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社會隻是一盤散沙;有社會實質的絕少,隻可稱為“群眾”罷了。因為有能力,有生機的社會,總要有細密的組織,健全的活動力;而中國社會很少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所以社會的效率便不能增進;而個人的效率也因之減少了。你看,我們的社會裏所有的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照例而行,新事業的創發,何其少呢?就使有人開了一個新的端倪,不是旋被摧殘,就是橫遭擱置,成功的又何其鳳毛麟角呢?這可以深思其故了。
有心人“叔心焉憂之”,於是在教育上提倡“群育”,想從根本上設法,培養我們後一代人的團體生活的習慣和能力;俾將來的社會有充實的基礎和健全的發展。這是近幾年來的事;我佩服他們能見其大。但實施群育,卻不容易!中國家庭的勢力太大;在普通的人,家庭便是一切,便是全世界。在一般青年,家庭也有籠罩他們的力量;他們大部分的性習都在家庭裏養成,他們在家庭裏最長久,所見所聞,自以家庭裏為較親切,而對於家庭以外,就不免疏隔了!疏隔就不關心了!這種青年,群覺是有的,但太狹了,太束縛定了,不能遂其自然的發展。現在要轉移他們已成的性習,使他們注意於大群的生活,這自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還有,我前麵提起過,我們的社會太散漫了,太沒有活力了,也不能示範於青年人,使他們有所觀感;那麼,我們現在施行群育,是要無中生有的創作起來的,這自然要很大的力量了!群育本來是不容易的,在現在的中國,尤其是難上加難!
群性原是一種本能,人人都具有;群覺卻因人而異,有廣狹深淺之分。群育的目的,便是要培養一種深而廣的群覺,替代那淺而狹的。在提倡群育之前,一般學校裏的德育往往偏重個體的修養,對於群體,隻消極的求大家能守那靜的秩序而已;群體的機能的發展,是不曾顧著的。那時學校的辦事人,百凡以“隻求無事”為主,學生的動,他們是最怕的;他們以為一動就不穩了。他們不重群體發展的結果,是很明白的;個體也得不著正當的發展,所保存的,隻是一些德育之形式而已。須知群體沒有好好的發展,無論如何美麗的信條或嚴厲的教訓,對於個體,都不能發生多大效力的!而且學校原來就是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並非如一般人所想,隻是具體而微的群體,隻是預備的社會!惟其學校就是社會,所以群育是一日不可無的,而非專為“將來”應用計;惟其學校就是社會,所以群育須在群的生活裏直接體驗,而非紙上談兵,可以了事。但我們雖大吹大擂的抬出群育的名字,群育卻實在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群育的意義,隻是要叫大家知道並且覺得兩件事:一,在社會中做事的方法,必如何才最有效率?二,在社會中對人的態度,必如何才最能相安?隻是要叫大家知道並且覺得:做事的第一要義,須忠實而有條理;做人的第一要義,須誠懇而富同情。有了這兩個信條,才能有細密的組織和健全的活動力,才能有非群眾的社會,才能有充實的,進步的團體生活。
我現在所要論的,是中等學校的群育,是中等學校的團體生活,我說的是中等學“校”的生活,並非隻是中等學“生”的生活。這裏我有一個意思:我很懷疑,一個學校應該是一個團體,而現在的學校卻總是“一而二”,教職員與學生儼然為對峙的兩個部分!因此造成了許多隔膜,誤會,是不用說的!
在中等學校,差不多都是這種情形。我以為這是群育上一個根本的症結;不除了它,群育是無從講起,行起的!因為教職員本居於指導的地位,現在卻和學生分了家,還有什麼指導可言?就是要去指導,自己在學生外麵,不明學生生活的真相,又何從措手呢?又何能得著實效,幫助學生生活的進展呢?所以我說中等學“校”的生活,就是說師生通力合作,打成一片的生活。這實是群育的第一義。現在談教育的,隻知所教育的是學生,自己是施教育的人——自己是無須受教育的了。其實這是錯的:世界上何嚐有完人?自己教育是要終身以之的;隨時改善自己,隨地改善自己,這都是教育了。至於“教育者”,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更加多些;古語所謂“教學相長”,便是這種意思。談到群育,也正須如此。現在中等學校的教職員,據我所知,也正和學生一樣,並沒有深而廣的群覺,並沒有堅強的團體生活的習慣和能力。他們自己先是一盤散沙,如何能粘合學生,嗬成一氣呢?我是不讚成教職員與學生分家的;但我卻相信,必須教職員先自能團結,然後才能使學生們與他們團結的。關於這一點,我想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我隻有兩個希望:一,中學校聘請教職員,應該慎重,應該特別著眼於“誌同道合”——“對於教育有信仰”——這一點上。二,我們教職員應該看了學校裏散漫的情形而自覺,尤其應該看了學生散漫的情形而自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養自己的團體生活的習慣和能力,自己聯合起來,再去與學生聯合起來;這樣,學校便成了有生機的一個團體了。這第二個希望是尤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