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莎:“真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曆史啊,在我們看來是曆史,你外公一家人卻都是親身經曆者呢。”
華敏:“是啊,我舅舅1957年也是因為外公的身份問題,沒考上大學,接著1958年咱們硫鐵礦就去上海招工了,舅舅就來了這裏,聽媽媽說,那年從上海來了很多人。”
劉一莎:“為什麼去上海招工呢?咱們本地沒人嗎?”
華敏:“咱們市1956年才建市,城市人口幾乎沒有,1958年,東山硫鐵礦大規模擴建,急需有文化的建設者,我媽媽說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去上海招工了,可能有上海支援內地的意思吧。咱們市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啊,不僅有上海人,也有東北人、山東人和轉業的軍人參加建設呢。”
華敏說的沒錯,江東市由於礦山建設、冶金礦業勘探等企業建設和城市基礎建設,江東市有幾次大規模的全國冶金和基建相關隊伍支援當地建設,也曾有一批1000多名軍人整體轉製參與建設的,那些建設大軍分次分批來自上海、齊齊哈爾、山東、洛陽、撫順、武漢、大冶、本溪、唐山、太原、陽泉、天津、北京等地,多由冶金部等部門從全國調配而來。
劉一莎:“哦,你舅舅就是在那次招工中來的咱們鎮,但你媽媽怎麼也來了呢?”
華敏:“我舅舅來硫鐵礦後,1978年因別人操作機器按鈕失誤,舅舅工傷不治去世了。”
劉一莎:“哦,太傷心了。”
華敏:“舅舅去世後,我外婆和公司領導說,她女兒就是我媽媽,在新疆,希望能讓女兒來頂兒子的職。所以,我們全家就在1979年來到了這裏。當時因為無法回上海,能來到這裏,離上海近,所以來到這裏我媽媽和外婆也是很高興的。新疆的農場,冬天很冷,我在那裏也總生病,媽媽很想離開那裏。媽媽在新疆農場本來有機會當教師的,她高中畢業去的,算是比較有文化的人,但由於外公的身份問題,媽媽錯失了三次可以當教師的機會,新疆是媽媽傷心地,她很想離開那裏。”
劉一莎:“頂職在80年代還很普遍的,我大姨父也是東山硫鐵礦的,也是工傷去世的,後來大姨家的大表哥就頂了大姨父的職。”
華敏:“是的,頂職很常見,因為礦井塌陷時有發生。硫鐵礦在日本人手裏就已經開采了4年了,建國後,1958年開始大規模建設,開了幾十年後資源接近枯竭了,開采條件也十分惡劣,所以礦井塌陷難以避免。”
劉一莎:“向陽鐵礦露天開采,可能要好一些。”
華敏:“這個我不了解,應該露天開采安全性比井下要稍微好一些,像一些井下開采的煤礦就總有事故。”
在劉一莎的鎮上,東山硫鐵礦曾是新中國第一所中型化工礦山企業,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化工礦山。而江東市其實以鐵礦石資源著稱,至90年代,全市一共有4個主要鐵礦礦區,最大的一個礦區在劉一莎所在鎮,就是向陽鐵礦。
劉一莎繼續問:“你媽媽怎麼去了新疆那麼遠的地方?”
華敏:“我媽媽是1962年高中畢業的,因為家庭成分問題上不了大學。1959年到1961年,是‘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也就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那時候上海的情況也很糟糕,幾乎吃不飽,也沒有什麼工作機會。而那時新疆的農場來上海招知識青年,媽媽就去了新疆。在那裏的農場工作好幾年後,經人介紹認識了我爸爸。爸爸不是那個農場的,爸爸是因為爺爺從北京調到新疆工作而去的新疆。”
劉一莎:“你說這次陪媽媽回來辦理內退手續,那麼,你父母現在除了工作關係在這裏,人其實是生活在上海的,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