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老是這麼混著混著,有朝一日垮台完事。螻蟻尚且貪生,且顧眼前,苟且偷生,這心情是可以了解的;然而能有多長久呢?隻顧眼前的人是不想到這個的。

第三類是窮困無告的人。這些人在饑餓線上掙紮著,他們隻能顧到眼前的衣食住,再不能夠顧到別的;他們甚至連眼前的衣食住都顧不周全,那有工夫想別的呢?這類人原是曆來就有的,正和前兩類人也是曆來就有的一樣,但是數量加速的增大,卻是可憂的也可怕的。這類人跟第一類人恰好是兩極端,第一類人增大的是財富的數量,這一類人增大的是人員的數量——第二類人也是如此。這種分別增大的數量也許終於會使曆史變質的罷?曆史上主持國家社會長久之計或百年大計的原隻是少數人;可是在比較安定的時代,大部分人都還能夠有個打算,為了自己的家或自己。有兩句古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大概是給農民說的。無論是怎樣的窮打算,苦打算,能有個打算,總比不能有打算心裏舒服些。現在確是到了人人沒法打算的時候;“一日之計”還可以有,但是顯然和從前的“一日之計”不同了,因為“今日不知明日事”,這“一日”恐怕真得限於一日了。在這種局麵下“百年大計”自然更談不上。不過那些豪門還是能夠有他們的打算的,他們不但能夠打算自己一輩子,並且可以打算到子孫。因為即使大變來了,他們還可以溜到海外做寓公去。這班人自然是滿意現狀的。第二類人雖然不滿現狀,卻也害怕破壞和改變,因為他們覺著那時候更無把握。第三類人不用說是不滿現狀的。然而除了一部分流浪型外,大概都信天任命,願意付出大的代價取得那即使隻有絲毫的安定;他們也害怕破壞和改變。因此“且顧眼前”就成了風氣,有的豪奪著,有的鬼混著,有的空等著。然而還有一類顧眼前而又不顧眼前的人。

我們向來有“及時行樂”一句話,但是陶淵明《雜詩》說,“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同是教人“及時”,態度卻大不一樣。“及時”也就是把握現在;“行樂”要把握現在,努力也得把握現在。陶淵明指的是個人的努力,目下急需的是大家的努力。在沒有什麼大變的時代,所謂“百世可知”,領導者努力的可以說是“百年大計”;但是在這個動亂的時代,“百年”是太模糊太空洞了,為了大家,至多也隻能幾年幾年的計劃著,才能夠踏實的努力前去。這也是“及時”,把握現在,說是另一意義的“且顧眼前”也未嚐不可;“且顧眼前”本是救急,目下需要的正是救急,不過不是各人自顧自的救急,更不是從救急轉到行樂上罷了。不過目下的中國,連幾年計劃也談不上。於是有些人,特別是青年代,就先從一般的把握現在下手。這就是努力認識現在,暴露現在,批評現在,抗議現在。他們在試驗,難免有錯誤的地方。而在前三類人看來,他們的努力卻難免向著那可怕的可憂的破壞與改變的路上去,那是不顧眼前的!但是,這隻是站在自顧自的立場上說話,若是顧到大家,這些人倒是真正能夠顧到眼前的人。

194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