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初登大寶的趙匡胤正寵幸一位天姿國色的金城夫人。趙匡義屢次勸諫趙匡胤要遠女色,重國事,墜入愛河的趙匡胤哪裏聽得進去,依然與金城夫人形影不離。
有一天,趙匡胤在後苑召趙匡義陪宴,並邊飲酒邊射獵助興。為了獎賞功勳卓著的弟弟,趙匡胤特賜趙匡義一大杯酒,讓其喝下。趙匡義推辭不了,就指著庭下花叢中的一朵鮮花說:“如果金城夫人親手去將這朵花摘來,我就一飲而盡。”
趙匡胤即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摘來。說時遲,那時快,趙匡義迅速拉足弓弦,似欲射獵別物,忽然一轉身,隨著“嗖”的一聲箭響,金城夫人倒在血泊中。繼而,趙匡義立即扔弓哭泣跪拜在地,抱著趙匡胤的大腿說:“陛下剛剛得到天下,應該以國事為重啊!”
趙匡胤見他一片忠心,又是自己的親兄弟,更何況宮中美女如雲,也就沒有怪罪他。
976年10月,趙匡胤於“燭影斧聲”中死去,趙匡義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趙匡義登臨大寶後,史稱宋太宗,更是給程羽加官晉級,開始任命他執掌自己盤踞了十五年的開封府大印。沒多久,為穩定西南,趙特派程羽前去鎮守成都重鎮。
程羽到任後,嚴肅吏治,取消了一批苛捐雜稅,推行穩民安民政策,深得人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使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局麵,蜀人有口皆碑。
西南局勢穩定後,程羽奉調回京,被拜為禮部侍郎。
程羽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他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應該給年富力強的官員提供一試身手的機會。於是,他主動上奏請辭,希望趙匡義給他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差。但趙匡義認為,程羽是大宋王朝的寶貴財富,執意誠懇挽留,讓其繼續在朝中擔任要職。
當時,朝廷設有端明殿翰林學士一職,其職責是專門幫助皇帝通讀和協助處理奏章。最初擔任此職的是兩位遺老重臣:一位是曾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製誥等職的五朝宰相馮道,另一位曾任右千牛衛大將軍、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後任宰相的趙鳳。
趙匡義經過反複考慮,覺得程羽德高望重,最適合擔任此職。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趙匡義特意將端明殿更名為文明殿,由程羽擔任文明殿的首任翰林學士,職權僅次於執掌中央軍政大權樞密院副使,並專門在首都開封賞賜豪宅泰寧坊,讓其安居。有元脫脫著《宋史.誌第一百一十五職官二》為證:
“端明殿即西京正衙殿也。後唐天成元年,明宗即位之初,四方書奏,命樞密使安重誨進讀,懵於文義。孔循獻議,始置端明殿學士,命馮道、趙鳳俱以翰林學士充,班在翰林學士上。後有轉改,止於翰林學士內選任。初如三館例,職在官下;趙鳳轉侍郎,諷任圜特移職在官上,後遂為故事。宋太宗初,以程羽為之,後隨殿名改為文明殿學士。”
與此同時,趙匡義還將教育太子趙恒的重任交給了這位文明殿翰林學士。程羽也不負重望,不僅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太子,還在開科取仕的過程中為朝廷選拔了一批棟梁之材。
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由於他堅持任人為賢的取仕原則,所以此次典試貢士,禦試選拔出的優秀人才高居曆屆前茅。一年後,程羽再次以年老多疾為由請辭,宋太宗在授予其為兵部侍郎後,才批準他退休,但仍享受全額俸祿待遇。
退休後,趙匡義仍然與程羽過從甚密,每每遇到國家大事常向他問計。
雍熙元年(984年),程羽於京師壽終正寢,享年72歲。宋太宗得知程羽逝世後,親自致祭,並頒詔給予厚葬,追贈為禮部尚書。還撥了一筆撫恤金,用於照顧遺屬生活。
在程羽逝世後不久的一天,太子趙恒逛街,被百姓看到,百姓齊呼少年天子,此話傳到晚年多疑的皇帝趙匡義耳朵裏,他認為兒子的威望有超過自己之嫌,大為不滿,甚至說:“百姓準備把我置之於何地啊!”
幸虧寇準鬥膽進言,並引用程羽的話,誇獎這是天子的鴻福蔭及太子所致,趙匡義這才沒有追究。於是,就有了“亡人一言九鼎救太子”的傳說。
程羽在京師做官期間,不久便把家小接來。程羽之子即二程的曾祖父程希振因此從深州陸澤遷往開封,在十年寒窗取得功名之後,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逝世。程希振死後,葬於河南府(今洛陽),全家因此再遷洛陽。
程希振配崔氏,生育了三個兒子程適、程遹和程道。長子程適,後賜同學究出身,生育了程琳姊弟。明、清《黃陂縣誌》記載,在宋太平興國年間,程希振次子程遹,在著知黃陂縣事期間,不幸在任上殉職,追贈為開封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程遹生育了四個兒子程珦、程璠、程琉、程瑜,到了程珦這一代,程家共有堂兄弟九人。
程珦(1006-1090),原名程溫,字君玉。任官後,更名為珦,更字為伯溫。開始,他以世家的蔭庇,做了一名主管祭天地的“郊社齋郎”。宋仁宗趙禎錄用舊臣後裔時,再授以黃州府黃陂縣主管軍事與治安的縣尉。
程珦由此得到了晉升機會,連續做了幾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吏,官至太中大夫。程珦夫婦的傑出貢獻是將程顥、程頤培養成一代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
由於新安程元潭係程氏四十五世祖,二程為新安程氏三十四世祖,如此算來,二程乃程氏之七十八世祖。有《黃山學院報》(2004年第四期程宗成文)《“二程”上世係及其譜係分歧》所排程氏世序圖為證:
1程伯符—2稟丁—3仲壬—4子臧—5休父(甫)—6仲辛—7黑肱—8君識—9應—10公龕—11撫宜—12思陵—13德邈—14嬰—15伯先—16叔本—17會—18括—19叔虎—20景遂—21遠—22瑋—23愨—24珍和—25黑—26整—27元則—28玄通—29翔—30僧泰—31康—32君縉—33文爽—34孝寵—35公嗣—36炅—37伯盛—38奢—39元昱(昱)—40建—41曉—42智徹—43延—44牧—45元譚—46超—47馮—48孝豐—49景秀—50元政—51寶雲—52法曉—53隱雋—54道樂—55次茂—56詧—57寶惠—58靈洗—59文季—60子響—61育—62皆—63弘—64大辨—65文英—66皓—67日華—68懷直—69執恭—70世庸—71岩—72秀—73俶—74羽—75希振—76遹—77珦—78顥、頤。
由於二程係理學的開山祖師,而理學又被確立為官方哲學,故二程世係被後世稱為程氏正宗。
自唐宋始,程氏已經散居全國大部分地區。在元末年間,他們又先南遷於福建、廣東等省,後跨越台灣海峽,繁衍於台灣。據《台灣程氏家譜》所載,先世為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太守坊人,元末,程文智因官入閩,為福州知事,是為開閩始祖。其弟文惠居漳浦縣,封迪功郎。明世宗時,文惠之後程渠爵攜二子惟山、惟海,自漳浦梁山居詔安後門山,成為詔安始祖。從清朝康熙末年開始就有程姓人士越過台灣海峽,參與寶島台灣的開發。此後,程姓入台人數不斷增加。1949年國民黨政權遷台,一些官員、軍人和百姓隨遷台灣,其中也有不少程姓人士。
二程的祖父程遹是於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奉旨到黃陂走馬上任的。據《宋史》、《中國通史》、《二程集》以及明.嘉靖三十五年,清.康熙五年、道光及同治年間的《黃陂縣誌》記載,程遹、程珦父子二人在黃陂從政育人,生活了四十多個春秋。生於斯的二程兄弟也在黃陂生活、學習了十四五年。清康熙五年,黃陂縣令楊廷蘊在《重建二程祠記》中說:“邑有程鄉坊,當二夫子懸弧地。登魯台見一古碣橫臥山間,扶拭視之,則為考亭,朱子《二程碑記》。益知二夫子常讀書此山,築台望東魯故名。初建祠學宮,朱子記之。……山椒建雙鳳亭,前後植桃柳二千餘株,以仿前川傍隨之勝。……嗟呼!二夫子之還洛也,猶曰:吾夢寐恒在西陵,是夫子未嚐一日忘陂也。二夫子不能一日忘陂,而謂陂能一日忘二夫子乎!?”
除程鄉坊、雙鳳亭、花柳前川外,二程在陂留下了二程祠、聰明池、理趣林等多處名勝古跡,以及美妙動人的傳說。故海內外不少專家學者既將黃陂稱為“二程闕裏”。(作者注:所謂“闕裏”,原指孔子在山東曲阜的居住地,專家學者們用以喻指黃陂,說明曾經養育了新儒學鼻祖的黃陂可與誕生、養育孔子的曲阜闕裏相媲美。)
二程的四傳弟子朱熹在《二程祠記》裏也清楚地寫道:“齊安,在江淮間,最為窮僻。而國朝以來名卿大夫多寄居之。……河南(今洛陽)二程夫子,則亦生於是邦,而未有能道之者。若程夫子,則其事業湮幽,既不足以表於當年,文詞平淡,又足以誇於後世,獨其道學之妙,有不可誣者,而又非之德者莫能知之。此其遺跡所以不能無顯晦之殊,亦其理勢之宜然也。蓋天聖中,洛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仕為黃陂尉,秩滿,不能去,而遂家焉。實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顥,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頤,字正叔……”
這裏的“齊安,在江淮間”指的是黃州之黃陂。在唐宋時期黃陂屬黃州管轄,唐天寶元年(公元724年),黃州曾改為齊安郡,宋朝為黃州、蘄州並治,先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屬淮南西路。
程頤29世孫、旅美學者程德祥先生,通過幾十年係統研究二程家世,足跡遍及海內外,並兩度到黃陂考察。他最後得出結論:黃陂為“二程第一故裏”。
按照《辭海》上對故裏的解釋,故裏首先是指出生地,還包含有故居和原籍幾層意思。而不少國家的法律,也是以出生地來確定個人的籍貫的。故黃陂為“二程第一故裏”。除此之外,二程講學與安葬之地河南洛陽與伊川,其祖先世居地河南洛陽、陝西鹹陽、安徽黃山市、河北蠡縣與定州等地都可以稱得上是“二程故裏”。
至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也稱為“二程故裏”,這與河南伊川的曆史沿革與明朝景帝朱祁鈺的“聖旨”有關。
早在神農時代,伊川就有伊國之稱。堯時稱伊侯國、舜時稱伊川。隋開皇初,置伊川縣。當時的伊川縣,管轄今河南伊河一帶。伊河發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流經嵩縣、伊川,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水。全長368公裏,流域麵積6100多平方公裏。
到了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洛陽、宜陽、嵩縣、伊陽、臨汝、登封各一部分,以伊河為界,設平等、自由兩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平等、自由兩縣合並為伊川縣,建國後屬洛陽地區管轄,1986年歸洛陽市。
這就是說,曆史上的程村(即陸渾山)屬於伊川的版圖,現今程村屬嵩縣田湖鎮管轄。而且1106年,程頤自伊川鳴皋遷居嵩縣陸渾山,並傳授他乃至理學的重要代表作《伊川易傳》,次年在此駕鶴西歸。按照上述對故裏的詮釋,嵩縣當然可稱得上是“二程故裏”了。
不僅如此,在距離二程時代350年之後的明景帝朱祁鈺,聽說程村是程頤講學與升天的地方,一時心血來潮,就於景泰六年(1455年)詔封程村為“兩程故裏”。當地人如獲至寶,就在村東一華裏處建石牌坊一座,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裏”。同時在此建二程祠,擴建房舍60間,布局為三進大院。整體建築,高大宏偉。祠內石碑林立,古柏參天,曆來被視為理學名區。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月禦書“學達性天”匾額,懸掛在程氏祠堂門首。於是,程村名聲大噪,前來觀光者絡繹不絕,而且“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非常虔誠。也許程村是伊川講學之所,也許這裏是程氏辭世之地,再加“聖旨”在上,程村的“二程故裏”之說就喊得震天價響,而同屬“二程故裏”的黃陂當然就相形見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