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由於腐敗之大家族環境,一人前半生所享受之母子之愛,無人間之,後半生所享受之夫婦之愛,則在吾國之陋俗,有多端之離間。其最甚者,莫如腐敗之大家族環境。夫婦之愛,無論如何其受授及享用,皆絕對僅限於當局之二人,不容有第三人攙雜其間。吾信此實可為社會學中之一定律。欲保持此定律之價值及完備,其第一條件,在有小家庭製度。若在腐敗之大家族環境內,則欲攙雜或破壞,最少亦有阻礙之力者大有人在。苛虐之翁姑固無論已。即叔伯妯娌亦居間阻礙。此數人而能與此小夫婦團結一氣,則將二人之愛而推廣擴充之,成為數人之愛。愛之本身,固尚自若,無如夫婦之愛無論如何絕對限於當局之二人。謂此為我所發明之社會學中定律,亦無不可。即當局願讓,旁人亦無福消受。旁人既無能消受,乃無時不肆其讒謗傾軋之伎倆。當局為避嫌計,不得不斂其愛之形跡。於是雖於彼此言笑之間,苟非在晏居之處,未有不存戒心者。而其尤當力戒以避人耳目者,莫甚於親愛之態度。戒之既甚,易之者舍冷淡莫屬。冷淡既久,愛之精神亦隨之湮沒。蓋精神雖為表現之本,表現亦助精神之長存。久作愁眉哭臉之人,心境亦隨之俱移。此則心理學家所證明,非區區一人之私言也。嗚呼,腐敗之大家族環境。慶父不去,魯難未已。此惡不除,家庭永無改良之由。半死之人遍國中,永無超度之期矣。或曰,子喋喋言愛與人生,人生所貴亦在為人類“服務”Service耳。僅孜孜於愛之為言,何見之未廣乎。曰,基督教之精粹在為人類服務,而其精義則以愛置於希望之前,人生得全其愛則學識道德及事業皆得其滋養而日增光輝,服務之憑藉亦全在乎此。子乃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殆亦半死之流亞歟。吾複何言。

(原載1922年3月《約翰聲》第33卷第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