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是一個怎樣可怕的日子!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這個日子!

這一日,執政府的衛隊,大舉屠殺北京市民——十分之九是學生!死者四十餘人,傷者約二百人!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殺!

這一次的屠殺,我也在場,幸而直到出場時不曾遭著一顆彈子;請我的遠方的朋友們安心!第二天看報,覺得除一兩家報紙外,各報記載多有與事實不符之處。究竟是訪聞失實,還是安著別的心眼兒,我可不得而知,也不願細論。我隻說我當場眼見和後來耳聞的情形,請大家看看這陰慘慘的二十世紀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國!——十九日《京報》所載幾位當場逃出的人的報告,頗是翔實,可以參看。

我先說遊行隊。我自天安門出發後,曾將遊行隊從頭至尾看了一回。全數約二千人;工人有兩隊,至多五十人;廣東外交代表團一隊,約十餘人;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一隊,約二三十人;留日歸國學生團一隊,約二十人,其餘便多是北京的學生了,內有女學生三隊。拿木棍的並不多,而且都是學生,不過十餘人;工人拿木棍的,我不曾見。木棍約三尺長,一端削尖了,上貼書有口號的紙,做成旗幟的樣子。

至於“有鐵釘的木棍”我卻不曾見!

我後來和清華學校的隊伍同行,在大隊的最後。我們到執政府前空場上時,大隊已散開在滿場了。這時府門前站著約莫兩百個衛隊,分兩邊排著;領章一律是紅地,上麵“府衛”兩個黃銅字,確是執政府的衛隊。他們都背著槍,悠然的站著:毫無緊張的顏色。而且槍上不曾上刺刀,更不顯出什麼威武。這時有一個人爬在石獅子頭上照相。那邊府裏正麵樓上,欄杆上伏滿了人,而且擁擠著,大約是看熱鬧的。在這一點上,執政府頗像尋常的人家,而不像堂堂的“執政府”了。照相的下了石獅子,南邊有了報告的聲音:“他們說是一個人沒有,我們怎麼樣?”這大約已是五代表被拒以後了;我們因走進來晚,故未知前事——但在這時以前,群眾的嚷聲是決沒有的。到這時才有一兩處的嚷聲了:“回去是不行的!”“吉兆胡同!”“……”忽然隊勢散動了,許多人紛紛往外退走;有人連聲大呼:“大家不要走,沒有什麼事!”一麵還揚起了手,我們清華隊的指揮也揚起手叫道:“清華的同學不要走,沒有事!”這其間,人眾稍稍聚攏,但立刻即又散開;清華的指揮第二次叫聲剛完,我看見眾人紛紛逃避時,一個衛隊已裝完子彈了!我趕忙向前跑了幾步,向一堆人旁邊睡下;但沒等我睡下,我的上麵和後麵各來了一個人,緊緊地挨著我。我不能動了,隻好蜷曲著。

這時已聽到劈劈拍拍的槍聲了;我生平是第一次聽槍聲,起初還以為是空槍呢(這時已忘記了看見裝子彈的事)。但一兩分鍾後,有鮮紅的熱血從上麵滴到我的手背上,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殺已在進行!這時並不害怕,隻靜靜的注意自己的運命,其餘什麼都忘記。全場除劈拍的槍聲外,也是一片大靜默,絕無一些人聲;什麼“哭聲震天”,隻是記者先生們的“想當然耳”罷了。我上麵流血的那一位,雖滴滴地流著血,直到第一次槍聲稍歇,我們爬起來逃走的時候,但也不則一聲。這正是死的襲來,沉默便是死的消息。事後想起,實在有些悚然。在我上麵的不知是誰?我因為不能動轉,不能看見他;而且也想不到看他——我真是個自私的人!後來逃跑的時候,才又知道掉在地下的我的帽子和我的頭上,也滴了許多血,全是他的!他足流了兩分鍾以上的血,都流在我身上,我想他總吃了大虧,願神保佑他平安!第一次槍聲約經過五分鍾,共放了好幾排槍;司令的是用警笛;警笛一鳴,便是一排槍,警笛一聲接著一聲,槍聲就跟著密了,那警笛聲甚淒厲,但有幾乎一定的節拍,足見司令者的從容!後來聽別的目睹者說,司令者那時還用指揮刀指示方向,總是向人多的地方射擊!又有目睹者說,那時執政府樓上還有人手舞足蹈的大樂呢!

我現在緩敘第一次槍聲稍歇後的故事,且追述些開槍時的情形。我們進場距開槍時,至多四分鍾;這其間有照相有報告,有一兩處的嚷聲,我都已說過了。我記得,我確實記得,最後的嚷聲距開槍隻有一分餘鍾;這時候,群眾散而稍聚,稍聚而複紛散,槍聲便開始了。這也是我說過的。但“稍聚”的時候,陣勢已散,而且大家存了觀望的心,頗多趑趄不前的,所謂“進攻”的事是決沒有的!至於第一次紛散之故,我想是大家看見衛隊從背上取下槍來裝子彈而驚駭了;因為第二次紛散時,我已看見一個衛隊(其餘自然也是如此,他們是依命令動作的)裝完子彈了。在第一次紛散之前,群眾與衛隊有何衝突,我沒有看見,不得而知。但後來據一個受傷的說,他看見有一部分人——有些是拿木棍的——想要衝進府去。這事我想來也是有的;不過這決不是衛隊開槍的緣由,至多隻是他們的借口。他們的荷槍挾彈與不上刺刀(故示鎮靜)與放群眾自由入轅門內(便於射擊),都是表示他們“聚而殲旃”的決心,衝進去不衝進去是沒有多大關係的。證以後來東門口的攔門射擊,更是顯明!原來先逃出的人,出東門時,以為總可得著生路;那知迎頭還有一枝兵,——據某一種報上說,是從吉兆胡同來的手槍隊,不用說,自然也是殺人不眨眼的府衛隊了!——開槍痛擊。那時前後都有槍彈,人多門狹,前麵的槍又極近,死亡枕藉!這是事後一個學生告訴我的;他說他前後兩個人都死了,他躲閃了一下,總算幸免。這種間不容發的生死之際也夠人深長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