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也稱生物類黃酮化合物(bioflavonoids)或類黃酮,是一類重要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其不同的顏色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黃酮類化合物多存在於一些高等植物及羊齒類植物中,在苔類中含量較少,而在藻類、微生物、細菌中沒有發現。黃酮類化合物遍布植物的所有部位,包括根、莖、芯材、表皮、葉、花和果實中,它們既可以遊離態存在,也可與糖結合成苷。
黃酮類化合物原主要指基本母核為2-苯基色原酮類化合物,現在則是泛指兩個具有酚羥基的苯環(A-環與B-環)通過中央三碳原子相互連結而成的一係列化合物。色原酮(chromone)又稱為苯並-γ-吡喃酮(benzo-γ-pyrone),廣泛存在於植物中,因為有色,所以稱其母體為色酮,它是香豆精(又稱苯並α-吡喃酮)的異構體。
黃酮經過不同程度的還原反應,能產生許多類型的衍生物,如黃酮類在氧化鉑(PtO2)催化作用下進行加氫反應,生成二氫黃酮類(flavanones),如果黃酮發生更為劇烈的還原反應,則產生色原烷(chromane)。異黃酮(3-羥基黃酮)用鋅粉和冰醋酸處理則被還原生成色原烯醇(chromanol)衍生物,花色苷元(anthocyanidin)和花色苷(anthocyanins)屬於此類,花色苷元類繼續氫化時,會生成色原烷醇,如兒茶精類等。
上麵提到的黃酮(flavone)、異黃酮(isoflavone)、二氫黃酮、花色苷元、兒茶精和屬於黃酮異構體的橙酮(aurones),以及由它們所衍生的各式各樣的衍生物,都具有或包含C6-C3-C6的基本碳架。
二、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的種類很多,範圍很廣。根據中央三碳鏈的氧化程度、B-環連接位置(2-或3-)以及三碳鏈是否構成環狀等特點,可分為黃酮類、異黃酮類和二氫黃酮等,下麵分別進行討論。
(一)黃酮類
黃酮類(flavones)也稱為黃堿素類,包括黃酮醇類、二氫黃酮醇類、雙黃酮類及其衍生物。絕大多數是羥基衍生物,有的則帶有甲氧基或其他取代基。通常A環的5,7位幾乎同時會帶有羥基,B環的4′位會帶有羥基或甲氧基,而3′位有時也會帶有羥基或甲氧基。
中藥陳皮是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的新鮮或幹燥成熟外果皮,有“陳皮”和“廣陳皮”之分,柑皮、橘皮或其他類似植物的無毒性的果皮也可作代用品,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功效。川陳皮素(nobiletin)又名川皮亭,蜜橘黃素,為無色晶體,熔點137~138℃,微溶於水和乙醚;還有5-O-去甲蜜橘黃素(5-O-desmethylnobiletin)熔點144~146℃、酸橙黃素(auranetin)熔點141℃和5-羥基酸橙黃素等。後兩種衍生物應屬於黃酮醇類。
中藥黃芩來源於唇形科植物黃芹(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它的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黃芹素(baicalein)為黃色針狀晶體,熔點264~265℃,溶於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熱冰醋酸,微溶於氯仿;漢黃芹素(wogonin)為黃色晶體,熔點203℃,易溶於甲醇、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微溶於水和苯;黃芩苷(baicalin)為黃色晶體(甲醇),熔點223~225℃,幾乎不溶於水,難溶於甲醇、乙醇和丙酮,可溶於熱乙酸;漢黃芩苷(wogonoside)為黃色晶體,是黃芹中的特有成分,微溶於50%甲醇或乙醇,幾乎不溶於水和常見的有機溶劑。
黃酮醇類(flavonols)是指C3位上帶有羥基的黃酮類衍生物,多分布於雙子葉植物,特別是一些木本植物的花和葉中。它的性質與其他黃酮物質不完全相同,它們可能呈苷類結合狀態,也會呈遊離狀態而存在於植物中。
萬壽菊黃素(quercetagetin)源自萬壽菊(Tagetes grandulifera schank)幹花,熔點324~325℃,具有消炎止咳和化痰功效,對氣管炎、百日咳和腮腺炎等症有治療作用。
槲皮素(quercetin)又名櫟精、槲皮黃素,存在於槐米和水紅花子中,二水合物為黃色針狀晶體(稀乙醇),易溶於沸乙醇,可溶於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冰醋酸、吡啶和丙酮等,不溶於水及其他有機溶劑;槲皮苷(quercitrin),熔點182~185℃,存在於槲皮中,水解產生槲皮黃素和鼠李糖,對由ADP、膠原或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具有抑製作用;異槲皮苷(isoquercitrin),熔點228~229℃,存在於問荊和棉葉中,水解產生槲皮黃素和葡萄糖,能利小便,主治尿道炎等症;蘆丁(rutin)又名芸香苷,源自豆科植物槐樹(Sophora japonica L.)的幹燥花蕾及蕎麥葉、桑葚子,為淺黃色針狀晶體(水),熔點188~190℃,可溶於熱水和堿水,不溶於其他有機溶劑,水解後產生槲皮黃素和芸香糖,能降低血管脆性及異常的通透性,可用作防治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輔助治療劑。
二氫黃酮醇類(flavanonol)是黃酮醇的還原產物,常與相應的黃酮醇類共存於同一植物體內。二氫槲皮素(taxifolin)又名花旗鬆素、黃杉素、毒葉素、蚊母毒素,為無色針狀晶體(50%乙醇),熔點240~242℃,易溶於乙醇、乙酸、沸水,微溶於冷水,幾乎不溶於苯。
雙黃酮類(bisflavones,biflavonyls)是由黃酮和二氫黃酮在相同分子之間或不同分子之間形成的二聚物,聚合的方式很多,有的通過碳碳鍵聚合,也有的通過醚氧鍵縮合,聚合的位置也不固定。雙黃酮類多存在於裸子植物中。
銀杏(Ginkgo biloba L.)葉含有三種雙黃酮,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可用於治療心絞痛和冠狀動脈硬化。銀杏黃素(ginkgetin),又名白果雙黃酮、銀杏雙黃酮,為黃色晶體,熔點347~349℃;異銀杏黃素(isoginkgetin),熔點355℃;白果黃素(bilobetin)。另外還含有異鼠李黃素、山奈黃素和槲皮黃素等。
(二)異黃酮類及其二氫衍生物
異黃酮類植物成分是黃酮類的同分異構體,也有多種類型衍生物。多存在於被子植物,如豆科蝶形花亞科和鳶尾科植物等。
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和幹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根是常用中藥,能解熱透疹、升陽止瀉,主治外感發熱、口渴無汗和麻疹不透。葛根有大量黃酮類成分,含量高達12%。葛根中的總黃酮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大豆黃素(daidzein)又名大豆黃酮、大豆素、大豆苷元,為黃色棱柱晶體,熔點315~323℃(分解),可溶於乙醇和乙醚,具有解痙作用;大豆苷(daidzin)又名大豆黃酮苷、黃豆苷,為針狀晶體,熔點215~217℃(分解),無熒光,易溶於乙醇;葛根素(puerarin),又名葛根黃素,為白色針狀晶體(甲醇-醋酸),熔點187℃(分解),是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
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中的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二氫異黃酮為二氫異黃酮衍生物,同類的還有源自Prunus puddum皮中的二氫櫻黃素(padmakastein),熔點236~238℃。
(三)二氫黃酮及其衍生物
二氫黃酮類衍生物多數帶有羥基或甲氧基,若C3位上帶有羥基的,通稱為二氫黃酮醇類(flavanonols)。二氫黃酮類衍生物多分布於植物的花、果、葉、樹皮和根等部位,它們既可以遊離狀態存在,也可結合為苷類存在。
柑橘素(naringenin)存在於桃樹皮和枳的果皮中,熔點248~251℃;枸櫞素(citronetin)存在於檸檬皮中,熔點204℃。
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e (L.)Raf.]的未成熟果實中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疏肝和胃,理氣止痛功效。枳屬苷(poncirin),熔點180~182℃,210℃分解;橙皮苷(hesperidin)又名陳皮苷、橘皮苷,具有減低血管脆性功能,臨床上可用作治療高血壓的輔助藥和止血藥,它為針狀晶體,熔點258~262℃,易溶於稀堿和吡啶,可溶於二甲基甲酰胺及甲酰胺,微溶於甲醇和熱冰醋酸,不溶於丙酮、氯仿和苯;新橙皮苷具有和橙皮苷類似的藥理作用。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稱烏拉爾甘草,我國主產於內蒙古和東北等廣大地區,能清熱解毒,並有補氣益脾胃,祛痰止咳,緩急止痛和調和諸藥等作用。甘草的活性成分除了多糖類、萜類和生物堿外,還有黃酮類物質。甘草素(liquiritigenin)又名甘草黃酮配質,一水合物為無色針狀晶體(乙醇),熔點207~208℃;甘草苷(liquiritin,liquiritoside)又名甘草黃酮、甘草黃苷、甘草根亭等,熔點212~213℃;甘草酮(licoricone)熔點250~251℃;另外還有異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異甘草苷(isoliquiritin)和甘草醇(glycyrrhetol)等物質。
(四)查耳酮類衍生物
查耳酮(chalcone)又稱苯甲醛縮苯乙酮(benzalacetophenone),或稱1,3-二苯基丙烯酮。
植物界中的查耳酮包括其羥基、甲氧基或其他取代基以及苷類衍生物,且往往和相應的二氫黃酮類成分伴存。與黃酮的結構不同,二氫黃酮分子中C2—C3間為單鍵,C4位羰基具有典型酮類的特征,所以二氫黃酮分子中的二氫吡酮環容易裂解。例如二氫黃酮經醋酐處理,可以轉化為查耳酮的衍生物。二氫黃酮被堿處理,也容易開環生成查耳酮衍生物,而後者經酸化,又能轉化為原有的二氫黃酮。二者是互變異構體(酸堿催化)。
中藥紅花是指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幹燥花,具有活血通經,散淤止痛功效,是一種常用的活血藥。紅花中含有的色素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查耳酮類植物成分。紅花苷(carthamin)是黃色針狀晶體,熔點230℃,溶於乙醇,微溶於水,不溶於乙醚;紅花素(carthamidin)又名紅花定,其二水合物為黃色棱柱晶體,熔點216~218℃,在氯化鐵的醇溶液中稱綠色,在堿液中呈藍色,可由紅花苷與磷酸作用而得;醌式紅花苷(carthamone)為紅色晶體,熔點230℃,由紅花苷酶促變而來;新紅花苷(neocarthamin)為無色或白色晶體,熔點228℃,由紅花素和葡萄糖縮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