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子裏人們向來排斥和不喜歡讀正史,因為正史往往多數是當代史。所以,更多人喜歡讀小說或者散文,從那裏慢慢品出曆史的本來麵目。記得我最喜愛的是《左傳》中的那篇《刺客列傳》,文章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曾有人說,那麼的一部大書竟隻這一篇使人興奮、傾心,並視之為該書的壓卷之作。所以,無論曆史、傳記、小說、散文、詩歌,都不應拘泥於某種形式,但越趨向於民間、趨向於襤褸者越好。越是沒有絲毫官職、地位作為裝飾、點綴和陪襯的純粹文人書寫的文字越是具有流傳價值,越是脫離於某種組織和權勢,越是有不可低估的分量和擔當。譬如司馬相如、韓愈之流就無法與李白、杜甫、王勃這樣盡管終身潦倒,卻有著悲憫情懷,偉大千古的天才們相提並論。

下麵我要講的是一位解放初參加工作的人走過的漫長而簡略的人生軌跡,以及他當年在修築西吉馬蓮水庫和黃家川水庫兩大工程時所承擔的工作,頗有些意思,以供大家診斷。當然,講述者和講述的內容本身是極平淡的,似乎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不會如人期待的那樣盡意,也不像小說那樣會產生起伏跌宕、震驚、傷痛的效果,但正因不加雕琢和修飾,才顯得真實和彌足珍貴。

關於他一生的工作曆程,我是以幹枯的筆觸記敘的,近於無味。

講述者的名字叫張興旺,祖籍甘肅臨夏,1936年生於西吉,18歲擔任小川鄉副鄉長,20歲在固原幹部學校學習期滿。先後擔任夏寨鄉副鄉長、夏寨公社團委書記、縣農業部幹事,期間下放西吉灘張村堡大隊任大隊長、支部書記,1961年調馬蓮公社任組宣幹事,1962年調沙溝公社擔任團幹部、公安特派員,1978年擔任沙溝公社副主任(副科級),後半年調任後趟牧場支部書記兼場長(正科級),1986年調硝河人大任主席,1987年後半年調夏寨鄉調研員,1989年再次調任後趟牧場支部書記兼場長,直到1997年退休。

看看這個人一生的工作軌跡,大家會發現,平淡有時候也許是一種人皆想渴求卻難以企及的境界,是一種無福無禍的寂寞和孤獨。讀一個人真實的曆史,或許就是為了要從中發現和找見自己的宿命和影子。

他說,我曾是當時馬蓮水庫的代工者之一。

打西吉馬蓮水庫的時候,全縣的青壯年勞力全去了,那是全縣的一項大工程。總指揮名字叫吳兆文,將台人,當時擔任西吉農業部的部長。參加勞動的有八個區,下轄六十個鄉左右的人。這八個區是白崖區、興平區、蒙泉區、新營區、平峰區、單民區、將台區、偏城區,以及兩三個縣管的直屬鄉。

那時我二十一歲,時任夏寨鄉副鄉長,帶領的是夏寨鄉的所有民工。當時夏寨鄉是把城關區撤了後與第一鄉合並成的縣管直屬鄉,所轄五岔社、楊河社、羊坊社、大灘社、夏寨社、武家河社、羅莊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