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1)(2 / 3)

在寫作上此文洋洋灑灑而不散亂,結構嚴整而不拘謹,敘述論說無不脈絡清晰,或詳加排列,或舉重若輕,於“無逸”之旨。不啻眾星拱月。眉目朗然。加之行文氣體充盈,鼓蕩而下,又不無曲折波瀾,周公之聲氣口吻,借較為淺近流暢之文字表現出來,如汩汩清泉,最能沁人心脾。

秦誓——《尚書》

題解

《秦誓》是《尚書》中最後一篇,它是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誓眾之辭的簡稱。據《左傳》記載,秦穆公聽信杞子的意見,不顧大臣蹇叔的勸阻,命令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帥率師遠襲鄭國,結果損兵折將,一敗塗地。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被俘三帥歸秦後,穆公痛定思痛,愧悔自責,遂作《秦誓》,總結失敗的教訓,告誡群臣,表現了秦穆公知錯就改,虛懷若穀的精神。

原文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始將以為親。雖則雲然,尚猷詢此黃發,則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禦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阢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譯文

穆公說:“唉!我的士兵們,你們用心聽著!不要喧嘩,我要向你們發出誓言。

古人有句話:‘人們總要聽到別人的勸告,才允獲得快樂和幸福。責備別人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如果受別人責備,而能夠像流水那樣順從,這就困難了。’

我的心啊,真是憂慮重重,時光一天天地過去,而不再回來,雖然想改正,但恐怕時光不允許了。隻有那些遵從古訓的人,才肯提一些不是一味順從我的心意的意見,對於這樣的人,我卻討厭他;現在的人隻知一味曲從我的意見,我卻暫時和他親近。雖然這樣說,但事實證明對於軍國大計還是請教年老而有經驗的人,才會不犯錯誤。

那頭發雪白的善良老人,雖然身體衰弱,體力不足,我卻應當親近他;那身強力壯的勇士,雖然箭無虛發,駕車技術十分高強,但僅僅這些,還不能夠滿足我的願望。那缺乏深謀遠慮的淺薄的花言巧語使君子輕忽怠惰,招致失敗,這樣的人我怎能夠隨便地親近他們呢!

我暗暗地思量,如果有這樣一位忠臣,忠實誠懇而沒有別的本領,他的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人家有了本事,就好像他自己的本事一樣,別人品德高尚,本領高強,不但口中常常加以稱道,而且從內心喜歡他。這種寬洪大量的人,是可以保住我的子孫和臣民的幸福的,是可以為我的子孫臣民造福的。人家有了本領,便嫉妒他,討厭他;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壓製他,使他的美德不為君主所了解,這種心胸窄狹的人,是不能夠保住我子孫臣民的幸福的。這樣的人,實在危險啊!

國家的危難,是因為君主用人不當;國家的安寧,是因為君主用人得當。”

賞讀

本文通篇全是悔過之辭。文章以“嗟”歎開頭,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作者經曆了殘酷的事實之後,認真向大臣們袒露心跡的真情流露,而非矯飾之辭。接著便懷著這種心情來總結經驗教訓。他列舉出三種人:一種是依從古訓,直言敢諫的人;一種是“今之謀人”;一種是”黃發”老人。第一三種人是賢人,第二種是小人。穆公檢討了自己對待這兩種人的錯誤態度,親小人,遠賢人,以及這種錯誤給國家帶來的損失,從而總結出“尚酞詢茲黃發,則罔所愆”的結論。在冷靜的思索後,作者還總結出對人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這裏穆公也列舉了三種人:一種是“番番良士”,一種是“仡仡勇夫”,一種是“截截善諞言”者。對第一種人應親近;對第二種人不願接近;對第三種人則應當疏遠。接著又舉出對德才兼備的人所采取的兩種態度,指出隻有對有德有才的人采取正確的態度,才能“保我子孫黎民”,鞏固國家政權。

本文雖屬文告,但情出肺腑,語言真切,又自始至終運用對比,寫得深刻有力,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都開《左傳》之先河,可以看作先秦散文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

鄭伯克段於鄢——《左傳》

題解

本文及以下九篇均選自《左傳》。

本篇所記載的是鄭莊公圖謀霸業之前兄弟之間發生的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結果鄭莊公以逸待勞,一舉粉碎了其弟發動的政變。

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薑,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製。公曰:“製,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製也,君將不堪。”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對曰:“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