是熱鬧。幾乎在各個環節上,都是以美女為士兵的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口號戰、宣傳戰、外景戰、節目戰、司儀戰、嘉賓戰……兩台均以“與民同選”為選美程序,派出俊男倩女,以及上屆冠軍佳麗親臨街頭,贈送鮮花,發放申請表。兩台都借美女之名提高自身身價,影響觀眾,拉攏人心。

每年7月至9月,港民會大飽眼福。無線與亞視兩台評選奪冠小姐之前,都攜帶佳麗到異國他鄉去展示一番,拍下風光旖旎的片子供觀眾欣賞。美人美景當然會吸引觀眾。兩台的強烈對抗,吸引了眾多觀眾,收視率大增,以致使觀眾不知選哪個台來看。

1985年,亞視首次出台舉辦“亞洲小姐”選美。無線卻如驚弓之鳥,仗著多年選美的經驗,趕緊製定了“以美製美”、“以美比美”的策略,推出一名“健美小姐”的競選,並把準決賽與決賽日期安排在和“亞洲小姐”決賽相同的時間裏,亞視如臨大敵。出於無耐,亞視的“亞洲小姐”比賽,當晚比無線的“健美小姐”比賽早開場15分鍾,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兩台同日、同時舉行決賽,弄得觀眾頻頻轉動按鈕選台,不知如何是好了。

亞視後來還突然改變了賽前節目《電光幻想》,而用重金購買了《第一滴血續集》來招徠觀眾。而無線也不示弱,以《健美小姐K100專輯》開場,並開通了觀眾選舉“健美小姐”的電話熱線大獎。結果,使當晚全港的電話線路受阻。準決賽當晚,亞視場地發現一名無線的記者,立即毫不客氣地將其驅逐出場。並在各出入口增設崗員,嚴禁外人進入。

首屆“亞洲小姐”冠軍黎燕珊藝壓群芳,為“亞視”帶來了不少讚譽。而1986年“亞洲小姐”冠軍利智的出現,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收視率直線上升,也令“亞視”進行選美信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