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太原有個女子叫粉蓮,因受了丈夫李小牛的氣得了病。李小牛請了許多醫生都沒治好,就去請傅山先生(思想家、書畫家,精通醫學)。傅山說:“這個病,不見病人也能治,隻是我手頭藥味不全,你去撿一塊雞蛋大小的深色石頭,用溫火煎,水煎少了,再添上繼續煎。啥時候煮軟了,你來拿藥。千萬注意,不能讓水幹了,要人不離火。”
李小牛撿了一塊雞蛋大小的深色石頭,但是添了七七四十九次水,石頭還沒軟。妻子坐起來問:“是不是煎法不對?”小牛說:“傅山先生就是讓這樣煎的。”妻子說:“要不,我看著火,你去問問。”說著下了炕。小牛去問傅山先生:“已經煎了兩天了,藥引怎麼一點也不見軟?”傅山反問:“現在誰替你看火?”
“我妻子看著呢。”
“她病已好啦。此病要治首先得消氣。她見你那麼沒明沒黑地煮石頭,氣就消了。氣消則肝木蘇,肝木蘇則脾胃自然運穀。她能替你煮石頭,說明病已好了。”小牛回家一看,妻子病果然好了。
這就是千古流傳的“杯弓蛇影”的典故,也是中醫心理治療的生動事例,充分說明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需係鈴人”的道理。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其中心理療法可謂千奇百怪,舉不勝數。有很多的病人不是身體有病而是心理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解鈴還需係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