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色原酮類物質的分離
色原酮類化合物的分離工作,主要依據:
(1)極性大小不同利用吸附(各種吸附柱-矽膠、氧化鋁、聚酰胺等)或分配(如分配柱層及逆流分配等)原理進行分離。
(2)酸性強弱不同利用梯度pH萃取法進行分離。
(3)分子大小不同利用葡聚糖凝膠分子篩進行分離。
(4)分子中某些特殊結構利用金屬鹽絡合能力不同等特點進行分離。
高速逆流色譜(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簡稱HSCCC)是近些年出現的一種高效快速的無載體液-液分配色譜法,它利用聚四氟乙烯(PTFE)螺旋管行星式運動而產生一種特殊的流體動力學現象,使不相溶的兩相溶劑在螺旋管內高速運動,充分混合和逆流傳遞,使樣品中各組分由於分配係數的差異而得到有效的分離。文獻報道,利用HSCCC可進行包括銀杏黃酮在內的多種天然產物活性成分高純度標準品的分離製備。根據蘆薈色酮的結構性質,可采用HSCCC,選用鹵代烴、甲醇、水的溶劑體係,進行分離純化。
在實際工作中,常將上述柱層析法與各種經典方法相互配合應用,以達到較好的分離效果。產物可經反相高效液相色譜HPLC或高速逆流色譜法進行進一步的純化。
李豔波等對超聲波法提取庫拉索蘆薈總黃酮的工藝進行了研究,發現庫拉索蘆薈根、莖、葉等不同部位及對其進行預處理的方式都會影響到黃酮類物質的提取率:蘆薈根用乙醇浸泡24h後超聲提取黃酮的含量高於未浸泡直接超聲所得黃酮的量;蘆薈莖浸泡24h超聲得黃酮的含量與直接超聲得黃酮的量基本相同;葉浸泡24h超聲後黃酮得率低於直接超聲所得黃酮的量;庫拉索蘆薈的根、葉中所含黃酮的量遠高於莖。
潘霞等以蘆薈全葉為原料,經過一係列的預處理手段,從脫色劑活性炭中獲得蘆薈色酮粗提物,再經過溶劑分配和富集後采用高速逆流色譜(HSCCC)對其中的色酮成分進行分離純化。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氯仿-甲醇-水(體積比為4∶3∶2)混合溶液和二氯甲烷-甲醇-水(體積比為5∶4∶2)混合溶液作為溶劑分離係統,經過兩步HSCCC可以分離純化出色譜純度在95%以上的蘆薈色酮單體。經過紫外檢測、快原子轟擊質譜及核磁共振等方法的結構分析鑒定,證實分離所得物質為肉桂酰基-C-葡萄糖苷蘆薈色酮。
肖誌豔等從庫拉索蘆薈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分分離鑒定了11個化合物,通過理化性質及光譜測定,分別鑒定為:蘆薈色苷G(aloeresin G)、異蘆薈色苷D (isoaloeresin D)、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蘆薈苷A(babarloin A)、8-O-甲基-7-羥基蘆薈苷B(8-O-methyl-7-hydroxyaloin B)、elgonica-dimer A、elgonica-dimer B、feralolide、何伯烷-3-醇(hopan-3-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 及胡蘿卜苷(daucosterol)。研究發現蘆薈色苷G與異蘆薈色苷D均為具香豆酰基的色酮類化合物。蘆薈色苷G為白色粉末,具有亮藍色熒光,鹽酸-鎂粉反應、AlCl3及NaOH試驗均呈陰性,紅外光譜顯示羥基、共軛羰基及芳環的吸收峰,紫外吸收光譜與色酮類相似,進一步核磁實驗,確定蘆薈色苷G的結構為:2-( E)-丙烯基-5-甲基-7-甲氧基-8-C-β-D-[2′-(E)-p-香豆酰基]-吡喃葡糖基-色酮(2-[E]-propenyl-7-methoxy-8-C-β-D-[2′-(E)-p-coumaroyl ]-glucopyranosyl-5-methyl-chrom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