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 / 1)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自如則不明。不明即暗。如果毫不自知,對自己兩眼一抹黑,那就等於是個糊塗蟲。人一成了糊塗蟲,便什麼蠢事都可以做得出來。群眾搖頭撇嘴的事,他可能還自鳴得意,以為這種蠢事反倒是什麼別人做不到的英雄行為呢!據《資治翹鑒》載,隋煬帝就很不自知,當隋政益壞,民怨沸騰,小朝廷岌岌可危時,他還向侍臣吹牛說:“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就是說:哪怕民主選舉,人們也一定會選他當皇帝。真是可笑不自量!由於不自知,便盲目地以為自己超凡入聖,全智全能,自己說的話也全是“金口玉言”,句句真理。於是便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招致了他的迅速敗亡。可笑的是,直到臨沒時,他還說什麼“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複何傷”,始終不曾覺悟。

《呂氏春秋·自知》篇說:“存亡安危,勿求以外,務在自如……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萘、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由此可見,是否自知與事業的成敗利鈍,個人的安危禍福,乃至國家的盛衰興廢、生死存亡,是息息相關的。

或有人問,既然自知這麼不易,又這麼重要,那麼如何能夠自知呢?

恐怕最起碼的一條,是要有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態度。人非聖賢,誰都沒有三頭六臂,自己所有的,說到底,無非就是“人力”。切不可自覺不自覺地美化自己,甚至神化自己,覺得自己真有什麼超人之處。要多想自己的不足,多想自己的弱點、缺點、錯誤,多給自己潑一潑冷水,“將”一“將”軍。既不要自己吹自己,也不要讓別人吹自己,要正確的分析、認識、評價自己,不要去聽那種對自己無原則的吹捧。如果把這類假話當真話,神話當實話,那就把自己的眼睛罩上了玻璃罩,對自己也就看不大清楚。所以說,自知,就是要實事求是,就不能摻水、摻假。

再者,人都在社會中生活,工作、學習都離不開社會群體。所以,要自知,還要知人。知人了,了解了周圍人對自己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希望,看法和評價,便有助於自己認識自己,自己解剖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說的正是偏狹之於坐井觀天、孤陋寡聞的關係。多接觸了解人,見多識廣了,思路開闊了,自己的認識也會從狹隘的偏見中解放出來,從而達到自知。

孔老夫了說:“學然後知不足。”他雖是就學習來談的,但對達於自知也大為有用。不知自己不足就是一種盲目性,就是不自知的一種表現。而通過學習,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之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便是開始有了點自知。所以說,從根本上解決自知問題,還要從學習上下點功夫。

毛澤東同誌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話是極對的。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從打仗角度上談了自知的重要。我們說:自知是自強的基礎,進步的開端,前進的動力。對此,無數實踐也是給予了肯定性的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