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遭遇挫折不可怕,隻要心不被打倒(1 / 1)

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曾同師學習兵法。龐涓入世心切,早早下山去了魏國,被拜為軍師,指揮魏軍東征西殺,屢建奇功,魏王十分倚重他。但是,龐涓心裏總是有點不安,他知道,自己走後,孫臏又跟師傅學了三年,又聽說孫臏還有祖傳的兵法(其祖孫武的《兵法》十三篇),若他有一天下山來,便會成為自己的勁敵。思謀良久,龐涓忽生一計。第二天,他入宮去見魏王,大吹了—通孫臏的才能,並自願修書召他來為魏國出力。魏王大喜,忙命使者持書帶重金前去相聘。

孫臏見師兄不忘舊好,果然欣然而來,想助師兄成就大業。到魏後,魏王忙把孫臏請進宮麵談,果然見其才學不凡,想委以重任,便與龐涓商議。龐涓假意高興,但又說師弟剛來,沒有半點功勞,不如等有功時再封,以服眾心。魏王見他說得有理,隻好依此而行。

龐涓第一步陰謀得逞後,便加緊第二步措施,模仿孫臏筆跡寫了一封情報信,讓人帶到齊國,而命邊防將士把他扣住,給孫臏扣上了一頂通敵的帽子。魏王大怒,欲斬孫臏,龐涓百般求情,最後孫臏被除以臏刑(砍去膝蓋骨),並在臉上刺了“私通外國”四字。龐涓見孫臏已成廢人,便假意同情,精心護理,孫臏感到過意不去。龐涓求他傳示兵法,孫臏慨然應允。龐涓給他木簡,要他繕寫。孫臏寫了不到十分之一時,一名叫誠兒的仆人看不下去,將實情告訴了他。孫臏大吃一驚:“原來龐涓如此無情無義,怎麼能傳給他《兵法》?”他又想,“如果不寫,他一定會發怒,我命在旦夕。”孫臏左思右想,欲求一條生路。他忽然記起老師臨行前給他的一個錦囊,趕緊打開看看,隻見上麵寫著“詐風魔”。孫臏自言自語說:“原來如此!”

晚飯時,下人送飯來,孫臏突然撲倒在地。眾人救起,隻見他口吐白沫,半日方醒。一睜開眼便大哭大鬧,將所寫的竹書全部投入爐火中,等龐涓趕到,所寫之書已盡數化為灰燼。孫臏在龐涓麵前仍瘋瘋癲癲,言語失常。龐涓認為他有詐,命人拖入豬圈。孫臏便與豬爭食,又揀起豬糞吃。龐涓命人端來酒飯,孫臏摔在地上,又去搶豬食吃。龐涓長歎一聲:“看來是真瘋了。”此後,孫臏瘋瘋癲癲,胡言亂語,以豬圈為家。日久天長,人們都說他真瘋了,龐涓也放鬆了警惕。後來,齊國使者到魏國,孫臏得以逃離魏國,拜為齊國軍師,在馬陵道戰役中大敗魏軍,殺死龐涓,報了大仇。

盡管孫臏遭此戕害,蒙受奇恥大辱,卻大難不死,並不墜鴻鵠之誌,立誓以自己的滿腹才學和韜略,尋找時機與“同窗好友”較量,報一箭之仇。同齊使接觸,一番暢談,齊使知孫臏乃難得之奇才,遂秘密用車將孫臏載到齊國,從此,孫臏擺脫厄運,開始施展才華。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孫臏自己的信賴的朋友背叛,遭受精神上的打擊;膝蓋被挖掉,遭受身體上的重創。盡管孫臏遭此戕害,蒙受奇恥大辱,卻大難不死,並不墜鴻鵠之誌,立誓以自己的滿腹才學和韜略,報一箭之仇。最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偉大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