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換言之,君子對於天下的萬事萬物,並沒有規定怎麼樣處理好,也沒有規定怎麼樣處理不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隻要合理恰當,就可以了。因此,對於身邊的事情怎樣看待,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孔子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孔子在評價古代幾位名人時認為,伯夷、叔齊是一代賢人,堅持真理,有所不足,但他們“言中倫,行中慮”,說話合乎法度常理,行為經過深思熟慮;虞仲、夷逸的特點則是“隱居方言,身中清”,能逃避現實,隱居下來,放肆直言,潔身自好。而他自己則不屬於這些人,是“無可無不可”。也就是說,對上述這些人的行為,有的他是肯定的,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有的他則是不讚同的,他本人就拒絕這樣做。這種“無可無不可”的處世哲學,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既要堅持原則,又必須機動靈活。
不堅持原則,一團和氣,就會使我們喪失目標,犯大錯誤。比如經商,根本原則是為了賣貨賺錢,利國利民,這個必須堅持,偽劣商品雖然賺錢,但違法害民。不能幹賠本賤賣,雖然能獲得消費者歡迎,但不能賺錢,違背經商之道,也不可為。
不機動靈活,生搬硬套,就會使我們失去機會,坐以待斃。再以經商為例,在堅持利人賺錢的前提下,采取什麼樣的方法、價格,決不能一成不變,熱情服務,隨行就市,才能成功。經商如此,為人處世也不例外。
生活中,凡事不可認死理,大事聰明,小事糊塗,難以下結論、難以辨是非的東西,采取一種不置可否的態度,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品德。否則,聰明過度,妄下結論,往往會使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甚至引火燒身。因此,對“無可無不可”的問題,應做以下理解:
能上能下,隨遇而安。也就是說,自己既可以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也能安心守貧,麵對艱難困苦。不論是一帆風順,還是荊棘坎坷,都能以平靜的心情,坦然處之。
能貴能賤,入鄉隨俗。提高自己的修養,增加自己的知識,麵對富貴者不卑不亢,麵對貧賤者不驕不狂,量體裁衣,不墨守成規。尤其是待人接物,要能做到入鄉隨俗,與人打成一片。因為各個地方生活習慣往往沒有什麼優劣高低之分。
尊重他人。這樣才能贏得他人尊重,因而也就尊重了自己。
能進能退,左右逢源。為人處事,要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進不越規矩,退不喪失誌向;令人驚歎而不驚奇,讓人尊敬而不畏懼,羨慕而不嫉妒,進退自如。
能爭能容,皆大歡喜。對於該得到的東西,要理直氣壯,努力爭取,決不客氣。優柔寡斷,是無能、懦弱的表現,必須克服。同樣,要有寬容之心、大度之情,要能容得下別人,理解和體諒到他的難處,力爭使每個人都得到滿意。
無可無不可所具有的“適生價值”,是以含存於個人權利缺乏保障而幹預公共事務或稱為“管閑事”者太熱心,即易惹禍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