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1905—1950年),原名戴朝寀,筆名有戴夢鷗、江思、艾昂甫等。1905年3月5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大塔兒巷11號。1923年夏,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學文學係。1925年“五卅”慘案引起的一場反帝運動高潮中,上海大學被查封,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學習。1926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並翻譯了魏爾倫的詩。其後,初戀的熱烈溫熱了戴望舒的心。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成為他的熱戀對象。戴望舒一些深情的愛情詩篇便是這種熱戀情感的產物和結晶。
1928年,戴望舒與施蟄存、馮雪峰、劉呐鷗辦了一個水沫書店,出版水沫叢書,創辦雜誌《無軌列車》,出至第8期即以宣傳“赤化”的罪名被查禁停刊。
1929年4月,水沫書店出版了戴望舒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優美、哀感、惆悵、朦朧,富有音樂美,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稍後,他們又創辦《新文藝》雜誌,努力提倡新興的無產階級文藝。
1930年3月2日,經馮雪峰介紹,戴望舒參加了左聯成立大會,成為左聯第一批盟員。1932年5月,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誌的創辦,成為現代派詩人的領袖。為了深造,戴望舒於1932年11月18日乘“達特安”號郵船赴法國留學。
在法國,他將親手編定的自己的詩作《望舒草》,交給摯友杜衡寫序,於1933年由現代書局出版。因經濟困窘,他轉入收費較低的裏昂中法大學學習。後來他到西班牙作短暫的旅行。
1935年春天戴望舒由巴黎返國,他失去了往昔的愛情。在失戀的沉哀中他尋找新的溫馨,不久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相戀並結為伴侶。1936年,戴望舒同孫大雨、梁宗岱、馮至、卞之琳等人創辦《新詩》雜誌。
1937年1月,戴望舒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詩集《望舒詩稿》。抗戰爆發以後不到一年,戴望舒舉家由上海遷到香港。1938年8月他主編的《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創刊。1939年5月,戴望舒與張光宇合辦《星島周報》。隨後又與艾青合編詩刊《頂點》,與馮亦代、葉君健、徐遲等創辦英文刊物《中國作家》,與鬱風、馮亦代、葉靈鳳等合編《耕耘》雜誌。
在十分活躍的香港文壇中,戴望舒成為一個核心的角色。他自己不僅常有詩文創作發表,還寫了一些古典小說研究的文字。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寇逮捕入獄,受盡嚴刑拷打,仍堅貞不屈,保持了一個正直知識分子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光輝的詩篇。
1946年春天,戴望舒全家回到上海。婚姻的不幸帶來了新的創痛。兩年後,為逃避國民黨法院的通緝之禍,再度到了香港。由於友人曹辛之的幫助,他最後一本詩集《災難的歲月》於1948年2月在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
1949年的北京迎來了嶄新的春天。戴望舒帶著喜悅激動的心情,攜兩個女兒,與詩人卞之琳一起,乘船經天津回到北京。他參加了全國文藝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被推選為作協詩歌工作者聯誼會理事。其後他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與世長辭。鐵窗生活留下的病魔,過早地奪走了他年輕的生命,這時他隻有4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