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2 / 3)

“母親,請放心,我們兄弟姊妹將來一定會好好孝敬您的!”“母親,我們此次出去又不是不回來,別太感傷!”……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

“嗯,孩子們,我正是擔心啦,這一去何時才能回來呀!”

母親觸景生情,使二程兄弟也陷入了沉思,他們忽然想起了自己在此習文練武的數千個日日夜夜:

似乎瞥見自己手不釋卷地在理趣林潛修的身影,又仿佛看到兄弟們攜手登臨魯台山,舞劍於鬱鬱蔥蔥的蒼蒼虯柏之間;繼而他們以深邃的目光,東瞻孔子故裏上空的朵朵祥雲,南望悠悠盤龍城古城的熠熠餘暉,北眺巍巍木蘭山峰巾幡飄揚,聆聽滾滾灄河水的輕吟低唱……

他們凝望著這兒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思考著如何將這些有機地融入到自己的篇章裏!

二兄弟是這樣想的,後來也是這樣做的。他們一舉創立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700餘年的以天理論為核心、富於辯證特色的哲學體係——理學,開創了我國古代惟一可以與春秋戰國時期比肩的宋代思想史輝煌。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二程兄妹隨父母乘船東去,一路上,他們一邊饒有興致地飽嚐長江兩岸的風土人情,吟詩作賦;一邊引經據典,縱橫捭闔,特別是對程氏的遠祖淵源抱有濃厚的興趣。

父親程珦拿出家譜說:“我們程家有個傳統,人到哪裏落戶,族譜也要帶到哪裏。我程氏乃黃帝裔孫。在黃帝之後,有幾位有影響的人物。宗譜曰:我開宗受姓始祖為程伯符。《廣平程氏譜略》雲:‘我程氏係出高陽,高陽氏委派其孫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封重之弟黎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曆虞、夏、商,衍至周伯符公,仕成王,封程國。’還有《河南程氏正宗世譜》中之《遷徙歌》為證:‘古有重黎氏,程族由發初。曆夫周興際,伯符廣平居。’”

“我先祖乃曆代仕宦,曾顯赫一時。西周初,伯符公在朝廷任日正之職。周公攝政後,在洛陽建立都城,名成周,並將其作為統治東方的中心。此時伯符公給成王獻上三件吉祥物,即泰山之車、井底之璞、雙穗之禾,於是就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侯郡君補充說。

“這裏的程地,就是上程聚(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即市區和偃師市、孟京縣交界處)。伯符公是程國的始封之君,程氏以國為氏。其子孫後代稱程氏。”程珦接著說。

“父親,史書上說,隋唐以降,打破了門閥製度。選人用人不再憑借譜牒,官府修誌、研究譜牒已不被重視。加之五代時期社會動蕩,譜牒幾經散盡,造成人們已不知自已係統來處。是這樣嗎?”程顥問道。

“正是這個原因,在我朝的有關文獻中,對程氏始祖也是其說不一。除我給你們講述的‘程伯符說’之外,還有‘喬伯說’、‘程伯休父說’,有的還稱休父為休甫。”

程頤搶著說“我力主喬伯說,喬伯始封與程,及其後世,以國為姓。惟我皇考,卜居近程。”(見程頤《印銘》)

“那麼喬伯究竟是何人呢?”程顥又問。

“同樣也是其說不一,有的說是伯符公,有的說是休父公。”程珦答道。

“如果說程姓得氏於周宣王時期的程伯休父,其根據不足,也不符合史實。”侯郡君明確地指出。

“你說得對。首先,在休父公擔任周宣王大司馬、徙封關中(即渭河流域,又稱八百裏秦川)鹹陽之前,程國早已建立。程國是伯符公的封國,伯符公是程國的國君,建於西周成康之際。而程伯休父徙封關中程邑是在西周後期的周宣王時期。其次,‘程’作為一個地名,最遲在商代就已出現。甲骨文中之‘呈’字,就是‘程’的初文。‘呈’地是商王的主要田獵區,多見以甲骨卜辭,因而應離殷墟不遠。”

“兒子聽明白了,洛陽上程聚在前,關中程在後。不知有沒有文獻可考?”程頤打破沙鍋問到底。

“典籍多著呢。南朝人劉昭為司馬彪的《續漢書·郡國誌》作注時,闡述得十分明白。他說,‘上程聚’古程國;《史記》也指出,‘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也’,關中更有程地。《帝王世紀》則曰,‘文王居程,徙都豐’,故此為上程……”程珦如數家珍地回答道。

“一言以蔽之,洛陽上程聚就是古程國所在,也是伯符公擔任國君的程國。而關中鹹陽附近的程邑,是後來休父‘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所徙封的地方。古人為了將程國故地和關中程邑加以區別,故將程國故地稱做‘上程’,意即作為程國,早於關中的程邑。”侯郡君作了小結性歸納。

“那麼程伯休父是我程門幾世祖呢?”程顥繼續問道。

“五世祖。也是程姓中較早見於史書的人物。《詩經》、《國語》、《史記》等均有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父)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休父在伐淮夷的戰爭中立了戰功,被封為大司馬,離開了程國到關中鎬京任職。並將鹹陽附近的程邑作為封邑。”程珦十分肯定地說。

“不僅如此,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其子孫中有一部分人又以他的官職——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正是由於司馬氏與程氏同源,所以在古代他們是不通婚的。”侯郡君插話道。

程姓族人在關中繁衍,後來形成了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譜牒和有關程姓書籍,都把安定作為重要的郡望之一,有的至今還沿用“安定”這一堂號。有歐陽修撰寫的《宋宜春縣令追封冀國程公神道碑》為證:“遠矣程侯,顓頊之苗。始自重黎,曆夏商周。惟伯休父,聲詩孔昭。”

“父親,能否告訴我們,程氏是何時開始外遷的?”程頤又問。

“春秋時,程姓由河洛、關中向河東(今山西)遷徙。秦漢之際,程氏除在河東、京城和關中進一步繁衍外,還有一部分遷入蜀都(今屬四川省境)之地,以及江右(今浙江烏程縣和江西南昌)一帶。魏晉之際,尤其是晉末,因北方連年戰亂多事,中原氏族大舉南遷,程姓也隨之南遷。其中新安(今安徽、江西、浙江交界一帶)是程姓首先南遷的主要地區。”程珦回答說。

“到了西晉末年,匈奴和羯族的軍隊進入中原,發生了永嘉之亂,中原漢族士人再次大規模外遷。遷徙的方向主要是江南,也有遷往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聽說程氏四十五世祖、洛陽上程聚程元潭公就是隨晉室南遷的,是這樣嗎,父親?”程顥問。

說起程元潭,程珦更是眉飛色舞,他說:“是的。元潭公於東晉元帝太興年間(318-321)擔任襄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新安郡(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江西婺源等地)太守。據唐代杜佑《通典》第一八二卷載,新安在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又屬楚。秦屬鄣郡,兩漢屬丹陽郡。三國時,東吳孫權分丹陽立新都郡。晉蕩平東吳後,改為新安郡,宋齊亦沿襲此名。隋滅陳後,改置歙州,到了煬帝初年,又廢歙州置新都郡。唐帝國則沿用歙州與新安郡。

“由於元潭公在治理新安期間,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擁戴,當地百姓得知他任滿後準備告老還鄉,便聯名上奏朝廷,誠意慰留。東晉元帝司馬睿接到奏表後,覺得這樣的好官值得褒獎,遂頒詔,賞賜程元潭田地和住宅於歙縣篁墩(今屬黃山市屯溪區),讓其在新安定居,複任太守。直至死在任所,享年81歲。後追封為忠佑公。由於新安郡後更名為徽州,程元潭因此成為徽州程氏一世祖。其後代繁衍昌盛,成為程姓大派。”

侯郡君問道:“我翻閱了一下《程氏族譜》,元譚公第十四世裔靈洗(字玄滌)公,也是一代名將。是不是這樣?”

程珦亦振振有詞地回答說:“不錯。靈洗公少以勇力聞,日行二百裏,便騎,善遊射。手殪妖蜃,以安鄉裏。侯景之亂,興兵以拒,太守蕭隱奔依焉。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授雲麾常侍。元帝承聖二年(553年),詔授建威將軍,兼領新安太守。入陳朝,以戰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縣公。靈洗公治軍嚴明,好播種,躬勤稼穡,雖老農不能及。他歸天後贈鎮西將軍,諡曰忠壯。有子22人。程姓遂成徽州望族。”

是的。現今江西饒州、婺源,浙江鳳凰以及福建等地的程姓,大多是忠壯的後代。程顥成名後曾保存有“忠壯公裔印章”,表明自己對直係之祖程靈洗的認同。

二程兄弟與父母到達九江後,再進入鄱陽湖,然後出鄱陽湖沿千裏贛江南下,一路上盡管跋山涉水,旅途勞頓,但由於他們盡興地暢談,竟在不知不覺中,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二程是新安程元潭之三十四世孫。

宋人歐陽文忠在《冀國公神道碑》中道出了二程之祖是安鄉侯程昱。碑文寫道:“唐定世族,而程氏之望分為七,中山之程,蓋出於魏安鄉侯之後。”元禮部程公黟南亦在《書河南上程堂振錄後》中雲:“河南夫子,胄出中山,中山之胄,出自新安篁墩,實忠壯公之裔,陳末播遷而北者也。”

不過,後來有人對程氏“係統來處”卻提出了不同看法。為此,程頤之孫程晟便纂續了《河南先公伊川家譜》又名《程伊川譜》,其世係圖上溯到程秀,對程秀之上世係,他在《程氏曆代官秩並遷目錄》中說:

“大辨祖為六合令,遷廣宗。傳二世皓祖,唐玄宗開元中進士,為定州刺史,遷中山(今河北定州)博野(今河北蠡縣)。再傳四世厳祖,都知兵馬司。秀祖,字景思祖,唐進士,後封兵部侍郎。”

到了明代成化十八年,程敏政通過考證《邕碑》、《唐史》、《陳留譜》等典籍,並對二程以上世係進行了旁征博引,修成《新安程氏統宗世譜》,作《程氏統宗譜辨》三十七條。程敏政說,“皓生日華,日華生懷直,懷直生執恭,執恭生世庸,世庸生岩,岩生秀”。終於使程氏世係“百年之疑一日而決”。

據元代丞相脫脫等著述《宋史》記載,到了五代後晉時期,從中山博野遷居深州陸澤(近河北深縣南)的二程高祖父程羽(字衝遠),少年聰明好學,能屬文。於後晉天福年間(936年),擢進士第,授山東陽穀縣主簿。此後,家眷隨他走南闖北,他曆任(山西)虞鄉縣、(陝西)醴泉縣、(成都)新都縣縣令,政績顯著,有口皆碑。

趙匡胤稱帝後,程羽成為宋太祖手下的一員將領,隨趙氏南征北戰,於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

在開寶元年(968年),程羽被遴選為兩使判官,當他應召進宮回答趙匡胤提問時,他引經據典,對答如流,語驚四座,甚得趙匡胤賞識,立即擢升為主管天下文章與著作的官吏——著作郎。

程羽走馬上任小試牛刀後,趙匡胤見其身手不凡,又將其外放到陝西一帶主持地方大計,先後出任興州(今陝西略陽)與興元(今陝西漢中)知州。到了971年,趙匡胤蕩平南漢,開寶八年(975年),又俘虜了南唐後主李煜。至此,除北漢之外,十國基本統一。這時,趙氏覺得程羽人才難得,著令程羽回京師開封任職,以知州官銜行使開封府判官職責。

程羽雖然是皇城腳下朝廷命官,但他仍然堅持淳厚的秉性,勤奮做事,誠實待人,蒞事恪謹,深受各方讚譽。

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又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與他交往了一段時間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雖然趙匡義統管京畿,大權在握,但卻十分敬重程羽,常以長者之禮敬之,每逢重大事件均向他請益。

程羽也佩服趙匡義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的作風——

那是趙匡義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後,他相繼擔任殿前都虞侯,領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東)防禦使,直至成為統攝中央軍政大權的中書令,並封為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