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複雜的女孩(1 / 2)

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是怎麼有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質?劉一莎逐漸吸引著沈毅。其實,是生活經曆的豐富印刻到了劉一莎的容顏和行為上了。

劉一莎的父親隻有小學文化程度,但他卻頭腦特別好使,人也帥氣。連續近二十年,劉一莎父親在行政村擔任過多個崗位的負責人。1984年,劉一莎的父親在不當村辦鐵礦的負責人後,與人合夥,創辦了股份製商店。商店裏賣煙酒日雜,雇了幾個人,生意紅紅火火。1年後,行政村又讓劉一莎的父親回去當鐵礦的負責人。劉父將商店交由其中一個日常管理,他回去繼續當鐵礦負責人。又過了幾年,劉父以合理分紅的條件將股份製商店分散的股權進行集中,將經營權控製到他和另外一個股東身上。而另外一個股東是鄉長的母親,劉一莎父親非常懂得找靠山的原則,讓鄉長的母親和自己合夥創業,隻要經營得當,是不會在行政層麵遭遇諸如工商、稅務和衛生方麵的刁難的。

劉父當著村裏最賺錢的鐵礦的負責人,不時有到外地出差的機會,也經常和城裏人接觸。劉父還曾一度和來自香港的,有意在當地投資鐵礦石相關企業的人談過合作。1983年,當江東市緊鄰的南京建成了全中國第一座高樓——金陵飯店的時候,劉父和所有愛趕時髦的人一樣,他帶著劉一莎的母親也去金陵飯店的“璿宮”喝咖啡,當時的花費是每人3元,而這已經是當時頂級的觀光享受了。

所以,從劉父帶回家的故事裏,小小的劉一莎聽到了外麵大大的世界。

1983年的冬天,劉一莎在市區工作的小姨父告訴劉一莎父親,他們廠有一張彩電票沒人要,問劉一莎父親要不要。那時候,計劃經濟時代,買電視機要憑票。即使有了電視機票,在城市家庭,也不是一般人能買起的,更不要說農民家庭了。當時,劉一莎家已經比較富裕了,劉一莎父親對新鮮的東西也很感興趣,他委托劉一莎的小姨父去買彩電。

1984年春節前夕,價值1千多元的14寸日本原裝日立彩色電視機經過不知道多少道手續到了劉一莎家。當時,劉一莎所在的村上,隻有兩三戶人家有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他們家是第一戶,相信當時劉一莎的全家都是很自豪和開心的。

1983年,在中國電視史上是個特殊的年份,首屆春晚在那年播出。首屆春晚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還顯得有點簡單、草率。但是1984年的第二屆春晚就迅速成長為全中國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了。劉一莎很幸運,她親曆了這個電視史上特殊的時期,而這一切都在她的心理發育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1984年起,早期重要的春晚曲目,劉一莎都通過彩色電視機第一時間感受到了當時最時尚。

1984年春晚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讓劉一莎知道了一個地方叫香港,那是和大陸不同的地方;

1985年董文華《十五的月亮》,讓劉一莎懵懂地知道“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1986年蔣大為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唱出了一種情緒叫“思鄉之情”,9年後,劉一莎離開家鄉去長春讀書,會第一次體會什麼叫“思鄉之情”,思念遠在江南的家鄉山水和父母親人;

1987年費翔《冬天裏的一把火》,舞出了男性的風情萬種,那年,劉一莎快進入青春期了,費翔紅色的著裝在劉一莎心裏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88年毛阿敏《思念》積極唱出了男女思念之情,這時的劉一莎還不能體會這種情感,而等劉一莎和沈毅談戀愛並迅速分手後,劉一莎將體會這種奇妙的思念。

1989年韋唯《愛的奉獻》唱出了人間大愛,劉一莎知道愛是一種人間至美的情感。

劉一莎的小學六年,有每次開電視時那句“日立牌是HITACHI”的聲音陪伴,及至其成年後回憶起來,也顯得無比幸福。

除了一年一度的春晚給劉一莎帶來了震撼心靈的文化衝擊外,80年代中期,一些知名的電視劇也在劉一莎迅速發育的心靈上留下了美好印象。

1983年,拍於1981年的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在大陸首播,米雪演的趙倩男成為劉一莎的第一個偶像。那時,劉一莎還是在村裏其他人家看的這部劇。

1984年,大陸首播“83版射雕”,那時的“射雕英雄傳”讓中國大陸每到周末的晚間,就萬人空巷。這一年,劉一莎家已經有電視機了。每到“射雕”要播的時間,劉一莎家的堂屋裏就擠滿了本村甚至鄰村趕來“觀劇”的鄉親們。大家圍在一起看“射雕英雄傳”,“梅超風”也沒有那麼恐怖了。要知道,那個年代,許多孩子都怕“梅超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