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學會控製你的情緒(1 / 2)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也。該喜則喜,當怒則怒,這是正常人情感的自然表現。

然而,感情這玩意兒,也要有個“調節器”,才能使它不致過盛過溢,適可而止。如果失去了調節,一毫之拂即勃然大怒,一事之違便忿然驟發,也可能釀出毛病來。比如:楚漢相爭時,項羽吩咐大將曹咎堅守城皋,切勿出戰,隻要能阻住劉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項羽走後,劉邦、張良使了個罵城計,派兵城下,指名辱罵,甚至畫著漫畫,汙辱曹咎。這下子,惹得曹咎怒從心起,早將項羽的囑咐忘到九霄雲外,立即帶領人馬。殺出城門。真是:衝冠將軍不知計,一怒失卻眾貔貅。漢軍早已埋伏停當,隻等項軍出城入甕,霎時地動山搖,殺得曹咎全軍覆沒。無獨有偶。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也出個曹咎式的將軍,此人是以色列一九○裝甲旅長阿薩夫·亞古裏,他與埃軍第二步兵師先頭部隊遭遇時,三次進攻均被埃軍擊退,便惱羞成怒,不計利害,要把剩餘的85輛坦克孤注一擲,以決雌雄。埃軍第二步兵師師長阿布·薩德見狀,故意示弱誘敵。亞古裏不知是計,衝進埃軍預設伏擊地域。狼奔爾突,隻20分鍾,便全被埃軍包了餃子。這種感情用事,因怒致敗的例子多不勝舉。《三國演義》上的關雲長兵敗身死後,劉備、張飛怒不可遏。向東吳大興問罪之師。結果呢,未曾出師,張飛為造白袍,怒責部下,於是被範疆、張達切了腦袋;劉備怒氣難仰,禦駕親征。卻為報仇心切,失於策劃,又被東吳火燒連營,落了個慘敗而歸。劉備悲憤愧悔,慍怒交加,以致到了白帝城便一命嗚呼。無數事實說明,人不可感情用事,尤不可好怒輕動,如果理智控製不了感情,任性驅遣,那就沒有不跌跤的,輕者致己之疾病,褻已之成信,重者取人之賤惡,招人之仇憾,甚至釀成禍端。所以,《孫子兵法?火攻篇》中特別強調:“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不要因一時憤怒,就興師打仗。他進一步說:“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就是說:符合國家利益才行動,否則就停止。憤怒可以重新歡樂,怨恨可以重新喜悅,但亡國不可以複存,死了不能複活。所以,用兵作戰一定要慎之又慎,這是國家的安全,軍隊的保存所必須做到的。上麵說的是打仗,實際上,待人接物,辦公處事,其情一致,其理相通,何嚐不要對感情用事慎之而又戒之呢!

縱觀曆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所以,大凡心誌高遠,胸懷韜略的明達賢哲,都是冷靜理智,抑怒束情的。三國時期,魏蜀對持五丈原,諸葛亮為求速戰速勝,大用激將法,罵城未已,又派人送婦女首飾、衣物給敵帥司馬懿,嘲其怯懦,激其出戰,但司馬謀懿老謀深算,不為所激。他審時度勢,看準了諸葛亮勞師伐遠,糧草不足,宜速不宜久的弱點,便忍辱堅壁,使諸葛亮的激將法始終不能得逞。毛澤東同誌指揮作戰時,強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也是反對與敵人慪氣硬碰。古人將“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看作偉人大將之風範,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因為他想得更遠些,看得更深砦,胸懷更大些,不與庸人一般見識。所以,便能忍人所不能忍,喜人之所怒。不被感情肆意支配而理智處事。比如,為國者就不計私怨,圖遠者就不發近怒,蓋包容四海,吞吐宇內之勢所必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