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他說得無言以對。回來以後,思考他說的這番話,很像漢代東方朔寓設諫於滑稽的言論。莫非,他是位憤世疾邪的賢人,有意用柑桔來設喻世事嗎?
賞讀
這是一篇寓言,同時也不失為一篇文藝性很強的雜文。它通過設辭問答的形式,借賣柑者之口對那些居高位、騎大馬、飫美食的統治者進行諷刺,痛斥他們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昏庸、欺世盜名之徒。從而表現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情。全文由事引起,以賣柑影喻,先稱其表,複揭其裏,正反對照,波瀾驟起。繼取設詞問答形式,詰責辯難,在起伏中推進,題旨亦隨之而深化。“今夫”一段,選用排比,淋漓盡致,鞭辟入裏,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力度。
劉基的散文向以寓意深刻,形象鮮明著稱,該文也極具這一特點。首先,以寫柑之形與質惹人注目,接著引出比柑更甚的將軍、大臣。從外表看,他們“佩虎符、坐皋比”,“蛾大冠、拖長紳”不可一世;從內質看,他們卻不知禦盜、救民、禁奸、理法,甚至不知羞恥。這般吏治豈可穩固?江山社稷何能不敗?曾幾何時,元朝的滅亡便為劉基的筆意做了注釋。今天讀這篇文字,仍覺字字如刀,刺人心肺。隆中對——陳壽
題解
本文又名《草廬對》,節選自《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隆中,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陽縣,當時諸葛亮隱居之地。“對”,對策,答問,回答上級詢問的關於政治、軍事等方麵的策略。公元199年,劉備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敗,依附袁紹,不久袁又敗於曹軍,劉備去荊州投奔劉表被疑忌。走投無路之際,劉備竭力搜求人才,為建功立業作準備。經徐庶介紹,劉備三訪隆中,得見諸葛亮。有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就源出於此。
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羽、飛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