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握筆的時候(外四篇)(節選)(1 / 1)

文/歐陽斌

每每握起筆,我的胸間就升騰起一種神聖。我知道是在與許許多多的生命交流,我應當將自認為最重要的看法和盤托出。

或許,最重要的看法並不是最正確的看法,聖人也會有筆誤、口誤和心誤。但是,最重要的看法應當是最真誠的看法。此時此刻,我是這樣看的,那就這樣寫出來。

語言是外衣,思想是靈魂,虛假的靈魂披上華麗的外衣更令人作嘔。所以,我主張樸實的思想要用樸實的語言來表述。最樸實的語言就是口語。

所以,我總是追求一種娓娓傾訴口語化的表述方式,無遮無攔地將自己的心跡袒露於世。我慶幸,對思想刻薄的時代已一去不再,在血與淚的教訓中,人們學會了寬容,既寬容別人也寬容自己。

握筆的時候,我常常告誡自己,第一,不說假話;第二,不說假話;第三,還是不說假話。

才高自現

才華橫溢的生命總是招人羨慕,也不免招人嫉恨。因此聰慧者不得不遮才掩華,把自己裹得緊緊的,把尾巴夾得緊緊的,以免獨秀於林,為風所摧。

然而才華是遮掩不住的,猶如暗夜的星星,總是頑強地放射出不屈的光芒。夜色愈暗,星光愈明。

這就叫才高自現。這個自現包括:第一,自然地現,它不需賣弄,完全是一種自然的顯現;第二,自覺地現,它不需勉強,完全是一種自覺的顯現;第三,自在地現,它不需矯揉造作,完全是一種隨意無拘的顯現。才氣愈高,愈是自然、自覺和自在。

對於才高自現的漠視甚至摧殘,是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劇。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一批一批的才高自現的優秀分子脫穎而出,那這個民族何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退路

不斷撥冗積累學問對從政大有裨益,對退位後的生活也極有充實。從政與從文有相通之處,那就是都富有創造性。隻不過,從政寫的是無字之書,從文寫的是有字之書。

一些生命退位之後頓生虛空,那是退位所留下來的巨大空白不知用什麼來填充;一些生命退位之後仍覺充盈,那是退位前就形成諸多愛好得以發揮和受用。其中又以鑽研學問為最。不作儒將,可作儒者,以豐富的從政之閱曆來深究曆史與人生這部書,所得一定相當獨特且有價值。

縱觀留存下來的史籍,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經過幾千年風雨淘洗,居然大放異彩,足見其價值。在位時如要留所謂退路的話,我看無需堆金攢鍛,而是多做好事,在民眾之中留下芳名,多積學問,在精神方麵留些財富。

給曆史留點什麼

就生命本身而言,無論怎樣傑出,健康,最終的結局都是一縷輕煙。所以,拚命給自己積攢是沒有多大意思的。設法給曆史留點什麼,倒是值得認真深思。

我覺得留給曆史的最好方式有兩種,一是寫“無字之書”。對從政者來說,在你所管轄的範圍之內,為建設辦實事,給百姓以實惠,這是最好的“無字之書”,百姓會有口皆碑,十年、百年地代代相傳;二是寫有字之書,那就是將你生命旅程所獲取的各種感受、體驗,以文字的形式結晶,言人之所想言,給後代以啟迪,讓後人了解這一代人奮鬥過程中的甜酸苦辣。

有字之書也好,無字之書也好,要寫得精彩,一在於真,二在於實。真實的東西才有看頭,有想頭,有品頭。

現實有時開點不大不小的玩笑,曆史卻是嚴肅的。它將砂石淘盡,剩下來的才是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