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移民小鎮(3 / 3)

華敏:“對,退休後戶口調回上海,我們現在在上海和外婆住一起。”

劉一莎:“像你這樣回上海讀高中然後考大學的知青子女很多的,我們高中班級裏就有好幾個。”

華敏:“也有父母是上海人,但是不能像我這樣回上海參加高考的。”

劉一莎:“為什麼呢?”

華敏:“當時上海有政策,對上海知青子女有相應政策,可以回上海參加高考,但對‘支內’的上海人子女,可以回上海的時間比較晚,有的人就趕不上。你記得沈佳吧?”

沈佳是劉一莎小學同學。

劉一莎:“記得啊,她好像也是上海知青子女吧?”

華敏:“她不是知青子女,但是她父母都是上海人。她媽媽是隨工廠從上海搬到寧夏的。那時,蘇聯和中國翻臉後,國家需要組織一批人研發軍用設備。她媽媽就被從工廠抽去做軍用飛機上的一種設備。當時被抽調過去的人都是很優秀的,還要成分好。像我媽媽是成分不好,沒辦法才去的新疆農場。”

劉一莎:“那她媽媽怎麼最後也來了咱們這裏?”

華敏:“我跟沈佳都是東山硫鐵礦的,我們又是初中同學,所以她家的故事我都知道。沈佳媽媽不想呆在寧夏,離上海太遠了。當時,沈佳爸爸的姐姐和沈佳的外婆在上海是鄰居,她們兩個人做媒,把沈佳的媽媽介紹給沈佳的爸爸了。為了照顧兩地分居的夫妻,沈佳的媽媽就被從西北調到這裏了。這裏好歹也是江南,離上海近。這個情況和我媽媽來這裏的想法很接近。”

劉一莎:“那他爸爸是知青嗎?”

華敏:“他爸爸也不是知青。知青是直接下放到農村的人。我們鎮上好多上海人就是當時在安徽各地農村當知青的人,招工時把他們招來的。沈佳爸爸是海軍退伍來的。”

劉一莎:“退伍後不能回上海嗎?”

華敏:“搞不清楚,反正沈佳說他爸爸很傻的,當時退伍時他有三個地方可以選,一個是蘇州,一個是南京,一個是這裏,那兩個地方都是閑職,東山硫鐵礦這裏能學到技術,當時東山硫鐵礦條件非常好,所以就來了這裏。後來礦石資源接近枯竭,形勢越來越不好。”

的確,劉一莎小時候,她所在的鎮因為有兩個中型礦山企業,還有其他一些收入不錯的工廠和機構,當時很繁榮。

劉一莎:“我對你們的故事還真是一點都不了解,就不知道為什麼咱們鎮上有這麼多上海人,原來每家都有這麼多故事。”

華敏:“我們鎮上好多單位裏都有上海知青,除了東山硫鐵礦、向陽鐵礦、那兩個地質隊、還有一些其他工廠都有上海知青,我以前每年暑假都要回上海外婆家住一段時間,那時車上好多從我們市回上海探親的人,也有不少是咱們鎮上的。”

上海是大城市,在當地人眼裏,上海人是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代表著時髦、見過市麵,他們碰麵會說上海話,外人聽起來像外語。在劉一莎眼裏,上海知青的子女穿的衣服很時髦,用的文具很漂亮。但劉一莎和這些上海知青的子女玩得都很好,大家沒有分出小團隊。劉一莎的數學老師也是上海人,很優雅,也喜歡劉一莎。

經過和華敏的聊天,劉一莎才知道了她所接觸的上海知青子女的同學們的大致背景故事。估計其他地區的人來這裏工作也有類似的故事。而華敏的家庭故事幾乎就貫穿了整個新中國早期的主要運動,既是社會曆史的縮影,又是家庭的滄桑經曆,也是好多70年代生城市青年的家庭縮影,讓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