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碾子(2 / 2)

老爺們兒在家劈柴燒起了鍋灶,等麵端回家後,他們立即把麵一把一把撒向鍋裏。不到半小時,一鍋熱騰騰的年糕就出爐了。老爺們兒拿起菜刀沾點水切下幾小塊,用筷子串上送給剛幫忙的人們和身邊的孩子們,那熱騰騰、黃燦燦的年糕咬上一口,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讓人回味無窮,屋子裏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說句實在話,這些年我流浪在外,也品嚐過他鄉的小吃,但都沒有家鄉的年糕那麼有味,那麼好吃。

推碾子也曾帶給我不少榮譽。

眾所周知,在那個年代正是大力提倡“向雷鋒同誌學習!”我也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長大的。每次放學路過碾道時,看見有人抱棍子推碾子,我總會走上前幫一把,村裏的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婦,還有那些年齡相仿的小女孩兒,幾乎都受過我的幫助。所以在學校的好人好事記錄簿上經常看見表揚我幫人推碾子的留言。因此我也連續幾年被學校評為“學雷鋒標兵”和“三好學生”那時就甭提有多高興了。

另外,在秋收完的時候,外村有個姓鄭的老石匠,他開始走村串戶處碾子,他花白的頭發,戴副老花鏡,走路一瘸一點的,說話細聲慢語,可是他會講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一來我們村,我們一群孩子就去碾道纏著他講故事,他總是笑嗬嗬的,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了一個又一個,聽得我們興趣盎然,目瞪口呆。都黑天了,也不願回家,等他完工後總想把他領到家裏去住,好聽他的下回分解。

後來在學校的作文比賽上,我把從他那聽來的故事進行了改編,竟然獲得了一等獎。

無情的歲月就在石碾的轉動下悄然滑過。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農村也落實了聯產承包責任製,老百姓的日子也好了起來,鄉裏也通了電,辦起了加工廠。父輩們也從那笨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連一向沉默寡言的老齊婆都在加工回來的路上唱起了那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不白活一回》……

可是碾子卻碾碎了我母親青春和夢想,支取了她大半生的健康,以至於人到中年就病魔纏身,過早離開了我們。我也不得不在人們的歎息聲中輟學。後來在生活的重壓下,被迫遠離故鄉。

就在今年清明節,我回家祭奠母親時,發現碾道早已房倒屋塌,隻剩那兩個大磨盤還在原地。如今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休息場所,閑暇時,村民們都聚在這裏,悠閑地端坐在磨盤上談古論今,回憶過去,暢想未來……

而我今天麵對這個刻錄著中國農村曆史的碾子;刻錄著母親短暫一生足跡的碾子;刻錄著我少年時代喜怒哀樂的石碾,我有些茫然。因為在它身上湧動著我的血液,有我匆匆而過的足跡。

碾子,我究竟想對你說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