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提及蒽醌類化合物是植物蘆薈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大多具有殺菌、抑菌、消炎、解毒和促進傷口愈合等作用;具有健胃和緩瀉功效,能增進食欲,對多種便秘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另外,在抗腫瘤、降低血糖和血脂、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方麵,都有積極作用。
把新鮮的蘆薈葉片橫向切斷,收集流出的黃色葉汁,濃縮幹燥,即為藥用蘆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關於蘆薈也有類似表述,但其“庫拉索蘆薈習稱‘老蘆薈’,好望角蘆薈習稱‘新蘆薈’”的提法與蘆薈行業的習慣有所不同。藥用蘆薈中含有許多蒽醌類化合物。
蘆薈苷(barbaloin或aloin)又稱蘆薈大黃素苷,俗稱蘆薈素,是早在1851年獲得的第1個結晶性蒽酮碳苷,它的結構於1952年得到確定,為10-C-β-O-吡喃葡萄糖-1,8-二羥基-3-羥甲基-9(10H)-蒽酮。後來用反相高壓液相分離,從中分離出蘆薈苷A和B,它們是苷元C10位的一對非對應異構體,具有不同的旋光性和圓二色性,並可相互轉化。其中蘆薈苷A具有反式結構,蘆薈苷B具有順式結構。
一、蘆薈苷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蘆薈苷為檸檬黃色結晶體,熔點148℃~149℃,在室溫下存放快速形成蘆薈苷-水化合物結晶體,熔點變為70~80℃。旋光度(水),(乙醇),略有沉香氣味,味苦。蘆薈苷具有升華性,常壓下加熱即可升華,其還原型產物在加熱升華過程中易氧化成相應的蒽醌類化合物。蘆薈苷易溶於吡啶中,可溶於冰醋酸、水、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丙酮和醋酸甲酯等,微溶於異丁醇、氯仿、二硫化碳和乙醚,在熱水中也可溶解,在冷水中溶解性較差,幾乎不溶於苯、乙醚、氯仿等非極性溶劑。
蘆薈苷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但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蘆薈大黃素和4-羥基蘆薈苷可能是其降解產物。蘆薈苷有熒光反應,而且在不同的pH下會出現不同的熒光。蘆薈苷的紅外光譜(溴化鉀)在3420cm-1、1640cm-1、1620cm-1處有特征吸收,紫外和可見光在226nm、270nm、298nm、360nm處有最大吸收。
二、蘆薈中其他蒽醌類化合物的性質
11-去氧蘆薈苷(chrysalosin)最初是通過催化還原蘆薈苷得到的,後來發現在植物中也有分布。後莫那特蘆薈苷(homonataloin)經結構鑒定為羥基甲基化衍生物,熔點203℃。Cassialoin的結構為10-羥基-10-C-β-吡喃葡萄糖基-3-甲基-9(10H)-蒽酮,是10-羥基-11-去氧蘆薈苷。蘆薈鼠李苷B(aloinoside B)是蘆薈苷的11-α-L-鼠李糖苷,而蘆薈鼠李苷A(aloinoside A)被認為是其10-C-葡萄糖的異構體,熔點233℃。蘆薈苷的2個立體異構體的8-O-β-D-葡萄糖苷分別被命名為cascarosidesA和B,而cascarosides C和D是由11-去氧蘆薈苷的2個立體異構體衍生而來的類似物。4,5,8-三羥基-2-甲基蒽醌(helminthosorin)為紅色針狀晶體,熔點210~212℃。
人們已從50多種植物包括20餘種蘆薈屬植物的葉汁中發現了蘆薈苷和後莫那特蘆薈苷,且二者的含量接近。在含有蘆薈苷或後莫那特蘆薈苷的植物中可以發現有蘆薈苦素(aloesin)存在,而隻有5種蘆薈屬植物中可以找到蘆薈鼠李苷。除了百合科外,人們還從鼠李科植物珀希鼠李(Rhamnus purshiana DC.)中發現了蘆薈苷、cascarosides A~D和11-去氧蘆薈苷,從Cassiagarrettiana Craib中發現了cassialoin和11-去氧蘆薈苷。
蒽醌類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蘆薈葉片中,在根中也發現含此類物質,但其每克新鮮組織中的含量僅為0.01mg。Sigler和Rauwald於1994年發現在蘆薈花的花瓣和花序軸中也存在著蒽醌類物質。蘆薈苷在藥用蘆薈中的含量可達18%~30%。
三、蘆薈苷的提取和分離
從蘆薈中提取蘆薈苷,可以用水作溶劑進行。將粉碎的蘆薈用微呈酸性的熱水浸漬提取,浸出液放置約24h,傾出上層清液,於低溫濃縮,自然冷卻,蘆薈苷可以結晶析出,再自熱水中反複重結晶,就能得到較純的產品。或者於酸性的浸出液中,加入稀氫氧化鈉水溶液使混合液呈堿性,再加入氯化鈣溶液,則蘆薈苷伴同鈣鹽一並沉澱析出,濾集沉澱,用稀鹽酸洗去沉澱中的鈣鹽,可得黃色粉末狀物即為粗製蘆薈苷,再於熱水中反複重結晶,可得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