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其他生物朝夕相處。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看似普通的生物界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簡單,其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太歲”現身,是真是假?蝴蝶真的能“吃人”嗎?一個普通的村莊為什麼會招來數萬隻蟾蜍?與深海巨蟒搏鬥是怎樣的體驗?誰是海洋館裏的神秘殺手?非洲象為什麼喜歡“吃岩石”……神奇的生物界將會給你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樂趣,趕快去一探究竟吧!
“太歲”現身,是真是假
十幾年前,在陝西省有人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肉團”,這個“肉團”不像動物,也不像植物,但是它卻能自己生長,這個“從天而降”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1992年8月22日,陝西省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帶著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打撈因山洪暴發而衝入河中的浮柴。上午9點多,他們突然看見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塊黑乎乎的東西。好奇的杜戰盟跳入齊腰深的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將其拖到岸邊,放在了沙灘上。吳鳳蓮仔細看了看這個東西,顏色黃黃的,光禿禿的,軟軟的,好像一個很大的肉團。吳鳳蓮以為這是從上遊衝下來的死牛或死豬屍體的一部分,所以也沒太在意,並沒有把它帶回家。
過了三四天,吳鳳蓮又想去撿回那個“肉團”。因為村裏人經常把這些動物的屍體埋在地裏,當做肥料。所以,她又來到了渭河邊。可當她再次看到那個“肉團”的時候,吃了一驚。那個“肉團”仍然被擱在河灘上,經過三四天的風吹日曬,它仍舊完好無損,但它旁邊的死魚卻有許多都已經爛了或者生蟲了。吳鳳蓮覺得很奇怪。於是,她和兒子一起,把這個“肉團”搬回了家,放在一口大鐵鍋裏。
一個星期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吳鳳蓮發現這個“肉團”竟然長大了。她記得,剛搬回來的時候,給這個“肉團”稱的重量是20多千克,這次再稱,已經有35千克了。短短幾天時間,它就長了10多千克。這“肉團”究竟是什麼呢?怎麼會自己生長?
為了弄清楚這個“肉團”到底是什麼,吳鳳蓮拿來一把刀,割開了這個“肉團”。她發現,這個“肉團”裏麵部分像白豬肉。既然像肉,也許能吃?於是,吳鳳蓮便割下來一塊,放到鍋裏,加了點水,開始熬。大概熬了一個多小時,它就化了,樣子像麵糊。吳鳳蓮的兒子往裏麵加了一點糖,喝了幾口,覺得沒什麼味道,也沒有不適的反應。
這樣,吳鳳蓮母子就開始放心地喝了幾天。幾天後,他們竟然覺得神采奕奕,精力十足。吳鳳蓮猜測,這個“肉團”沒準有保健的功效,此外,她還發現,在蚊蠅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這個“肉團”的屋子裏一隻蚊蠅也沒有。沒過多久,吳鳳蓮撿到“肉團”的事情就傳開了,街坊鄰裏紛紛來到她家,並割下一小塊“肉團”拿回家。奇怪的是,這個“肉團”被割下一塊之後,沒幾天就重新長好了。
人們都覺得吳鳳蓮家裏的這個“肉團”很神秘,對它的猜測也越來越多。大多數人認為,這個神秘“肉團”就是傳說中的“太歲”。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於“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為“視肉”“聚肉”“肉芝”。“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吃的食物出現在古帝陵的,而且吃一片,長一片。根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這種“肉芝”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靈芝並稱為“本經上品”,它對一些疑難雜症有著特殊的療效。所以,在我國,曆代帝王都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它,秦始皇曾經派徐福率領3000童男童女去尋找“肉芝”,但最終沒有找到。
吳鳳蓮發現的“肉團”真的是傳說中的“太歲”嗎?1992年9月,西北大學生物係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鳳蓮家進行科學調查。楊教授在看到這個“肉團”之後,根據它的外形和動物的特性初步判定它可能是一個生物。在征得吳鳳蓮的同意後,楊教授從“肉團”的身上提取了一點實驗樣本。通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的鑒定,楊教授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這就證明它確實是一個生物體,而且,這個生物體繁殖得很快。至於它是不是傳說中的“肉芝”,楊教授還無法立即做出判斷。
通過近一個月的科學觀察,楊教授發現這個生物體具有兩根鞭毛結構的遊動細胞,並可看到遊動細胞鞭毛的一端無選擇性地攝取食物顆粒。根據這個特點,楊教授確定,這個不明生物體是一種生命演化過程中介於原始菌類向植物、動物演化過程中的黏菌複合體。而且,這麼大的黏菌複合體也屬於首次發現。它是處於原生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過渡性的活體。那它究竟是不是“太歲”呢?
為了進一步揭開“肉團”的秘密,楊教授對它的物質結構進行了更為仔細的觀察。經過測定,他發現這個菌體體內含有近50%的蛋白質和核酸,這些物質對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十分有幫助,這可能就是吳鳳蓮吃完這個黏菌複合體後,覺得神采奕奕的原因。至於這個黏菌複合體中是否含有其他的保健物質,目前還沒有測定。
雖然,楊教授通過研究,了解了這個黏菌複合體的一些特征,但是,對於這個菌體為什麼可以快速生長,它的生長環境是什麼樣的,它的年齡有多大這些疑問,楊教授還沒有最終給出解答。至於它是不是古書上描寫的“肉芝”,他也不能肯定。
“太歲”之謎還沒有完全解開,人們對類似“肉團”的發現也還在繼續。據說,2004年,在陝西省韓城市黃河上,發現了一個更符合史書中記載的“太歲”特征的菌類,它也引起了楊教授的關注,對它的研究還在進行中。總之,關於“太歲”的發現和研究工作還將繼續下去,我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真正了解這個謎一樣的“太歲”。
蝴蝶“吃人”事件
在自然界中,人們對五顏六色的蝴蝶往往非常喜愛,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在草叢中與蝴蝶嬉戲。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蝴蝶是無害的。然而,在巴西山區,傳說有一種能“吃人”的蝴蝶,被這種蝴蝶攻擊的人往往當場死亡。
1966年7月28日,在巴西北部山區的一個叢林附近,一群孩子拿著捕蝶網,正興高采烈地捕捉著頭頂上飛來飛去的黃色大蝴蝶。這些蝴蝶比一般的蝴蝶大很多,甚至比人的手掌還要大。這些孩子被迷人的蝴蝶吸引住了,跟著它們到處跑。不知不覺間,一個叫馬琳達的女孩跟其他孩子走散,獨自跑進了叢林。後來,其他孩子突然聽到馬琳達的呼救聲,他們循聲去找馬琳達,可是在他們找到馬琳達之前,他們已經聽不到她的聲音了。天色已晚,孩子們隻好跑回家,把事情告訴給了他們的父母。
大人們立即出發尋找馬琳達,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們才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了馬琳達的屍體。隻見可憐的馬琳達遍體鱗傷,身體腫得很厲害,全身呈紫色。醫生根據馬琳達的驗屍報告,以及屍體周圍的環境推測,她很可能是被一種飛行的昆蟲咬死的,而且這些飛行的昆蟲很可能是成群的。由於當地一直流傳著山區蝴蝶咬人的說法,所以醫生猜測,馬琳達可能是被這種蝴蝶咬死的。醫生還因此推測了當時的情景:馬琳達正玩得起勁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了好幾百隻蝴蝶,這些蝴蝶朝馬琳達猛撲過來,馬琳達被這些蝴蝶嚇壞了,她一邊大聲呼救,一邊用力地揮著自己的捕碟網,希望能夠趕走這些凶猛的蝴蝶。但是,她的反抗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一會,這些蝴蝶就把她整個包了起來,馬琳達就這樣死了。
從此以後,這些孩子們再也不敢在這個叢林附近玩耍了。
幾年後,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一天,一支由10人組成的科學考察隊從巴黎出發,來到了巴西北部的一個偏僻山區。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了解山區裏動物的習性。開始幾天,考察工作一直進行得比較順利。
但是,在一個雨過天晴的下午,意外發生了。當考察隊員在山區穿行時,一個叫哈爾德的隊員掉了隊。到了吃晚飯的時間,隊員們發現哈爾德還沒有回到營地,他們感到非常奇怪,於是開始分頭去找。沒過多久,考察隊員在一個草叢裏找到了哈爾德的屍體,隻見他的屍體周圍到處是顏色豔麗的蝴蝶。這些蝴蝶有的停在哈爾德的屍體上,有的繞著哈爾德的屍體來回地飛。他們連忙用樹枝趕走了這些蝴蝶,並把哈爾德的屍體抬到了當地醫院。經過醫生的檢查以及考察隊員對現場的描述,警方判斷,哈爾德很可能是被這些蝴蝶咬死的。
蝴蝶真的會咬人嗎?小小的蝴蝶是怎麼咬人的呢?為了進一步研究蝴蝶咬人的秘密。考察隊員們捉住了幾隻蝴蝶,這些蝴蝶和在哈爾德屍體旁出現的蝴蝶長得很像。考察隊員將它們和老鼠關在了一起。他們發現,當這些蝴蝶進攻老鼠的時候,會集體出動,把老鼠包圍起來,然後啃咬這些老鼠。考察隊員對這些死後的老鼠進行化驗,結果發現,這些蝴蝶的唾液裏含有一種劇毒物質,當它們咬了人或動物後,這種劇毒物質就進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先使其失去知覺,然後這些蝴蝶再啃食它們。準確地說,這些蝴蝶不是“咬人的蝴蝶”,而是“吃人的蝴蝶”。
考察隊員經過幾個月的觀察,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實驗判斷。他們發現,這些蝴蝶以食肉為主。遇到兔子、山鼠這樣的小動物時,它們就三五成群地蠶食這些小動物。遇到諸如牛羊這樣的大動物時,它們則數以千計地聯合起來,進行圍攻叮咬,直到把對方叮死,然後一點點地分食。
據當地人介紹,在巴西山區,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被蝴蝶襲擊的動物屍體,這些屍體全身腫脹,有明顯的中毒跡象,而且它們身上有許多傷痕,估計是蝴蝶啃食的痕跡。雖然在這裏,蝴蝶襲擊人的案例並不多見,而且這些蝴蝶還是以攻擊動物為主。但是,為了以防萬一,這一帶的山民們進山的時候,都會穿上防護衣。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蝴蝶隻產自巴西的北部山區,在其他地方並沒有發現。至於自然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吃人的蝴蝶”,它們是自然生長的一種蝴蝶,還是蝴蝶的變種,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
數萬蟾蜍奇襲村落
2007年4月26日,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清河村的村民何國輝經曆了噩夢般的一天。因為這天一大早,當他推開房門的時候,就被眼前看到的場景驚呆了。無數隻蟾蜍在他家門口、院子裏以及旁邊的路上爬來爬去。這些蟾蜍個頭很小,隻有蠶豆那麼大,但是多得數不清。住在何國輝家隔壁,已經70多歲的植樹華看到這些蟾蜍,差點被嚇暈過去。這些蟾蜍至少有上萬隻,而且越來越多,它們集中出現在何國輝、植樹華以及附近的幾戶村民家周圍。
植樹華以前也見過蟾蜍,即俗語中的癩蛤蟆。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村裏總能看到蟾蜍的身影,但是,像這樣數量龐大的蟾蜍大軍,植樹華還是生平第一次見到。這些黑壓壓的蟾蜍像是被什麼召喚似的,朝著一個方向爬。
很多村民被這種奇怪的景象所吸引,他們站在田間地頭觀望。他們也都是平生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所以都感到很好奇,但是隨著蟾蜍數量越來越多,他們的好奇心也逐漸變成了不安。一夜之間竟然來了這麼多蟾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些村民立即聯想到災難即將降臨,也許就是洪水前的征兆。因為每次在暴發洪水之前,動物都會有一些異常的舉動。2005年,這裏就暴發過洪水。在洪水暴發之前的兩個小時,有些村民看見村裏的動物像集體搬遷似的逃離了村子,其中也包括大量蟾蜍。難道這數萬隻蟾蜍正在進行大遷徙,洪水又要來臨了嗎?想到這裏,村民們的不安情緒又增加了。大概3個小時過去了,蟾蜍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上百萬隻蟾蜍出現在了村子裏,村民的恐懼感也越來越強。
6個小時過去了,村民們擔心的災難並沒有發生。而就在此時,蟾蜍的數量似乎開始減少。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支龐大的蟾蜍大軍很快消失了。
這些蟾蜍去了哪裏?為什麼這麼多蟾蜍忽然降臨清河村,然後又神秘消失了?洪水到底會不會來?為了解開這些困擾村民的疑問,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江建平博士應邀來到了大邑縣清河村。江博士一行人在清河村附近的一處竹林中找到了這些蟾蜍。根據江博士的判斷,這些蟾蜍屬於中華大蟾蜍。在四川地區,成年的雌蟾蜍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3月份之間會進行抱對產卵,一隻雌蟾蜍一次至少可以產10000多枚卵,從受精卵變成幼蟾大約需要60天左右,當蝌蚪變態完成後,就要轉向陸地生活。江博士懷疑,這些個頭不大的蟾蜍,可能來自於附近的蟾蜍產卵地。如果在兩三個月前,有1000隻雌蟾蜍在此產卵,那麼這近百萬蟾蜍大軍的到來,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根據這一推測,江博士認為,附近一定有適合蟾蜍產卵的水域,因為蟾蜍產卵的整個過程,都要在水中完成,而且,這個水域中的水一定不能太深,水流也不能太急,這樣雌蟾蜍才能順利產卵,而幼蟾也才能爬上岸。
於是,江博士來到附近的河灘,江博士勘察後發現,與何國輝、植樹華等村民家相連的河岸附近的水位要比對麵的河岸水位低得多,而且這邊的水流也比較緩,這些條件,很有利於雌蟾蜍產卵和幼蟾上岸。當雌蟾蜍在這邊產完卵後,大量的卵變成蝌蚪,這些蝌蚪經過完全變態就成為了幼蟾。然後,幼蟾就會沿著比較低的河岸爬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