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極樂之根源莫如愛,天下極苦之根源亦莫如愛。然苟得愛之勝利,則雖極苦之中有極樂存焉。則謂愛亦極苦之根源,實表麵之談。謂愛為極樂之根源,乃真天地間萬古不磨之真理也。其勢力蓋足支配芸芸眾生,無有能越其界限者。得之則人生有價值,不得則人生無價值。知此則人生有樂趣,不知此則人生無樂趣。愛為人生之秘機,愛為人生之秘鑰。人獸之別,即係乎此。
天地間愛之最真摯者有二,曰母子之愛與夫婦之愛。孟子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母子之愛與夫婦之愛,雖赴湯蹈火,絕殊身,有不能損其毫末者。其精神直可動天地,泣鬼神,莽莽大地,芸芸眾生,至德極善,天以逾此母子之愛占人之前半生,夫婦之愛占人之後半生。人之一生,蓋為愛所撫養,愛所衛護,愛所浸潤,愛所維持。人生無愛毋寧死,人生有愛雖死猶生。
母子之愛與夫婦之愛皆本諸天性,與有生俱來,不過表顯有先後。其潛伏於本能中,則固其同為天地間最純最潔之愛,根源即在乎此。兒童終日與慈母相依,親近撫愛,融和如春。無第三人離間其間。母子心目中,除愛外,無所用其顧忌,無所用其避嫌,無所用其抑製。故能存其天真,保其真愛。
夫婦之愛,其出於天性,與母子同。然在吾國則但見母子之愛,至於夫婦間則十八九皆冷淡如路人,與天性適相背馳,則又何哉。
吾固已言之,母子之愛占人之前半生,夫婦之愛占人之後半生。若僅得母子之愛而缺夫婦之愛,則謂大多數人僅生得一半。前半生有其生命,後半生雖生猶死,殆非過言。嗚呼,何吾國死人之多也。吾為此懼,請為國人一采其致死之由。
最先由於基礎之錯誤,正當婚姻應先有戀愛而後有夫婦。吾國之大多數婚姻固無所謂戀愛,即有戀愛亦往往在名分已定之後。其間出於不得已者居十之八九。此其遺憾,雖女媧再世,無力填補。夫人無愉快欣慰之懷,而希冀其常有和氣迎人之笑容溫語,固不可得。若雖有愉快欣慰之懷,乃非由衷心,出於勉強,則其表麵即強作笑容,其實際蓋吞聲飲泣,有不足為外人道者。即有笑容溫語亦暫而不久,偽多而真少也。明乎此,則吾國夫婦間何以冷淡如路人,其原因可不待辯而自明。蓋本無所愛,不能強作愛之表現。猶之乎本無母子之情,而欲強一任何婦人視一任何兒童如己子,強一任何兒童視一任何婦人如己母,除於戲台上一時扮裝之外,遍天地間不可得也。嗚呼,彼本為路人又安怪其冷淡如路人哉。
其次由於腐儒之提倡陋俗。吾國腐儒所極力提倡之陋俗,足以摧殘夫婦間之和氣生氣,使之滅息無複有餘燼者,莫如“夫婦相敬如賓”及“舉案齊眉”各讕言。吾人聚素心人促膝談心於一室,無所拘束,無所顧忌,言笑自如,各暢所懷,行坐任意,舉止自由,其快樂安慰較與新客同座,端坐拱手,惟諾隨人,其相差豈可以道裏計。然而吾人對於素心人之情誼,較與新客之情誼,又何若。今以夫婦之親且愛,而勸其相敬如賓,已近囚獄,苟益以舉案齊眉之行為,則徑可以加以鑼鼓與猴戲比其優劣矣。此雖為例不多,常人未必皆嚐行此,然有腐儒舉為鵠的以示模範,其流弊所及,足以喪盡能醫眾苦之真愛而有餘。腐儒不足責,吾惟禱其速死。活潑有為之青年,安可不稍稍運其思想,一洗陋俗,而勿再為半死之人。當知“恭恭敬敬”、“客客氣氣”,皆為招待路人之良法。至於夫婦之間,則以融和怡悅為尊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