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言傳詩教,十歲賦詩傳美名(1 / 3)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母之惰。”侯氏常常以此為座右銘,在孩子麵前扮演父母、師長與朋友三重角色。

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方麵,她引經據典,以正反兩方麵的典型對孩子循循善誘。

二程的舅父侯無可,篤誌為學,博覽群書,貫涉萬類,為當代名儒。“若禮之製度,樂之形聲,詩之比興,易之象數,天文地理,陰陽氣運,醫藥算數之學,無不究其淵源”。由於他最精西北地理,對當地山川道路、郡縣部族,無不備具。所以在對西夏戰爭中,他受韓琦(三朝宰相,曾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時稱“韓範”)之邀赴西北參與戍邊。當西夏人寇邊時,侯可帶領數十騎兵來到邊境巡視,突然與西夏人遭遇,侯無可立即下令說:“豎起你們的旗幟,圍繞著山慢慢地走。”正是他布下的疑兵陣迷惑敵人,使西夏人誤以為是誘敵的騎兵,不敢輕舉妄動。韓琦鎮守長安,推薦侯可作了涇陽知縣。他在任期間,說服渭源羌地酋長獻納土地八千頃,並用熟羊城來撫慰他們。還圖謀恢複鄭國渠等古代水利工程,與當地戎人主動和解,為西北穩定做出了貢獻。

侯無可立功受獎後,到姐姐家探親,就脫去官袍,便裝與親人敘親情。哪知,生性頑皮的外甥程頤見其頭盔比縣尉父親的頭盔威風,趁其舅父不注意,搶其官帽戴在自己頭上,一撒腿就跑到外麵,與小朋友一起盡興地玩耍。

這還了得!官帽是朝廷授予的,程頤的行為不僅是對舅父無禮,更重要的是有損於朝廷的威嚴。若傳出去,弄不好,侯無可、程珦的烏紗帽也難保。所以,程珦得知後,擬對程頤進行嚴厲訓斥和懲罰。

侯氏立即與丈夫協調立場,言行一致地配合丈夫做孩子的轉化工作。但侯郡君不是簡單的訓斥,而是用典故來啟發孩子。

於是,傍晚,她召集二程堂兄弟到書房,給他們講述了“渭陽袁湛”的故事。她說,晉朝有個叫謝絢的人,由於自幼受其父親的影響,數典忘祖,不僅不孝敬舅父袁湛,反而在大庭廣眾之下對舅父無禮至極。袁湛是可忍,孰不可忍,憤怒地訓斥道:“過去你的父親對舅父無情無義,今天你又對我傲慢無禮,由此看來,你的家庭是一個毫無渭陽(舅父的別稱)之情的世家了……”

侯氏話音剛落,程頤當即向舅父叩頭認錯,並與哥哥一起表示,從今以後一定會好好孝敬娘舅。

接著,侯郡君又讓侯無可對二程兄弟訓示。侯無可對外甥說:“你們僅僅在禮儀上尊重舅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發奮讀書,屆時成名成家,那才是對舅父最大的孝敬。從前,有一個叫魏舒的小孩,幼年就痛失父親,使他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母親為了讓他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便帶著他一同回到舅父家居住。”

“他舅父家的條件是不是很好?”程顥問。

“是的。他舅父姓寧,是附近的望族。後來寧氏又大興土木,建了一座新居,宅成之後,一位精於相宅的人見魏舒相貌聰穎,便對寧家說:‘此宅宮將來必定會走出一位達官顯貴的外甥。’”

“寧氏家人聞聽此言後,是何反應?”程頤又問。

“寧家外祖母視魏舒如同己出,聘請名師潛心栽培。魏舒不僅聰明好學,善解人意,而且很有誌氣!他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一定會發奮讀書,立誌為舅父成此宅相。’”

“那魏舒後來怎麼樣?”二程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後來,魏舒經過一番努力,一舉取得功名,晉王特別器重他,相繼出任尚書郎、相國參軍、司徒等職,並且健康長壽。一時間傳為美談,並將這段趣事收入正史《晉書·魏舒傳》。”

“宅相魏舒”的典故因此被文人墨客廣泛引用。一位書法家在祝賀外祖父壽誕時,就曾引用此典作聯:“人道魏舒,為寧氏外家宅相;天留郗鑒,看獻之祝嘏隨班。”

事後,當侯無可問姐姐是不是經常與程珦密切配合對孩子施教。侯郡君對他說:“是的。子女之所以不肖,大都是由其母掩蓋孩子的過錯,而其父卻蒙在鼓裏,或者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相互拆台造成的。”

二程兄弟在上述正反兩個典故中深受啟發,終於成為一代賢甥。

1052年10月,北宋廣源州(今越南廣淵)壯族首領儂智高寇邊,攻池掠地勢如破竹,連陷橫、貴、龔、潯、藤、梧等九個州。狄青、孫沔奉命征討,並請善於邊境事務的侯無可參與軍事,終於於次年大敗智高於邕州。

侯無可出征前向姐姐辭行時,外甥程頤特作《聞舅父侯無可應辟南征詩》,為舅父送行。詩雲:

詞華奔競至道離,茫茫學者爭驅馳。

先生獨奪孟軻舌,扶持聖教增光輝。

誌期周禮製區夏,人稱孔子生關西。

當途聞聲交薦牘,蒼生無福徒爾為。

道大不為當世用,著書將期來者知。

今朝有客關內至,聞從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寇陷州郡,久張螳臂抗天威。

聖皇赫怒捷書渙,虎候秉鉞驅熊罷。

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謀且作軍中師。

蕞爾小蠻何足殄,庶幾聊吐胸中奇!

侯無可一生急人之所急,憂人之所憂,受人尊敬。即使是晚年仍深究理學,就學者眾多,“故自陝而西,多宗先生之學”。1079年,侯無可去世,葬於華陰縣保德鄉。程顥不僅親自撰寫了《華陰侯先生墓誌銘》(《二程集》p504),二程兄弟還親自為母舅守孝。

正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二程兄弟自幼養成了時刻為父母著想的良好習慣。

黃陂有一句諺語叫做“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意思是說,大人盼望種田能豐收,小孩則盼望過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佳肴。

程氏兄弟當然也不能免俗。可是,由於家大口闊,侯氏不可能給每個孩子添置新衣服,往往是讓弟弟穿哥哥的舊衣服。

那年,快到過年的時候,弟弟程頤聽說媽媽又準備給程顥做新衣服,便要求母親也給自己做一件新衣服。媽媽解釋說:“頤兒,不是媽媽偏愛哥哥,而是家裏目前困難,沒錢給每個人添置新衣服,你若不穿哥哥的半舊衣服,就會造成浪費。”

盡管母親一再解釋,程頤還在那裏犯嘀咕,以至於讓母親流出了辛酸的眼淚。

程顥得知後,立即前去對媽媽說:“我不愛穿新衣服,您就做給弟弟好了。”程頤看到哥哥如此,也向母親表示不要新衣服。母親這才破涕為笑。從此,二程兄弟心裏暗自立誌:一輩子不使媽媽為難、流淚。

程顥如此孝敬父母、嗬護弟弟的故事,不知怎麼傳到朝中大臣耳裏,以“有膽識、善斷事”著稱的戶部侍郎彭永思,見程顥如此孝弟,因此毅然作出決定,將小女兒與年僅12歲的程顥訂了親。郭曉東之《明道先生簡明年譜》記載:

“公元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癸未,十二歲。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見者無不愛重。戶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於女。”

程珦夫婦對孩子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為了讓下一代不忘祖上恩惠,每逢清明節、重陽節和春節,他們不是帶著孩子尋根謁祖,就是舉行祭拜先賢儀式,或是祭掃祖墓。從而使程氏重理義的家風代代相傳。

二程兄弟幼年時,父母經常帶他們到祖母張氏的老家、與黃陂僅一河之隔的湖北孝感拜謁先祖,尋訪先人的足跡。留下了許多美妙的傳說。《孝感縣誌》雲:

“程子讀書台,在縣東五裏,宋慶曆年間,二程讀書於此。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程子讀書台又名“鳳凰台”,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一群鳳凰聚集於東崗之上,產九子於此而得名。後人將其建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

侯氏是位女詩人,識慮高遠,有英雄之氣。因受傳統儒學的影響,她喜好文學,但不為辭章,不欲以文章筆劄示人。她平生為詩近三十首,俱不存稿,僅一首《聞雁》傳世(王利民《二程的詩歌創作軌跡與交際領域》)。但她卻秉承“不學詩,無以言”的古訓,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詩教,培養孩子的詩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