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梁老板和文雅集(1 / 2)

總是去潘家園兒,那時候潘家園不是像現在弄得大紅柱子古色古香,根本都是賣的工藝品,不像是古玩交易,像是給外國人遊玩的地方,當年一個人裹個軍大衣往地上一蹲,前麵一個裝過化肥或者麵粉的空袋子擺著,袋子上麵就可能有老的東西。

一到246潘家園開市,老何就跟過節一樣,午飯也不想在家吃了,從早晨就哄馬大姐講今天有重要的稿件要當麵去催。其實老何就是用門衛那裏的公用電話給作者單位的公用電話打一下催一下稿件。實在是作者想和老何討論文章的脈絡走向,寫作風格的,也一般盡量約在晚上再細聊。晚上當然是從潘家園直奔作者的住處,就不回家吃飯了,直接跟作者一起就解決了溫飽問題了,大家都沒有錢,也吃不好,自己弄個番茄炒蛋或者路邊買點豬耳朵,最不濟吃個食堂,結果老何跟當年很多的所謂的文學愛好者都成了好朋友。不誇張的,北京各大文化院校,各個文化單位的食堂老何都嚐過,也可以號稱吃遍北京食堂了,但是老何本性不愛美食,隻求飽腹而已,最主要還是喜歡聊天,不一定聊創作,也不一定聊古玩,其實聊什麼老何都喜歡,能有人交流讓老何覺得很溫暖,沒有人會嫌棄朋友太多的。

這個周二一早天氣還可以,北京的秋天是最美最宜人的,銀杏葉子已經黃了,但是胡同兩邊的法國梧桐的大巴掌葉子還是綠的,有老人端著個籠子在路邊上遛鳥。老何記得這天天特別高特別藍,約的作者講他沒有空,老何早晨從家揣了一個饅頭準備當午飯,反正今天也沒有人跟老何一起搭夥吃飯,潘家園裏是沒有人注意他這樣的一個古玩愛好者中午吃的什麼的,很多來擺攤的同好沒有午飯也是很平常的。好這個大家都不覺得苦了,尤其是能看到好東西的時候,尤其是看到和書上一樣的時候。當然這種情況幾乎沒有,老何指的是珍品。珍品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少,也許隻有那被拍了照片的獨一份,平常之輩怎麼能在這麼個平凡地方見到價值連城的東西呢?

你要懷疑老何從來就沒有見過古物嗎?老何當然見過很多。潘家園滿地都是賣古銅錢和毛主席像章的,基本都是真品,如果是仿品老板會直接告訴你的,這個新,反正也不值幾個錢,連造假的必要都沒有。而且80年代的造假工藝還不先進,基本就是用古法造假,也容易辨認。今天的人做東西的心情沒有古人那麼虔誠了,即使為了錢刻意仿製,但是那份手藝的熟練程度,那個心思的精巧,那個用料的講究是幾乎不能仿製的,如果這麼簡單就能仿製的一樣,那就沒有古玩這一樣了,因為工藝品和古玩分不出來了。老何是很少打眼的,但是總是揀地攤上的碎瓷片看,是怎麼也開不了眼啊,總是覺得得不到心裏的滿足。

老何也買過一些碎的瓷片,畢竟是剛接觸古玩嗎,弄點不值錢的小玩意總比什麼都沒有過手的強,即使不想保留的這個瓷片,還可以晚上拿回家研究瓷片的胎,估摸估摸整器的重量,因為博物館的東西都整齊都品相好,但是上不了手啊。反正剛開始老何大部分是用書本知識加想象的,實物是見不了幾件的。還記得當然一個地攤的老板賣了老何幾個紫檀木上鑲嵌的鈞窯的老的瓷片,其實隻有紐扣大小,高興的他晚上回家差點失眠,望著上麵的紋理差點失眠,睡到一半還爬起來看,又翻書研究,又去故宮博物館看鈞窯的真品和這個屁大點的瓷片有什麼不同,對地攤老板斷定這是真品嚴重質疑,查資料就有十幾本。那時候老何也許什麼都沒有,有的隻是熱情了,燒的我睡不著覺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