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山看後,感到足不出戶,就已經了解了馬傅瑩的很多情況。
從“網螞”整理出的資料來看,也找到了馬傅瑩的微信空間,通過她加入的群,了解到她從國內回到美國,微信再無動靜,沉寂無語。
她的網絡空間也關停,原來加入的圈子也寂寥無聲。
薑山據此估計,她極可能換掉了所有的通訊聯絡方式,僅保持極個別的聯係人,進入潛藏狀態。
獵捕馬傅瑩是個難題,是最大的難題。
這個“網螞”似乎窺破了薑山的心事,因此把最大的難題馬傅瑩的資料,搜索得最為詳細,整理得最為用心。
表格,線路,圖文並茂,疑點,以及可能,全部一一列出,倒讓薑山的自信加了些折扣。
因為,隻有他自己知道,馬傅瑩雖然涉及馬敢騎一案,需要回國協助調查,僅有的依據,就是馬敢騎老婆曾經分多次打到她境外賬戶上數千萬元的資金,涉嫌窩贓。
國內紅色通緝令雖然發出,但是美國對這類犯罪是什麼態度,還十分模糊,估計不會積極。
數千萬元的投資款,不會輕易就被中國警方連人帶款帶回的。
三個新助手,如同較著勁,比著幹,一個比一個顯神通。
當“網螞”如此用功,在國內就拿出這麼多可供尋找線索的資料時,受到另兩位的眼熱。
他們把各位目標對象的情況,全部暗下功夫,爛熟於心。
用張猛的話說,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薑山受到“網螞”啟示,從自己總協調全省“獵狐行動”的責任出發,動員“網螞”舉辦了一場“網絡查緝”短訓課。
一天時間,參戰隊員全封密起來。
針對各自目標,先由“網螞”講方法,然後各組利用各種資源搜集資料,遇到不明白的疑難,由“網螞”現場幫助解決。
各組長監督著,並親自帶領組員,熟習著各自獵捕目標對象的詳細情況。
昏天黑地地折騰了一天,各組終於有了更加詳實的資料,更進一步補充完善了各自的行動方案。
有的組,方案細致到哪一天的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與什麼人一起,怎麼著讓目標對象落網,或者如何阻斷他們與其他人的聯係。
可能遇到什麼情況,如何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對策,全部一一討論過。
各方麵條件充分的,還利用網絡穀歌地球,進行了現場模擬,對現場的目標參照物及街道實景,全部牢記於心。
包括第一帶離現場,第二帶離現場,什麼時機請求美國有關方麵支持幫助,各自分工負責,更是具體到人。
薑山從來沒有這樣指揮過緝捕行動,因為遇到了“網螞”,他才知道這種資源,對於提高行動的成功率,是有多麼大的成功率。
境外,特別是美國,網絡更加發達,如果“網螞”能夠近距離破解到目標對象的空間,行動的成功率會更高。
美國之行,讓薑山感到充滿期待。因為信心越來越足,就想著盡快完成任務。
這是薑山一慣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