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附錄比較文學與精英化教育(3 / 3)

這就是複旦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點做這份《複旦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生與博士生精英化培養規劃》見《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第1期。的理由。也許,人們並不會反對或者拒絕比較文學領域的精英化教育,但是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的理想,而是一份對未來負責的教育計劃的實施。對於這種比較文學的特殊性,我們有兩個問題始終缺乏深入的探索,一個是目前高校中文係的師資的可能性;另一個是培養人才的目的性。前者是方法和條件,後者是價值觀,在這兩個問題沒有充分討論的前提下,雖然目前中國綜合性大學的中文係都設置了比較文學的專業課程(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課程),但對於這門學科的自身素質的提高仍然無濟於事。

這兩個問題,需要有許多在教育第一線的學者共同來參與討論才能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認識。本文限於篇幅,隻能做非常簡單的介紹,談談我們製定這份規劃時的設想,以及為了實施規劃已經做出的努力。

首先,要實行精英化教育就必須確立比較文學作為純科學的定位,比較文學當然不可能像18世紀的哲學那樣成為一種“統領一切學科,是關於世上萬般現象知識的最終歸宿”,但是比較文學所具有的特殊的學科品質,使它能夠為人文學科的真正的優秀學者創造一種必要的條件。陳寅恪先生是曆史學者,錢鍾書先生是古典文學專家,季羨林先生是東方語文專家,但是他們擁有的學識都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專業範圍,這個“超越”本身就體現了人文學者的精專與廣博的基礎,廣義地說,這也是比較文學的學科所要提供的研究視角和知識襟懷。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今天我們根本不具備培養這些大師級人物的師資,所以這樣的理想隻是烏托邦的空想。我要回答的是,即使在過去那個時代的中國,大約也是沒有培養“大師”的師資能力的。所以,當時天資聰慧的青年學者無一不是遊學於西方各個國家的高等學府,吸取各種科學知識和開拓學術視野。今天的複旦大學同樣也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培養大師的師資和能力,但我們能夠做的工作,就是為培養優秀人才創造好的條件,喚起學生們對學術道路的自信和熱情。在這份規劃裏可以體現出這樣一份自覺,為了實現精英化教育理想,複旦大學中文係盡了最大的努力延聘人才,從海內外不斷引進在比較文學領域、比較語言學領域、古典學領域的老中青各個層次的人才,很快就更新了原來師資的知識結構,短短幾年來,複旦比較文學學科已經以煥然一新的整體麵目崛起在國內外同行的麵前。

要提高一個學科的師資力量,就必須打破原來的學科界限,既要綜合中文學科的全部資源作為個別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又要整合個別學科的特殊的學科標誌。在複旦中文係原來的學科結構分布中,比較文學雖然起步很早,但既不是傳統學科也不是強項學科:中文係的古代文學有實力雄厚的文論研究傳統,文藝學有西方美學和西方文論的強項,現當代文學學科裏也有從事外來影響研究的學者,由於傳統學科的力量強大,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不能不受到影響,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中外文學關係比較、譯介學研究等比較邊緣的學科方向上,不能有大的突破。自2006年以來,我們改變了思路,一方麵是引進人才,突出了中外比較詩學為主幹的學科發展思路,建構起“中西文學、詩學及其文化關係研究”、“世界文學及其文化關係研究”、“德國語言文化與南亞文化關係研究”、“東亞文學及其文化關係研究”、“跨藝術與文化研究”等五大模塊的課程體製。同時從海外引進印歐語係的文學研究、比較語言研究的人才,那些海外學子學成歸國,掌握十多種印歐古代語言,再借助複旦曆史係的相關語言人才,完全解決了多種語言教學和比較語言領域的師資力量。

當然,引進人才隻是一條途徑,真正要提升一個學科的教學水平,不可能依靠單一學科的師資力量,必須調動一級學科的師資實力。所以我們在設置比較文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時,堅決打破學生隻聽本專業教師課程的做法,並在課程製度上確保研究生學習其他學科的西方文論、文獻學、古漢語和文學史等課程,借助跨學科和跨院係的教學平台,綜合地依托複旦大學人文學科的良好師資,形成比較文學課程改革的強大後盾和豐富資源。正因為比較文學是一門開放性學科,它必須打破自我封閉的課程體係,把原來對比較文學構成壓力與挑戰的強勢學科的傳統課程,轉化為它的課程資源,使比較文學的研究生在其他學科的課程中獲得知識的拓展。

專題講座,這雖是比較文學研究生擴大學術視野的輔助性課程,但也是借助校外專家力量來補充師資的措施。我們每年都邀請國際上各類學科的專家學者來複旦為學生們短期講授專題課程或者做專題講座,也及時邀請國內專家做學術演講。為了培養學生廣泛的學術興趣和學術視野,我們把研究生聽前沿講座和自己舉辦學術研討會,作為正式課程的學分納入教學考核。以前學校裏一般的前沿講座都是學生自由選聽,並不作嚴格的考勤和考核製度,現在為了改變學生們眼高手低、自由散漫的學風,強化團隊精神,把學術講座和學術研討會都列入了正式考核的範圍,都構成了課程建設的有機部分。這樣,專業教師的專業課程,專業外教師的選修課程和外校專家的講座課程,以及研究生自己組織的研討活動等,形成了多重知識結構的開放性的課程係列。

也許,還是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即使把中文一級學科的所有師資都調動起來,能否完成對一個合格比較文學人才的培養?我的觀點仍然是不容樂觀的。但至少,我們為研究生進入專業學習提供了一個寬闊的教學平台,打下了相對紮實的知識基礎。所以在我們的規劃裏,不但強調碩博連讀六年一貫製(碩士兩年,博士四年),而且相應增加了課程學分,強調了精英化教育的一貫性。同時,我的一個設想就是要把精英化教育的理想貫徹到底,具體措施就是鼓勵比較文學專業的學生出國深造,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開闊學術視野,接受國際上各學術領域的名師指點。比較文學專業的研究生不一定僅從事比較文學的研究,而是以比較的知識結構和學術視野滲透到各個人文領域,可以進入思想、文化、理論、曆史、社會等各個領域,也可以結合具體國別文學的專業,進一步開拓自己的學術領域。比較文學不能僅僅滿足於一般國別的研究,但它可以勝任國別領域的文學研究,而且有把握獲得更加豐碩的學術成果。

因此,在我們看來,比較文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是造就一般合格的社會就業人才,也不需要為國家培養大批的專業人才,但是它必須有崇高的學術理想,把為未來培養真正的優秀人文學者作為遠大目標。比較文學的培養目標是長遠的,其教育成果在二十年以後才能逐漸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規劃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兩個去向,一是通過我們自己的理想的教育和培養,通過六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專業訓練,為國內高校和學術機關輸送具有真才實學的專業人才;二是通過鼓勵出國留學機製,把優秀的學生推薦到世界一流大學進行深造、進修和繼續學習,為未來的學術發展儲備人才。

這也許是一種烏托邦,可是,教育如果失去了烏托邦的精神和理想,那還成為教育嗎?一切在於努力之中。 2009年12月4日寫於上海黑水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