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移民小鎮(1 / 3)

1996年8月,大學一年級的暑假,劉一莎在鎮上見到了久未見麵的小學好友華敏。自小學畢業她們就沒見過。小學時,劉一莎的學校為了備戰重點初中的升學考試,按慣例,從五年級起,從全年級挑出一個尖子班,一直重點培養到六年級,然後去考全市最好的重點初中。劉一莎和華敏原來就是同班同學,她們一起被挑到了那個尖子班。華敏小學時成績很好,但是她身體弱,總生病,影響了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她沒有劉一莎那麼幸運,沒有成為9個考取重點中學的一分子。後來華敏怎樣了,劉一莎並不清楚。這次偶然碰到華敏,兩人在一家小餐館一起吃東西,邊吃邊聊。

華敏告訴劉一莎,因為母親是上海知青,她高中回上海讀書了,現在在上海讀大學。華敏說這次是陪母親回來辦內退手續的,退休後,媽媽的戶口就可以轉回上海了。

劉一莎問華敏:“你小時候長得像洋娃娃,聽說你出生在新疆,你爸爸是新疆人嗎?”

華敏:“我爸爸不是新疆人,是東北人,遼寧的。爺爺在國家商業部工作過,70年代初,他經過‘五七幹校’改造後,被派到新疆去了,爸爸就跟著去了新疆。”

劉一莎:“‘五七幹校’不是培養幹部的學校嗎?為什麼說‘改造’呢?”

華敏:“聽爸爸說,五七幹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了貫徹毛主席1966年的《五七指示》和讓幹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將黨政機關幹部、科技人員和大專院校教師等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的場所,實際是變相勞動改造。全國第一個五七幹校是黑龍江省在慶安柳河辦的,後來黑龍江模式被向全國推廣,所以全國就有了很多所五七幹校,商業部有自己的五七幹校,在遼寧盤錦。”

劉一莎:“那你爺爺是在商業部是什麼級別的幹部?”

華敏:“我不清楚他是哪個級別的,總之,爺爺之前在中南海做過李先念的工作人員,後來去了商業部,到新疆後也是住大院的,有軍人站崗。”

劉一莎:“文化大革命時叫商業部嗎?比現在的內貿部時髦啊。我暑假剛去過北京,我大表哥在北京,他們家和內貿部家屬院住得很近,他說內貿部就是國內貿易部,統管國內商業行為的,按理就是你爺爺曾待過的商業部。”

華敏:“你說的很對,就是由商業部轉變而來的,聽爸爸講,建國初期那個單位叫貿易部,從1952年到1993年叫商業部,1993年以後改為國內貿易部了。”

劉一莎:“你爺爺被派到新疆,你爸爸怎麼也跟去了呢?”

華敏:“那時爺爺在五七幹校學習完後,本來也是可以回北京重新工作的,但是突然新疆有什麼急事需要選派幹部去,我爺爺最後被選上了,去新疆的條件是可以把家人一起帶去,那時我爸爸在北大荒農場,我姑姑在內蒙古農場,爺爺考慮到可以一家人團聚,所以就決定去了新疆,所以我姑姑和爸爸後來都是在新疆的。”

劉一莎:“你媽媽是上海知青,為什麼不從新疆回上海而是來了我們這裏?”

華敏:“我媽媽家裏也是很有故事的。我外公畢業於南京的一所政法大學,是學統計的,據說那個院校是極難考的。外公畢業後來到上海,國民政府時期叫‘上海特別市’,他在‘上海特別市參議會’工作。50年代初,外公因為在國民黨的政府做過事,被當作‘現行反革命’關押過,本來關押時間不長,指望放出來的,可是1957年,國家又發動了反右派鬥爭,要求‘以大字報為戰鬥武器’,那是一場整肅知識分子的運動,對民主黨派也有衝擊。我外公還在獄中,繼續被牽連,沒有放出來。後來,我媽媽1962年高中畢業,因為外公的身份問題,不能被大學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