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言傳詩教,十歲賦詩傳美名(2 / 3)

她認為,中國的詩文化源遠流長,可謂是詩的國度,詩的海洋。唐至宋初詩壇更是星光燦爛,流派眾多,異彩紛呈,且詩、詞、歌、賦相得益彰。從其產生發展的曆程看,詩與歌詠樂舞密不可分,它是關於真善美的一門藝術,一門學問。一首詩就是運用比興賦等手法創設某種意象、意境,寄托人們對自然、社會、人生感悟的,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詩教則是借助於詩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輔以歌舞、音樂、畫麵等手段,引導孩子向往與追求真善美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法。優秀的詩篇和詩教方法是後人繼續追求真善美的依托,不論是清約婉轉的吟詠,還是激昂慷慨的抒發,都是詩人心中之真善美在特定場合下的迸發。所以他們夫婦常常利用情景教育法,對二程兄弟進行詩教。

有一年,程珦帶著二程千裏迢迢到洛陽去尋根謁祖,到開封去瞻仰曾祖程羽的舊居,希望孩子們踏著先人的足跡前行。侯氏與女兒留守在家。

程珦抵達後不久,就給夫人去了一封報平安的信。信中還提到,有一天,他們一行又到黃河北岸走親訪友時,天色已晚,二程兄弟突然聽到了大雁的陣陣鳴叫聲,那大雁時而吭奮高歌,時而低徊婉轉,猶如一支夜光奏鳴曲。二程覺得不虛此行。

侯氏接到丈夫的來信後,不禁思念起了在千裏之外的丈夫和孩子。於是,她觸景生情即興賦詩《聞雁》一首:

何處驚飛起,雍雍過草堂;

早是愁無寐,忽聞意轉傷;

良人沙塞外,羈妾守空房;

欲寄回人信,誰能付汝將。

孩子們回家後,一邊吟誦母親的詩句,一邊回想起河朔奇特的夜景,頓覺韻味無窮。從而激發了自己吟詩對句的興趣。

一晃到了風雪交加的季節。書房內傳來程顥的讀書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侯氏推門進去,對程顥、程頤說:“歇會兒吧,外麵下大雪了,你們出來看看雪景。”

二人隨侯氏來到大門外,見雪花飛舞,大地一片潔白,候氏對二人說:“麵對瑞雪紛飛,你們想到了哪些佳句?”

程顥想了想說:“我覺得唐代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將雪寫得最絕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侯氏把目光投向程頤,說:“頤兒想到了什麼?”

程頤望著大雪說:“我想到了白居易的《賣炭翁》中之‘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和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俱歡顏’!”

侯氏麵露欣慰之色,說:“仁者愛人,愛物。你們所想雖然迥異,但都體現了一個‘愛’字,即對大自然詩情畫意的愛和對人的惻隱之心。”

正說話間,一老年乞丐沿街道走了過來,侯氏身邊的一個仆人正要關大門,候氏一邊製止,一邊對二程說:“你們回去到廚房中盛一碗飯,拿兩個蒸紅薯交與我。”

程顥、程頤應聲去了。

又一天,程珦伉儷來到二程讀書的“聰明泉”旁,發現二程正在此琅琅成誦。為了考察一下孩子們的學用結合情況,程珦首先發問:“你們既然給這裏的泉水起名‘聰明泉’,那麼古書上所說之泉有哪幾種呢?”

“回父親,我記得古書上記載,東晉時廣州城北之石門有處泉水名叫‘貪泉’。據傳飲了貪泉水便會產生無窮貪欲。因此,人們不敢到廣州做官。晉安帝時,任命謝清為廣州刺史,飲貪泉之水,貪贓枉法,殘害百姓,被處死。其後又任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吳路過此地聞‘貪泉’之來曆,大有感慨,竟連飲三杯,隨後即提筆題詩於碑上:

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

縱吏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他上任以後,時刻記住石門村民的叮囑,潔身自好,正氣凜然,嚴懲不法商人和貪官汙吏,使廣州大治,萬民稱讚,傳為千古佳話。”程顥回答道。

“我知道史書上說,還有一種泉叫‘盜泉’,在山東泗水縣北,曾子立廉,不飲盜泉;也有人說,不是曾子是孔子,說有一次孔子路過盜泉盡管很渴,也不敢喝盜泉之水。”程頤補充後,又不解地問:“母親,哥哥剛才背誦的吳隱之詩,其‘夷齊’是何意?”

“夷齊是指曆史上兩個人,一個叫伯夷,一個叫叔齊,他們兩人是商朝人,商被周滅後,二人不食周粟,在洛陽以東的首陽山上活活餓死了。”侯氏解釋道。

“母親,可否這樣理解,即使是貪泉,就是讓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喝了,也不會變貪的?”程顥話畢,侯氏與程珦相視一笑,點了點頭。

“唐代文壇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閣序》中有這樣兩句‘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句說的是人們飲了貪泉之水以後,便會萌發起貪心的念頭,從此喪失正直的誌氣。我現在以‘酌貪泉’為題,你們誰能反其意而吟哦之?”

頓時,現場呈現出短暫的寂靜,隻聽得見泉水的“叮咚”響聲。時年十歲的程顥,沉吟片刻後,不禁脫口而出:“孩兒讀來,讓母親指正:‘心中如自固,外物豈能遷?’”(《河南程氏遺書.附錄》載:“河間劉立之曰:先生幼有奇質,明慧驚人,年數歲,即有成人之度。嚐賦《酌貪泉》……”)

正是侯氏伉儷的循循善誘,二程兄弟茁壯成長,成為學海裏中流擊水的“風流人豪”。我們既可從上述詩句,又可從程顥後來所作《秋日偶成》中的“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領悟到一位既是詩人,又是哲人和思想家、政治家的程顥的偉岸氣質。

侯氏往往寓詩教於日常生活之中。當一家人暢遊木蘭山時,侯氏又不失時機地給二程兄妹講解從黃陂傳唱開來的樂府雙璧之一《木蘭詩》,二程兄妹認真體會其詩情畫意,不斷從樂府詩中汲取養分。

那天,程珦夫婦帶孩子們在紀念巾幗英雄木蘭將軍的木蘭殿中小憩,住持立即拿出兩碟豌豆來招呼縣尉一家。夫人侯氏因勢利導地對孩子們說:“我就以這‘兩碟豆’為上聯,看你們誰能對出下聯。”

剛開始,二程兄弟都裝作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認為這樣的三字聯太簡單。程頤剛要開口對句時,程顥曾犯過望文生義的錯誤,出於前車之鑒,他連忙用手捂住弟弟的嘴,悄悄地對他說,“兩碟豆”,又可視為“兩蝶逗”。於是,程顥根據平時母親教給他的諧音之句對,想了想,有了,下對是:“一甌油。”

果然不出程顥所料,母親笑道:“顥兒,恐怕你這次又要重蹈覆轍了!我出的不是‘兩碟豆’,而是‘木蘭林間兩蝶逗’。”

程顥指著木蘭山下的仙河水,得意地笑道:“母親,孩兒對的不錯啊,我講的不是‘一甌油’,而是‘仙河水上一鷗遊’哩。”

母子間如此巧問妙答,把站在一旁的寺院住持逗得哈哈大笑。

二程母子的精彩對句不知怎麼被木蘭山上一位別號叫“老頑童”的和尚知道了,他也前來湊熱鬧。“老頑童”姓馬,善於出歪對,一般說來,很難對出,一旦對出,又讓人忍俊不禁。於是,“老頑童”便親自前往程氏下榻的廟宇,一是想一睹二程兄弟的風采,二是想與他們玩一玩對句遊戲。

當小和尚把二程兄弟介紹給“老頑童”時,“老頑童”仔細打量了一下二程兄弟,果然氣貌不凡,於是就將他們引到木蘭山名勝之一——黃石洞一遊。

黃石洞俗名“風洞”,在“金雞報曉石”下。《辭海》“木蘭”條雲:“黃陂木蘭山上有白雲洞,下有黃石洞,並以清幽擅名。”風洞有兩個洞口,上洞口較小,單人側身方可探入;下洞口較大,人們可攜手而行。洞裏巨石交錯疊壓,或臥或立,其險不可言。大上覆著一層層黃土,年久日深,青石成了黃石,故有黃石洞之名。“老頑童”與二程邊走邊聊,給二程講述了獵人在此追趕一隻“自額火狐”的故事:一天,獵人在黃石洞附近遇到了一隻“火狐”,獵人舉槍便打,擊中了“火狐”後腿,“火狐”順勢鑽進黃石洞隱藏起來,獵人遍尋不得。豈料,次日,獵人在仙河西邊六十裏處的礦山,又見到了一隻火紅皮毛沾滿了黃泥的跛腳狐狸。獵人再擊一槍,“火狐”應聲倒地,獵人從火狐的後腿上取出的“衝子”,就是自己特製的子彈。原來這隻火狐就是從黃石洞進去,從礦山洞出來的。於是,黃石洞“長六十裏”的說法便不胚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