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程遹對雙龍鎮的奇觀歎為觀止之際,忽見碼頭上站著一位老態龍鍾,胸前飄逸著花白胡須的長者。
船剛剛靠岸,老人哈腰拱手道:“草民代表眾鄉親,前來恭迎縣老爺光臨!雙龍鎮將蓬蓽生輝!”老人乃雙龍鎮朱鄉紳,是縣衙事先安排前來迎接程遹的。
“程遹初來乍到,擾得諸位鄉長不安!失敬!失敬!”程遹拱手回謝說。
“縣老爺剛才讚歎的二龍戲珠,當地有一首民謠:村前黃龍守,村後青龍逗,四周眾星朝北鬥,一幅雙龍戲珠圖。雙龍鎮因此而得名矣。”
“這裏自古以來就叫雙龍鎮嗎?”程遹又問。
“回大人,古時候這裏並不叫雙龍鎮,人稱朱城寨,此乃我朱氏先祖所築之城寨也。當年,先祖木蘭將軍就降生於此。”
“嗬,原來如此。我初步查閱了一下史書,關於木蘭紀事,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諸於南朝陳代之《木蘭詩》。且《木蘭詩》還載入我朝的《西文苑》、《文苑英華》、《樂府詩集》之中。”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此詩乃千古絕唱,婦孺皆知!”朱氏情不自禁地吟誦道。
“朱鄉長充滿激情、抑揚頓挫的吟誦,似乎把程某融入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一路上,我也翻了一下《南齊書》(卷15)之《州郡誌下》‘司州’條,上麵清楚地記載,北魏攻占義陽,占據黃峴、武陽、平靖三關(今河南、湖北交界處,隨州市西北)。治於義陽之司州,自南朝之宋末以來一直管轄隨郡……義陽及三關易手後,梁朝在黃陂北部重置司州。而司州安蠻左郡轄七縣,第一個便是木蘭縣。又不知黃陂史誌是否有關木蘭縣的記載?”
“有!《黃陂縣誌》載,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常分屬地二、三縣分。先後隸屬西陵、安陸、石陽、木蘭、梁興、梁安等縣。但西南一隅多屬灄陽縣;包括腹部和東北部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多屬西陵縣。黃陂縣建置始於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建縣之初,縣域僅限於木蘭山以南。到大宋,南北合一,縣域大體穩定焉。在南北朝南齊時期之太和三年(479年),朝廷為紀念一代英豪,特地將現陂邑木蘭山以北地區及安邑(今紅安縣)大部設立木蘭縣。可是,到了景明三年(502年),後梁又將縣名改為梁安縣。直到隋代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楊堅再次頒詔,重將黃陂恢複為‘木蘭縣’,一直沿襲到唐代武德三年(620年)。”
“嗬,這與《新唐書·地理誌》之‘黃岡上,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又析置堡城縣,七年省’是相符的。那麼地方史誌上是否有關於木蘭將軍的記載呢?”
“《黃州府誌》、《黃陂縣誌》曰:家住木蘭山北十餘裏的雙龍鎮的朱異公,字壽甫,號天祿,憨厚正直,因舉孝廉聞名於鄉裏,被朝廷委為雙龍鎮千戶。他為官清廉,樂善好施,但年逾半百無後,常登山求嗣,歸而生一女,以山取名為木蘭。木蘭十八歲時,女扮男妝,代父從軍。她不受朝祿,乞歸故裏,終年九十,葬於木蘭山北。後來,鄉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墓前豎起‘唐木蘭將軍之墓’巨碑,並在山上建起了木蘭殿、唐木蘭將軍坊、將軍廟等紀念性建築。”
“哇,真可蔚為大觀矣!我曾觀《黃州府誌》,上麵記載:唐武宗會昌三年,大詩人、黃州刺史杜牧遊木蘭山,寫下了韻味深沉、清麗動人的《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見《樊川文集》)等我稍稍安頓下來,一定前往木蘭山拜謁!”
“這首詩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詩中說的是木蘭女扮男妝征戰邊塞,每當思歸時,便到明妃王昭君墓前(拂雲堆,即今內蒙古之昭君墓青塚)借酒澆愁。詩中的‘把酒’與‘祝明妃’,把木蘭對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來。也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之風已經很盛。”
“木蘭和昭君可謂靈犀一點通,神交千載,萬古流傳。”程遹感慨道。
“木蘭將軍之祖翁若虛公乃是朝廷高官,先為隋文帝楊堅幕僚,後隨唐公李淵鎮守太原,為高祖器重的大臣,貞觀年初始賦閑在家,潛心研究佛經道典……”朱鄉紳手指著一座用篆字書寫的“木蘭將軍誕生地”的牌坊說。
“真乃地靈人傑也!不過,程某需要請教朱鄉長的是,花木蘭將軍不是姓花嗎,怎麼她的祖父與父親兩代都為朱姓呢?”程遹不解地問道。
“縣老爺在上,其實花木蘭本姓朱。因為當地盛產木蘭花,故起名木蘭。由於當地習慣上稱女孩子為村姑、秀姑等,所以鄉親們將她稱為‘花姑’,家人也樂意鄉親們這樣稱呼她,因此‘花姑’就成為約定俗成的乳名了。後來人們就將兩個名字合稱為‘花木蘭’。久而久之,尤其是將軍成名後,此名不脛而走,人們以為她姓花,就以訛傳訛了。”
“嗬,還有這麼多掌故。木蘭故裏的確名不虛傳!雙龍鎮探幽也讓人稱奇,請問朱鄉長,雙龍鎮是從哪朝哪代走向繁榮的呢?”程遹邊走邊看邊聽,不知不覺來到雙龍鎮。但見這裏的民舍,都是清一色古樸的建築,座北朝南,南倚小寨山,北枕大寨山,街道呈東西走向,古護城河環繞村灣,總麵積800多畝。他在聆聽了美妙的傳說,領略了古樸的民風之後,不禁心曠神怡。所以,他繼續打破沙鍋問到底。
“回縣老爺,雙龍鎮的曆史淵遠流長。早在西周時,這裏已有先民棲息。到了漢代,雙龍鎮已形成方圓數十裏的繁華集鎮。流傳至今的歌謠:‘當街鋪麵百十家,商賈運貨有騾馬;旭日東升千帆競,夕陽西下百舸達。’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朱鄉紳回答說。
“喏,雙龍鎮的繁華果然曆史悠久。請問朱鄉長,當時的木蘭縣治所是不是就是雙龍鎮?”
“大人所言極是。由於雙龍鎮地處承南接北的水路要衝,稅源充足,又與縱貫南北的官道相通,當然是縣治首選。不僅如此,這裏不但走出了像木蘭將軍那樣的大英雄和大貴人,也是一些達官顯貴采風探幽的地方。在雙龍鎮東北一裏許,有一座觀音寺,隋唐時,觀音寺的香火就十分旺。隋末,南陽王伍雲召兵敗齊國公韓擒虎、天保將軍宇文成都後,隱居大悟山紫竹林為僧,取法號喪吾。紫竹寺距觀音寺七十裏,他應醉月長老之約常到觀音寺講解經義。喪吾曾讚曰:山不高而秀逸,水不深而清澈,木蘭山聳翠於前,牛脊嶺橫枕於後,為西陵第一名勝。唐貞觀年間,開國元戎鄂國公尉遲恭受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命督鄂時,也多次來雙龍鎮觀音寺朝覲。尉遲恭來觀音寺,一是祭奠救過他性命的好友朱若虛,二是拜會從紫竹寺來此的高僧喪吾和尚,三是聘請醉月長老為他講解經義。”朱鄉長邊說邊將客人引進屋內。
“雙龍鎮人文資源如此豐富,真是美不勝收!本縣上任的第一站選在這裏,意欲在任內大力弘揚木蘭精神!不知各位意下如何?”程遹坐定後說。
“縣老爺高見,木蘭將軍‘忠、孝、勇、烈’的精神,早已在我縣深入人心,就連素來難以相處的佛教與道教,由於他們敬仰木蘭將軍,故均在木蘭山以南天門為界,和睦相處。今後,隻要老爺用得著草民,我們這些木蘭將軍家族的後裔願效犬馬之勞!”
“雙龍鎮如此繁華,又地處水陸要衝,不知可否在此設立巡檢司?”程遹問計道。
“雙龍鎮舉雙手讚成!”“我們也覺得可以試行!”眾人回應道。
“好!程某一定上書朝廷!來,為我們齊心協力,共謀黃陂百姓的福祉,鞠躬盡瘁,報效朝廷!今天,我借花獻佛,先敬各位一杯!”待酒菜上來,程遹立即起立敬酒。
飯後,程遹又深入到農家訪貧問苦……
程遹來陂走馬上任後,一改過去縣官坐在縣衙辦公的習慣,而是效法祖父的治縣經驗,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深入第一線體察勞動人民的疾苦,隨後一步一個腳印地對症下藥,整頓吏治,弘揚人文精神,深受縣民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