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生活在冬天裏的人最渴盼的季節。
“遇物盡歡欣,愛春非獨我。”
翻翻唐詩300首,“詩仙”、“詩聖”們一首首對春天感懷的絕唱,更讓人心旌溢蕩。即使是有過非難詩藝言論的北宋理學家程顥,也照樣激情滿懷地吟詠春天。當年,他觸景生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春日偶成》(清.同治《黃陂縣誌》p133稱此詩為程顥在黃陂所作,而《二程集》p476則稱在陝西戶縣所作):
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由於此詩蘊含著深奧的哲理,還被收入由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劉克莊編、明末清初學者王相注的廣為流傳的蒙學詩歌教材《選本千家詩》,並列為第一首。其後的私塾啟蒙,學生在向孔老夫子行叩頭禮之後,學詩就是從這一首開始的。
漫步於二程的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老縣城,吟誦著這首千古神韻,定會別有洞天。因為這裏的“前川”就是出自於程顥《春日偶成》之“傍花隨柳過前川”。在此吟詩攬勝,探幽索隱,不禁讓人觸景生情,遙想起二程兄弟及其祖孫三代在黃陂的悠悠歲月——
二程誕生於黃陂老縣城那條寧靜幽僻而神秘的小巷——草廟巷。草廟巷因有一柴草商行和一座雷祖殿(廟)而得名,清同治四年此巷更名為草木巷,1949年改為文教巷。
小巷全長500米,寬4.5米,路麵係清一色的青石板鋪成。小巷的最南端是前川街第一小學校區,北端與前川街中山大道相通。在小巷的中間,矗立著古祠堂、古牌坊、古亭等古建築群,以及距今900多年的古樹、古井和古宅遺址。專家們稱,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中國古建築史和建築學的珍貴標本。
坐落在小巷中段的一座高高聳起的建築物,造型別致,古意盎然,牆體與三進石牌坊用料全部為紅砂礫石。石坊高6米,寬8米,其中央頂端書有“程鄉坊”三個魏碑大字,正麵朝南。距石坊不遠處,有一座青磚素瓦硬山式結構的民宅,為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大門,大門兩旁有一對石獅子守護。邁進石門檻,迎麵有一座青磚砌起的照壁,上書顏體“福”字懸於中央。繞過照壁,青石鋪起的天井,兩邊為廂房,正中為堂屋,二重為啟賢堂、書房,三重為後宅、廚房等。由楠木製作的花窗格扇,把整個小院點綴得古色古香,後門有一口小塘,塘邊柳樹掩蔭,簡直如仙境一般。據說,該院的神奇之處是夏天竟無蚊蟲叮咬,二程常年在此挑燈夜讀。
走近那扇朱紅的大門,緩緩地推開它,小心跨過那道已經被磨礪了千年的淺淺門檻,中國文化的一個源點,一段宏闊的文化河床,竟然在此濃縮為簡簡單單的一座屋、幾本書。若走進以梁柱承重,多種不同花紋的石刻漏窗為特色,與馬頭牆、翹屋脊相協調的書屋,屋中坐著一位身著官服的縣太爺和一位青年人,還有兩位讀書的少年塑像。這位縣太爺就是北宋年間的知黃陂縣事程遹,青年人是他的長子、後任黃陂縣尉的程珦,少年則是他的孫子、中國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兄弟。
程氏祖孫三代在此小院生活、學習、練武、談婚論嫁,前後60餘載,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與動人的故事。即使時間過去了千餘載,院外的現代華飾與院內的莊重傳統,依然以一種平衡守望的方式相得益彰。
二程家族南遷黃陂,可追溯到二程的高祖程羽。
程羽雖然是一位輔翊功顯的三朝元老,為建立與鞏固北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淡泊名利,深受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兄弟的器重,尤其與趙光義莫逆於心。
趙氏兄弟有微服私訪朝中大臣的習慣。當程羽在家頤養天年後,趙光義一有機會便親自上門看望他,經常找他促膝談心。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的一天,趙光義再次來到泰寧坊,與程羽一陣寒暄之後,把心中的話向他一吐為快:“愛卿呀,如今像你這樣居功不自傲的人太少了!而且令子令孫在你的言傳身教下,一個個都長大成才,朝中人士均稱讚他們為孝子賢孫啊!尤其是令孫程遹,朕覺得這孩子在仕途上一定大有作為,該是讓他主持一方大計的時候了。”
“老臣謝主隆恩!如果說孩子們還成器的話,那都是皇上蔭庇的結果。隻是——”
“愛卿有什麼話,但講無妨!”
“臣以為,小孫隻是徒有功名,尚未建立什麼功業,惟恐受之有愧呀!”
“此言差矣!愛卿走南闖北,建立的功業還少嗎?再說,舉賢不避親嘛!況且取得功名是立功的前提,如果不讓令孫出去獨當一麵,他又如何建功立業呢?”
“皇上聖明!”
“既然如此,愛卿覺得把令孫放在什麼地方最合適?”
“承蒙皇上錯愛,老臣以為,應該讓遹孫從最基層的縣衙做起為妥!至於什麼地方嘛,老臣鬥膽,唐代之所以中興,就在於有一個‘仕宦避本籍’製度,唐朝規定官吏不僅不能在‘本貫州縣’任職,甚至也不準任‘本貫鄰縣官’。我朝要想江山萬萬年,還得遵循祖宗倡導的‘千裏去做官’的回避製度,不能因為遹兒是老臣的孫子就置王法而不顧!”
所謂“回避製度”,即是我國古代在任用官員時,為了避免親友鄰裏請托徇情,製定出一定的限製條款,以防患於未然的一種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