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1984年,周潤發版的《上海灘》在大陸首播,許文強和馮程程的愛情吸引了很多人,那時劉一莎還不懂什麼是愛情,但通過《上海灘》她了解到有這麼一種感情在男女之間很重要。
除了香港的一些電視劇引發了萬人空巷的收視狂潮,國外引進劇也給包括劉一莎在內的許多中國人帶來了思想的衝擊。比如日本的《排球女將》《血疑》,美國的《神探亨特》,巴西的《女奴》,通過這些國外經典電視劇,劉一莎知道,在中國之外,其他國家人的生活狀態。
之後,八十年代一些經典的國產劇問世,劉一莎也第一時間觀看到了。比如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等。
電視機給缺乏文化熏陶環境的劉一莎帶來了第一手資訊,電視機裏的海內外新鮮事要比她生活的這個小鎮領先得多、豐富得多。
除了彩色電視機,劉一莎十歲那年,爸爸還買回了彩色照相機。春天裏,爸爸帶著全家在山上春遊,他們用並不清晰的樂凱膠卷記錄了一家人的開心。
劉一莎是幸運的,在她的童年,不僅田野是彩色的,電視機是彩色的,照片是彩色的,她從小學起就看彩色的《大眾電影》雜誌了。
劉一莎的姑媽家就在她家鄰村,姑父是鎮上服裝廠的裁剪師。姑父的服裝廠一個主營業務是做日本的服裝來料、來樣加工,所以姑父對當時時尚的東西也非常感興趣,他訂閱了《大眾電影》雜誌,後來又訂閱了《上海服飾》雜誌。
劉一莎愛到姑媽家玩,最愛的就是在姑媽家的大棗樹下翻看《大眾電影》雜誌。她第一次看到這個雜誌時,竟然錯認了“眾”字的繁體字,脫口而出,叫“大象電影”,引得表姐們很開心。
翻看《大眾電影》時的劉一莎還小,她不知道這個雜誌在全國超級火的,它曾在1982年創下年發行965萬份的雜誌發行世界紀錄。劉一莎在一次次去姑媽家翻看雜誌的過程中,潘虹、劉曉慶、龔雪、張瑜、沈丹萍、栗原小卷、山口百惠、波姬小絲、唐國強、郭凱敏……一連串的中外男女明星把劉一莎的青春漸漸啟蒙了。那時候,《大眾電影》就是最時尚的讀物,而劉一莎就是這麼幸運,哪怕是在別人家,在缺少閱讀素材的農村還能看到全國最時髦的東西。
所以,劉一莎看世界的眼光一直是彩色的、溫暖的,審美的意識也被啟蒙得比較早。
自高二起,劉一莎的家庭經濟生活發生了重要變化。劉一莎的父親由於人事糾紛,從村辦企業負責人的崗位上退下來了。退下來的劉父嚐試過好幾種創業,都未成功,他決定把商店改為自己獨立經營。1994年春節一過,劉一莎家就從自然村搬到了位於行政村村委會附近的商店裏,那裏有許多房子,夠住。
她家的店是供銷社性質的,經營煙酒糖茶和生活用品,附近有行政村村委會以及一些其他的鄉村商業設施。所以,劉一莎家的商店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劉一莎家的商店也是行政村所有人員信件投遞點。
所以,1994年,那時劉一莎上高二,她和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一樣,成為了雜貨店老板的女兒。撒切爾的父親羅伯茨是英國一個小城的雜貨店店主。撒切爾家是兩層樓,撒切爾曾經在自傳裏說,樓下是雜貨店,樓上是住家的生活五味雜陳,全家人時刻處在工作狀態。而劉一莎家則是前店後住房,雖然房子比較多,夠住,但很嘈雜,遠沒有農村安靜和寬敞。
劉一莎周末從市區學校放假回來後,會在店裏幫忙站櫃台。這段經曆培養了她待人接物大方熱情,以及基本的商業頭腦。她會幫人丈量褲子上要用的鬆緊帶,剪下後賣給她們;也會用漏鬥量好散裝白酒,賣給沒錢買更好的瓶裝酒的鄉親。劉一莎家當時連炒貨也賣,劉一莎會用天平秤稱瓜子、花生。
1995年以後,劉一莎的行政村內一座大型礦山被開采,好幾個村的農民被陸續動遷了。行政村內居民大量減少了,劉一莎家商店的生意下滑。
總之,劉一莎家開店後,劉一莎見的人更多了,看的事更明了,這是家,也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