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逸——《尚書》
題解
本文選自《尚書》,相傳為周公勸誡成王之辭。無逸,不要荒淫逸樂。
原文
周公作《無逸》。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遊、於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譸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譸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於厥身。”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於茲!”
譯文
周公寫了《無逸》。
周公說:“唉!君子不應貪安逸。應先了解耕作的艱難,然後處在安逸的環境,就知道小民們是靠什麼生活了。看看那些小民,作父母的在勤勞耕作,作兒子的卻不知耕作的艱難,便安逸享樂起來,以至於放肆不恭,輕侮他的父母說:‘你們這些舊時的人無知無識,什麼也不懂!’”
周公說:“唉!我聽說:早在殷朝時,殷王中宗嚴肅謹慎,敬畏天命,用法度治民,不敢荒怠。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到了高宗,他父親曾讓他長期外出,與小民在一起勞作。等他即位以後,又碰到父死守喪之事,便三年保持沉默。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偶而說到什麼,群臣都很高興,很和諧。他不敢荒怠,安定了殷國。從小民到大臣,都沒人發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到了祖甲,他父親讓他代兄為王,他認為這樣不合道義,就逃往民間,長期從事小民的勞役。等他即位以後,便很了解小民的生活情形,而能施惠於民,不敢慢待那些鰥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從那以後所立的王,生來就貪圖安逸了。因生來就貪圖安逸,所以不知道耕作的艱難,不了解小民的勞苦,隻是沉溺在享樂之中。從那以後,帝王在位的時間就都不長了: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年三年。”
周公說:“唉!隻有我們周朝的太王、王季,能夠謙虛謹慎,小心從事,文王幹過卑賤的活,如建房耕田。他寬愛仁慈,和藹恭謹,保護小民,惠及鰥寡。從早晨到中午直到太陽偏西,一直忙碌著,連飯都來不及吃,他這樣做,為的就是治理好國家,使萬民安樂,文王不敢耽於遊樂田獵,以身作則,希望眾邦國能效法供侍。文王接受天命即位時正是中年,他在位長達五十年。”
周公說:“唉!從今以後繼位的王嗬,希望不要過度放縱自己,去觀賞、閑逸、遊樂、田獵,而應正身行己,讓萬民效法供侍。這樣,就不敢自我放鬆說:‘今天先享樂一下再說。’因為這不是教導民眾、順從天意的正當行為,這樣的人就犯了大錯了。所以,不要像殷紂王那樣昏庸迷亂,以酗酒為德啊!”
周公說:“唉!我聽說:古時候的人還相互訓告,相互扶持,相互教誨,小民們沒有相互欺誑騙詐的。假若不聽從這些話,人們就會起而效法,就會變亂先王的各項法律製度,小民無所適從,心中就會產生反抗怨懟的情緒,無所適從,口中就會發出詛咒的語言。”
周公說:“唉!從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再到我們的周文王,這四人都是聖明之君。有人告訴他們說:‘小人在怨你罵你。’他們便敬修德業,廣施善政。他們有了過錯,就說:‘這是我的錯誤。’他們實在是這樣做的,不但不敢發怒,而且還想多聽一些這樣的話,假如不這樣做,有的人就會欺誑騙詐,蠱惑你說:‘小人怨你罵你。’你就相信了。這樣的話,就不會長念為君之道,難以寬緩自己的心胸,以至於亂罰、亂殺那些無罪、無辜之人。如此,人們便會一同怨恨你,把仇恨的情緒集聚在你身上。”
賞讀
這篇訓戒之辭以“君子所其無逸”為全文總綱,周公的七段話皆圍繞此一總綱,反複申說,縱橫鋪排,耳提麵命,言之諄諄,其慎終追遠之意、憂慮戒懼之心,溢於楮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