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1 / 3)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這首《秋日偶成》(《明道文集》卷一),是與《春日偶成》(清.同治《黃陂縣誌》p133、《二程集》p476)齊名的姊妹篇,也是程顥以詩言誌、以詩言學的代表作。

程顥與程頤(世稱“二程”)兄弟的少年時期是在淮南西路黃州府黃陂縣(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度過的。

話說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元宵節,位於灄水河畔、長江之濱、木蘭山麓的黃陂城鄉,“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縣民們以當地特有的民俗形式,歡送二程一家東行。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繼大年三十辭舊迎新之後,正月十五日既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火樹銀花之夜。

人們之所以如此隆重地慶祝,就是為了給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有民歌雲:“年過月半盡,各人找事混。”所以,元宵節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

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人們耍獅子,舞龍燈,大紅燈籠翻重浪;劃旱船,打蓮湘,遍地爆竹動心潮。

這時的二程兄弟,性格迥異。

活潑好動的翩翩少年程頤覺得這是自己一試身手的好機會,帶著一幫小兄弟,硬是拽著溫文爾雅的哥哥程顥放下手中的書本,說:“我的程夫子,快走吧,今天大夥為你籌備了一個特別的生日晚會,就差你這位壽星佬了!”

程顥拗不過程頤,在堂兄弟們的簇擁下,來到五光十色不夜天的庭院。

突然,隨著擔任演奏人員的堂弟們敲鑼、擊鈸、擊鼓聲響起,采蓮船閃亮登場。

采蓮船為紙糊篾紮,設計精美,船頂猶如樓閣亭榭,船上的四個吊燈三個座燈把采蓮船裝扮得五彩繽紛。

程頤扮演坐船小姐——采蓮女,塗著紅紅的臉和紅紅的嘴,穿得花裏胡哨的,提著采蓮船婷婷搖曳;堂弟倆則扮演丫鬟站在船兩側,一手握扇、一手執巾,盡情地表演;前後分別有一位長須飄飄的艄公和搖著一把破扇子的花臉媒婆撐篙、擺艄。

他們熟練地運用舞台上的各種走步,還有蘭花指、劍指、雲手、水袖等舞蹈表演技術,演唱以艄公為主,眾人應和,四句唱詞最後一句由眾表演人員與觀眾齊和。演唱時,眾表演人員做出似船在水上飄搖的動作,丫鬟則在船旁搖扇揮巾,不時做出為坐船小姐擦汗、驅蚊等動作,掌舵的在船後做搖擼狀,還不時做些滑稽動作,開一開坐船小姐和觀眾的玩笑,為現場增添趣味。他們邊劃邊唱道:“采蓮船哎,喲嗬!用力撐嘞,呀嗬咳!祝賀程顥嘛,牙嗬子喲,生日快樂嘛,劃著!……”

開場白唱完後,所有人員隨著鑼鼓節奏開始行船表演,船兒和掌舵的以程顥為中心在簸箕大個圈內繞場行船,這正是:丫鬟圍著艄公轉,媒婆追著船尾扇,艄公指揮船兒轉,鑼鼓點子指揮船兒玩。如此妙趣橫生的表演,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接著,堂兄弟們提著五花八門的彩燈,每個彩燈有一條燈謎,運用擊鼓傳花的形式,選擇猜謎者,猜中者有獎,“獎品”是出一自選節目;沒猜中者須出兩個節目,其中一個是規定節目。

隨著擊鼓傳花的鼓點聲停,正好第一個彩球落到程顥手中,程顥隻得猜謎,其謎麵是一首詩:

人說青山好,雙岫疊雲霄。

滿目參天樹,由君細細瞧。

謎底是四個字;要求先用動作說明,然後口頭解釋。

程顥沉思片刻後,先一隻手把采蓮船的簾子掀起,一隻手請程頤走出來。然後解釋說:“‘人說青山好’中的‘說’係‘言’之意,它與‘青山’的‘青’組成一個‘請’字,意為兩相‘好’;‘雙岫疊雲霄’中的‘岫’,《說文》中釋為‘山穴也’,《爾雅》上也稱‘山有穴曰岫’,這裏所指為山,兩山相疊當然是一個‘出’字喲;‘滿目參天樹’中之‘滿目’即‘目’,‘參天樹’乃指‘木’,‘木’與‘目’則組成一個‘相’字;‘由君細細瞧’則是‘見’之意。所以,這首詩的謎底應該是‘請出相見’。”

程顥話音剛落,便贏得了堂兄弟姊妹們的陣陣喝彩。

程顥見大夥如此心花怒放地賞花燈,又見一輪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晝一般,把整個黃陂縣城裝扮得分外妖嬈。於是,他觸景生情,給大家吟誦起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詩:

玉漏銅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程顥以為,自己節目表演完畢之後,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觀看堂兄弟姊妹們的表演了。

哪知,程頤卻不依不饒,他硬是要程顥粉墨登場充當采蓮女。程顥不肯就範,程頤竟強詞奪理地說,為什麼把他從采蓮船裏請出來?即使程顥不表演采蓮船,也得再出一個規定的節目才能作罷。

程顥這才知道,剛才讓自己猜謎原是程頤設下的圈套。

正在二程兄弟嬉鬧之際,突然,衝天炮一聲巨響,街坊的元宵表演隊來到了程鄉坊。

原來是鄉親們得知二程一家即將遷往千裏之外的虔州(今江西贛州),特地組織了一組精彩節目前來祝賀其喬遷之喜,讓他們在家鄉過一個愉快的元宵節。

父親程珦和母親侯氏連忙率全家拱手相迎。隨著程家的迎賓鞭炮聲響起,頓時鑼鼓喧天,打蓮湘、蚌殼精、踩高蹺、敲碟子等節目輪番上陣,異彩紛呈,熱鬧非凡。尤其是耍獅隊的傳統地獅、高樁獅、群獅等,聞聲翩翩起舞,令人目不暇接——

有的在平地表演,有的在大型球麵和撬板上自由玩耍;而醒獅飛越連環梅花樁,驚險刺激,飄逸矯健;梅花樁下舞獅少年,威風凜凜,豪放張揚。尤其是在由八張飯桌壘起的第八層高台上表演,做出各種令人咂舌的騰、挪、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如履平地一般。如此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程顥大開眼界。

接下來,一個個獅子一躍而下,在院內作謝禮表演後,進入草廟巷,與數十米長的龍燈隊聯合表演……

耍獅子、舞龍燈表演剛剛結束,程頤又舊話重提,非要程顥再來一個節目不可。

沒辦法,程顥隻好給大家講起了采蓮船的傳說——

采蓮船又名旱船。玩采蓮船源於修洛陽橋募捐,當年大橋因資金短缺而停工,美貌蓋世的觀音娘娘獲悉後,毅然來到人間用玩采蓮船的形式為洛陽橋募得巨款,使洛陽橋才得以竣工。有黃陂流傳的民歌作證:“四月裏來定立夏,橋兒修到八丈八,沒得銀錢不修啦。”“六月裏來三伏天,觀音娘娘坐采蓮,一橋飛架大河邊!”後人為了紀念觀音的善舉,就通過采蓮船表演來讚頌其功德。自宋代初年開始,玩采蓮船逐步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鬧年的一種文藝形式。表演隊每年大年初一出馬,走村串戶巡回表演,直至正月廿五才卸馬。

程顥話音剛落,但見程頤將一張紅紙展開,上麵寫著“正月十五會佳期下彈琴誦古詩中不聞鍾鼓便深方知星鬥移少神仙歸瑤池與同仁運心機時能進桃源洞與仙女共枕眠”共四十九個字,沒有斷句,要程顥念出此詩才能過關,否則,還得表演采蓮船。一時間,大家又是一陣吆喝。

程顥奈何不了這個頑皮的弟弟,隻好為大夥助興。可是,他看了此詩後,覺得無論從四字句、六字句來斷句都不成,按七律又少了七個字。堂兄弟們乍一看也眉頭緊鎖,不知所雲,全場一片寂靜。

忽然間,程顥恍然大悟,原來是一首“藏頭露尾”詩,從第二句起,起首的一個字是前一句最後一個字的右半部分,其他各句依此類推。於是程顥高聲念道:

正月十五會佳期,月下彈琴誦古詩。

寺中不聞鍾鼓便,更深方知星鬥移。

多少神仙歸瑤池,也與同仁運心機。

幾時能進桃源洞,同與仙女共枕眠。

鬧了大半宿後,母親侯氏端出一碗碗熱氣騰騰的元宵伴長壽麵,全家人聚在一起邊品嚐邊賞月,共慶程顥的15歲生日,其樂融融。

似乎還未盡興的程頤,又纏著母親給他說說當時生育程顥的情形。侯氏就給孩子們講述了自己“雙鳳投懷”的故事——

那是15年前的一天晚上,我一上床就酣酣入睡,進入了夢鄉。夢中說,有一對“金鳳”覺得老天爺對我不公平,所生子女均在繈褓中夭折。於是,一對五彩繽紛的雙鳳,時而翔於天際,衝入九霄,到玉皇大帝那兒去告禦狀,為我鳴不平;時而東走西遊,南旋北轉,在人間宣揚我和你父親舉孝廉的事跡……忽然,那對金鳳從雲端翩翩飛來,棲落在程鄉坊院內的梧桐樹上,一陣鳴叫之後,在我不經意的一霎那間,便雙雙投入到我的懷抱之中。當我把它們抱在懷裏,輕輕地撫摸其美麗的羽毛時,突然,金鳳化作一縷青煙,投胎到我的肚子裏去了……我頓時欣喜若狂,不禁一陣大笑,竟一下子笑醒了。

當時,正值深夜,我覺得好生奇怪,就迅速叫醒正在酣睡你們的父親,一五一十地講給他聽。睡得迷迷糊糊的他見我如此嘮叨,以為我是癡人說夢。所以,他隻是“嗯,啊”地隨聲附和,並沒有當一回事。

真是無巧不成書。在我28歲那年即明道元年(1032年),在十月懷胎之後,果然於正月十五日子時(見《山東東阿程氏家譜》),在草廟巷程鄉坊思賢堂生下了程顥,你父親就給他起名伯淳(世稱“明道先生”)。

次日清晨,黃陂縣城萬籟俱寂。

剛剛鬧完元宵的人們大都還沉浸在夢鄉中,侯氏卻帶著二程兄妹四人,一邊圍繞著程鄉坊轉悠,一邊感傷地說:“孩子們,按照我們黃陂的習俗,元宵節一過就是月半大辭年了。今天你們就要離開故鄉,前往虔州(今江西贛州)求學了。可是,昨天夜裏,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每當想到要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就思緒萬千。真是故土難離呀!”

她沉思片刻後,又指著程鄉坊語重心長地說:“我之所以今天一大早特地讓你們到這裏轉三圈,就是要你們記住養育你們的故土。今後,你們不管到了什麼地方,不論地位有多高,都不能數典忘祖啊!”

“母親,您不是常對我們說,從祖父到我們這一代,已經在程鄉坊生活了六十多個春秋嗎?您放心,我們一定會勿忘故國荊樹根的。”善解人意的長子程顥勸慰母親道。

“是啊,正是祖公奉旨南下,到黃陂執政育人,在這裏譜寫了許多佳話啦!”

“聽說祖父治縣期間,黃陂不僅政通人和,而且文風頗盛,名揚於士林。是這樣嗎,母親?”才思敏捷的次子程頤問。

“是的。黃陂雖然說人多田少,縣民並不富裕,但一直保持著尊師重教的好傳統,祖父南下黃陂後,更是將此傳統發揚光大。”然後,話題一轉說:“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當年祖母正是聞聽祖父的英名而嫁到程家的,這裏就是祖父與祖母舉行婚典的地方。”

“讓我猜一猜,父親是不是也在這裏出生?”天真活潑的長女好奇地問。

“你猜對了。不過,你父親真乃生不逢時矣!他兩歲時,你曾祖父就撒手人寰,我們婚後的第二年,你祖父又乘鶴西去了!從此,家道中落,但你父親自強不息,毅然撐起了程家的一片天!”

“母親,那您出生在什麼地方呢?”

“我雖然不是土著,但卻出生城東的侯家壋本家。我幼年時曾在那裏生活了一些時日。”

“那麼,這裏定是我們兄妹的降生之地喲?”稚氣未脫的幼女也湊熱鬧道。

“小丫頭,你可要記住,兒生母苦呀!我在這裏一共坐了十個月子,不幸的是,你有四個哥哥和兩位姐姐先後在搖籃中就離我而去了……”侯郡君抹了一下眼淚,稍作停頓後繼續說:“不過,在生育顥兒前夕,我曾有過夢中‘雙鳳投懷’的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