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墳場,東頭以倍雷拉謝斯(Père Lachaise)為最大,占地七百二十畝,有二裏多長。中間名人的墳頗多,可是道路縱橫,找起來真費勁兒。阿培拉德與哀綠綺思兩墳並列,上有亭子蓋著;這是重修過的。王爾德的墳本葬在別處;死後九年,也遷到此場。墳上雕著個大飛人,昂著頭,直著腳,長翅膀,像是合埃及的“獅人”與亞述的翅兒牛而為一,雄偉飛動,與王爾德並不很稱。這是英國當代大雕刻家愛勃司坦(Epstein)的巨作;錢是一位傾慕王爾德的無名太太捐的。場中有巴什羅米(Bartholomé)雕的一座紀念碑,題為《致死者》。

碑分上下兩層,上層中間是死門,進去的兩個人倒也行無所事的;兩側向門走的人群卻牽牽拉拉,哭哭啼啼,跌跌倒倒,不得開交似的。下層像是生者的哀傷。此外北頭的蒙馬特,南頭的蒙巴那斯兩墳場也算大。茶花女埋在蒙馬特場,題曰一八二四年正月十五日生,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卒。小仲馬,海涅也在那兒。蒙巴那斯場有聖白孚,莫泊桑,鮑特萊爾等;鮑特萊爾的墳與紀念碑不在一處,碑上坐著一個悲傷的女人的石像。

巴黎的夜也是老牌子。單說六個地方。非洲飯店帶澡堂子,可以洗蒸氣澡,聽黑人濃烈的音樂;店員都穿著埃及式的衣服。三藩咖啡看“爵士舞”,小小的場子上一對對男女跟著那繁聲促節直扭腰兒。最警動的是那小圓木筒兒,裏麵像裝著豆子之類。不時地緊搖一陣子。圓屋聽唱法國的古歌;一扇門背後的牆上油畫著蹲著在小便的女人。紅磨坊門前一架小紅風車,用電燈做了輪廓線;裏麵看小戲與女人跳舞。這在蒙馬特區。蒙馬特是流浪人的區域。十九世紀畫家住在這一帶的不少,畫紅磨坊的常有。塔巴林看女人跳舞,不穿衣服,意在顯出好看的身子。裏多在仙街,最大。看變戲法,聽威尼斯夜曲。裏多島本是威尼斯娛樂的地方。這兒的裏多特意砌了一個池子,也有一支“剛朵拉”,夜曲是男女對唱,不過意味到底有點兒兩樣。

巴黎的野色在波隆尼林與聖克羅園裏才可看見。波隆尼林在西北角,恰好在塞因河河套中間,占地一萬四千多畝,有公園,大路,小路,有兩個湖,一大一小,都是長的;大湖裏有兩個洲,也是長的。要領略林子的好處,得閑閑地揀深僻的地兒走。聖克羅園還在西南,本有離宮,現在毀了,剩下些噴水和林子。林子裏有兩條道兒很好。一條漸漸高上去,從樹裏兩眼望不盡;一條窄而長,漏下一線天光;遠望路口,不知是雲是水,茫茫一大片。但真有野味的還得數楓丹白露的林子。楓丹白露在巴黎東南,一點半鍾的火車。這座林子有二十七萬畝,周圍一百九十裏。坐著小馬車在裏麵走,幽靜如遠古的時代。太陽光將樹葉子照得透明,卻隻一圈兒一點兒地灑到地上。路兩旁的樹有時候太茂盛了,枝葉交錯成一座拱門,低低的;遠看去好像拱門那麵另有一界。林子裏下大雨,那一片沙沙沙沙的聲音,像潮水,會把你心上的東西衝洗個幹淨。林中有好幾處山峽,可以試腰腳,看野花野草,看旁逸斜出,稀奇古怪的石頭,像枯骨,像刺蝟。亞勃雷孟峽就是其一,地方大,石頭多,又是忽高忽低,走起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