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這些蟾蜍上岸後更多地集中在了何國輝和植樹華等少數幾戶村民家周圍,其他一些沿河的村民家裏卻沒有出現太多的蟾蜍呢?原來,這個問題出在何國輝和植樹華家的菜地裏。菜地的蟲子給蟾蜍提供了食物,菜地潮濕的環境也是蟾蜍喜歡的。而這些蟾蜍之所以集中上岸,是因為剛下了一場雨,地麵比較潮濕。
這下,村民們終於恍然大悟,種種地理上、生態上和氣候上的原因導致數百萬隻蟾蜍來到了清河村。它們的目的不是襲擾村民,也並非暗示洪水的到來,而是想爬到清河村的後山“定居”,所以才路經這裏。
人蟒搏鬥的生死瞬間
浩瀚的大海總給人們留下深不可測的印象,一直以來,有關深海巨蟒的傳聞加深了我們對它的恐懼。在無邊的孤海上與巨蟒搏鬥,那會是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體驗?
1851年1月13日早上,美國捕鯨船“莫伊伽海拉”號正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附近海麵航行。船員們有的在操作室裏工作,有的在甲板上觀察海麵上的情況。
“天啊,那是什麼?”一個站在桅杆上瞭望的船員忽然驚叫道,“不像是鯨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怪物。”
其他船員聞訊也趕來了,其中包括船長西巴裏。西巴裏拿著望遠鏡朝怪物那邊望去,它看起來像是一條巨蟒,頭扁平,尾巴尖,背部是黑色的,腹部呈暗褐色,身體中央有一條細細的白色花紋。這條巨蟒猶如一條大船,身長數十米,頸部直徑將近6米,身體最粗的部分直徑估計有10米左右,如此一個龐然大物,西巴裏也是第一次見到。船員們看到這條巨蟒,不由得緊張起來,他們擔心這條巨蟒會攻擊“莫伊伽海拉”號。
眼見這條巨蟒離“莫伊伽海拉”號越來越近,船員們越發緊張和恐懼。“與其被動地受巨蟒的攻擊,不如先幹掉它!”西巴裏想到這裏,急忙下令船員拿上長矛,乘坐3艘小艇,朝著巨蟒疾馳而去。當小艇搖搖晃晃地接近巨蟒的時候,西巴裏大叫一聲:“快用長矛刺它,把它刺死!”他的話音剛落,一場海上人蟒大戰就拉開了序幕。幾艘小艇上的船員一起奮力舉矛向巨蟒刺去。頓時,血水四濺。受到突然襲擊的巨蟒在大海中不停地翻滾,激起了一陣陣衝天巨浪。受驚的巨蟒也開始向小艇撞去,小艇的駕駛員小心地躲避著巨蟒的撞擊,有幾次差點被撞翻。幸好這些船員都有捕鯨的經驗,在幾番殊死搏鬥下,巨蟒的動作越來越緩慢,最後屍體漂浮在了海上。
西巴裏和他的船員們與巨蟒的生死搏鬥,使人們開始思索一個問題:世界上真的有海洋巨蟒嗎?其實,不僅在太平洋海域,在非洲附近的海上也有人遇到過巨蟒。
1817年,索羅門·阿連船長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格洛斯特港的海麵上,也曾目擊了海洋裏的巨蟒。據這位船長回憶,當時,有一條像巨蟒似的怪物在離港口30米左右的地方遊弋。這條巨蟒長約40米,身體粗得像一個大啤酒桶,它的整個身子呈暗褐色,頭部形狀像響尾蛇。發現這條巨蟒後,阿連船長既緊張又興奮,他一直觀察著這條巨蟒的行動。隻見它在水麵緩慢地遊動著,一會兒繞圈遊,一會兒直遊;一會兒筆直地鑽進海底,可過了一會兒,它又從約180米遠的海麵上出現,然後又消失了。
後來,船上的瑪休·伽夫涅、達尼埃爾·伽夫涅兄弟和奧嘎斯金·維巴一同乘坐一艘小艇到海麵上釣魚。這時,他們又看到了這條巨蟒。“快打死他!”達尼埃爾叫道。於是,瑪休立即向這條巨蟒開了槍,當時,他們距離這條巨蟒大約20米左右。瑪休的槍法很好,他肯定自己已經射中巨蟒的頭部。可是,這條巨蟒好像絲毫沒有受傷,仍然保持同樣的速度向瑪休這邊遊來,瑪休等人頓時倒抽了一口涼氣。幸運的是,巨蟒並沒有攻擊他們,它一靠近他們的小艇,就像一塊岩石似的沉了下去。他們逃過了一劫。
阿連船長的敘述似乎再一次證明,海洋巨蟒很有可能存在。而且類似的記錄還有很多。1875年,一艘英國貨船在洛克海角發現巨蟒。據貨船的船員說,他們當時還與這條巨蟒進行了長時間的搏鬥。1910年,在洛答裏海角,一艘英國拖網船在海上發現巨蟒,這條巨蟒抬起鐮刀狀的頭部,向這艘船展開攻擊,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由此推測,也許深海中真的有這樣的巨蟒存在。但是,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捕獲深海巨蟒的記錄。幾十年前,摩納哥國王為了捕獲海洋巨蟒,還建造了一艘特別的探險船。船上裝備了直徑5厘米、長達數千米的鋼纜和能吊起一噸重物體的巨大吊鉤,船上還載有12頭豬作為誘餌。可惜的是,這艘探險船無功而返。所以,人類對於海洋巨蟒的來曆、習性以及它們屬於什麼物種等問題仍然一無所知。而對於在海洋上航行的船員來說,他們可能更不願意見到這些巨蟒,因為他們擔心,有朝一日,自己會和它來一場生死搏鬥。
海洋館裏隱藏的神秘殺手
深圳海洋世界的鯊魚館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鯊魚館之一,這裏有很多種鯊魚。為了還原這些鯊魚真實的生存環境,這裏的工作人員還在鯊魚池中放入了許多觀賞魚。一直以來,觀賞魚和鯊魚都能夠“和平相處”。然而,前不久,鯊魚池裏的大量觀賞魚卻神秘失蹤了……
經詳細統計,在很短的時間內,這些鯊魚池裏的觀賞魚驟然減少了2000多尾。雖然以前也出現過觀賞魚被鯊魚吞食的事情,但是,那隻是偶然現象,被吞食的觀賞魚數量很少。在短時間內大量觀賞魚突然消失的事情,鯊魚館裏還並沒有出現過。這些觀賞魚到底去哪裏了呢?難道都被鯊魚吃了嗎?可經過工作人員的仔細排查,並沒有發現這些鯊魚有什麼異樣。
雖然鯊魚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動物之一,但是,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嗜殺成性。世界上大約有360多種鯊魚,其中攻擊性強的隻有十幾種。在鯊魚館裏飼養的鯊魚,基本上都是一些攻擊性不強的鯊魚。而且,這些鯊魚從小在飼養員的馴化下,已經非常溫順。此外,每天飼養員都會定時給這些鯊魚喂食,這些鯊魚有了足夠的食物後,就更不會浪費力氣去追逐那些觀賞魚了。
那麼,鯊魚池中的觀賞魚是怎麼失蹤的呢?鯊魚池中減少的觀賞魚很多,但是沒有留下任何殘骸,這說明它們不是病死的或餓死的,應該是被某種生物一口吞掉的。難道這些溫馴的鯊魚突然“轉性”了嗎?工作人員最擔心的就是,如果觀賞魚真是其中某些鯊魚吞食的,那麼這些鯊魚很有可能威脅到遊客和飼養員的人身安全。
有人猜測,會不會是鯊魚館裏水質或者水溫發生了變化,導致這些鯊魚改變性情,開始攻擊觀賞魚了呢?因為生存條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動物的性情。可是,經過嚴格的測量,鯊魚館裏的水質和水溫沒有任何異常。這下調查工作陷入了僵局。
工作人員隻能對鯊魚館裏的鯊魚進行嚴密的監視。一天晚上,又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夜班人員發現鯊魚館裏的一條白鰭鯊死了,這下連鯊魚都遭到了毒手,工作人員更坐不住了。從這條白鰭鯊的屍體來看,它被分成了兩半,很有可能是死後受到了鯊魚群的攻擊,因為鯊魚的嗅覺很靈敏,一嗅到血味,就會展開猛烈攻擊。那麼,是誰第一個攻擊這條白鰭鯊,使它受傷流血的呢?工作人員決心一定要揪出這個神秘殺手。
後來,那個發現白鰭鯊屍體的夜班人員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他雖然沒有看到是哪條鯊魚最先攻擊了白鰭鯊,但是,他看到死鯊魚的身邊,有一條鯊魚在撕咬屍體。一般來說,鯊魚不會讓其他的同類和它分食食物,所以,這條撕咬屍體的鯊魚很有可能就是那個神秘殺手。可工作人員還是感到很奇怪。因為撕咬屍體的這條鯊魚也是一條白鰭鯊,個頭比死去的白鰭鯊大不了多少,白鰭鯊一般不會攻擊同類,這件事真的是它幹的嗎?
就在工作人員為此苦惱的時候,又有一條白鰭鯊被咬死了。這次值班人員親眼看到肇事者就是上次那條白鰭鯊。工作人員因此懷疑,大量減少的觀賞魚也是那條白鰭鯊吞食的。於是,他們用網把那條白鰭鯊和其他鯊魚隔離了。
幾天過去了,鯊魚池中一片平靜,沒有再出現觀賞魚大量死亡的情況。所以,工作人員判定,這條鯊魚就是那個隱藏在海洋館裏的神秘殺手。可是,它為什麼會一反常態,攻擊池裏的同伴呢?
工作人員通過仔細觀察後發現,這條鯊魚和普通的白鰭鯊長得並不一樣。而且在被隔離後,它的生長速度變得非常快,在很短的時間裏它已經比原來跟它一樣大小的白鰭鯊大了約3倍,體重也重了近20倍。工作人員找來館裏有關這條鯊魚的備案,可還是不能確定它的真正身份。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大家才知道了它的真麵目。香港海洋公園的前館長麥克在參觀深圳鯊魚館的時候,認出這是一頭牛鯊。聽說是牛鯊,工作人員嚇了一跳。因為牛鯊以殘忍、凶猛、不挑食聞名,它非常喜歡攻擊活的物體。在每年報告的鯊魚傷人和撞擊船隻事件中,牛鯊肇事的記錄甚至高於人們“談虎色變”的大白鯊。工作人員終於確定了這條鯊魚的身份,海洋館裏神秘的“凶殺案”最終告破。
非洲象“好吞岩石”之謎
在肯尼亞的艾爾剛山區,人們可以看到許多幽深的岩洞,其中包括一個叫“基塔姆”的岩洞。在這個岩洞裏,人們發現了一個秘密,來到這裏的非洲象竟然有“吞食岩石”的嗜好。
基塔姆岩洞的洞口是一條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一直通向一個陰森潮濕的大洞。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研究基塔姆岩洞是怎麼形成的,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開始注意到那些成群地來到這裏的非洲象。一位在艾爾剛山區考察的動物學家驚奇地發現:每隔一段時間,這裏的非洲象都會在一頭健壯的大象帶領下,成群地走進基塔姆岩洞。它們往往會在岩洞裏停留一段時間,然後又成群結隊地走出洞外。這些非洲象為什麼要進入基塔姆岩洞?它們在洞裏做什麼?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這位動物學家決定跟蹤其中一群非洲象。在一天深夜,他悄悄地尾隨著這群非洲象,走進了基塔姆岩洞。進入岩洞之後,他發現這些非洲象正用長長的牙齒在洞壁上來回地挖。挖下一塊岩石之後,非洲象就會把岩石吞進口中。吃完之後,它們又開始挖岩石。過了一會兒,這些非洲象好像是吃飽了,於是,那頭為首的大象發出了一聲“集合”信號,所有的大象都跟著它走出了岩洞。
在長達半年的跟蹤調查過程中,這位動物學家發現,這些非洲象每月要來基塔姆岩洞3到4次,由於大象的這種活動一般都是在夜晚進行,因而過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位動物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興趣。許多專家和學者紛紛來到艾爾剛山區。他們通過長年的調查也發現,每到幹旱季節,這裏的非洲象都會成群結隊地進入像基塔姆這樣的岩洞,吞食岩石。非洲象的這種行為,使動物學家感到非常疑惑,它們為什麼這麼喜歡吃岩石呢?它們能消化得了岩石嗎?
一些動物學家在研究大象的糞便時發現,凡是吃過岩石的非洲象,它們的糞便中都含有許多碎石粒,有的碎石直徑可達幾厘米。由此可見,這些非洲象不是真的“吃”岩石,因為它們把大部分岩石都排了出來。既然它們消化不了這些岩石,為什麼還要吞進肚子裏呢?
於是,專家們把調查的重點放在了岩石上。經過化驗,這些岩石中含有大量的鹽分。一般來說,大象以吃樹葉、野果和野草等植物為主。而在艾爾剛山區,非洲象喜歡吃的植物中含有的鹽分比較少。對於這裏的非洲象來說,無論吃多少植物,都無法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動物學家認為,非洲象正是通過吞食岩石來補充鹽分的。根據調查顯示,基塔姆岩洞的岩石中,含有大量的鈉鹽成分,其含量是這個地區植物含鹽量的100多倍。非洲象吞食了基塔姆岩洞的岩石後,它們的身體會自動吸收岩石中的鹽分物質,這樣就可以補充身體中缺少的鹽分了。特別是在幹旱季節,身體龐大的非洲象會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身體中的鹽分消耗特別大,因此,需要補充的鹽分也就更多。
但是,人們又有一個疑問,大象重達數噸,形體異常笨重,並且生來就是近視眼,它們怎麼能知道艾爾剛山區哪些岩石中含有豐富的鹽分呢?針對這一問題,動物學家解釋說,其實大象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笨,相反它們還很聰明,智力水平並不低。非洲象的鼻端有兩根指狀物,充滿神經末梢,感覺特別靈敏,它們甚至可以“觸地拾針”。非洲象可以運用鼻子所特有的嗅覺能力,十分準確地試探出岩石中含有什麼樣的礦物質,從而找到它們體內所需要的鹽分物質。
非洲象“好吞岩石”的秘密總算揭開,這也讓我們對非洲象神奇的本領感到驚歎。也許,它還有更多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發現呢。
“燒不死”的奇異植物
在一般人的印象裏,植物都是怕火的,一場熊熊燃燒的大火能夠使一大片森林化為灰燼。可是,這個世界上卻有一些不怕火的植物,它們無懼於烈火的威脅。
一天,在我國東北部的一個林區中忽然冒起了濃煙,林區的工作人員根據經驗判斷,一定是哪裏著火了。於是,他們立即撥打了火險電話。幾分鍾後,消防員趕到現場。當時正值天氣幹燥的秋季,林區中的樹木一點就著,火勢迅速蔓延,而且越燒越旺。由於火勢蔓延得太快,消防人員經過20多個小時的撲救,才最終把火完全撲滅。這時,林區已經被燒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