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腹部推拿療法概論(1 / 3)

第一節 腹部推拿發展史

祖國醫學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曆史,它總結了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的寶貴經驗,內容豐富。推拿是祖國醫學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推拿又稱“按摩”,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醫治方法,又是一門年輕而又有發展前途的醫療科學。從有人類開始,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就要不斷地從事勞動,並與自然界各種不利因素作鬥爭,艱巨的勞動使損傷和疾病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要威脅。在實踐中人們逐漸發現,按摩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在這基礎上人們逐漸認識了推拿對人體的治療作用。

自從人類認識到推拿的作用以後,就有目的地把它用於醫療實踐,並不斷加以總結,逐漸形成了推拿的治療體係。我國這一體係的形成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兩漢時期,當時有兩部醫學巨著,即《黃帝內經》和《皇帝岐伯按摩十卷》。這兩部書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係,確立了推拿作為一門醫療方法,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問·異法方宜論》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這裏的“中央”即我國的中部地區,相當於今之河南洛陽地區。在《金匱要略》中已經有關於“膏摩”的記載。由此可見,我國在秦漢以前,推拿療法已被普遍應用。

魯氏腹部推拿,發源於河南洛陽老城東關新街的魯家。起始於清代中晚期(19世紀四五十年代),經曆了清代中晚期至民國初年的初始期、形成期;民國期間的成熟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初的新生期、轉折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期、沉寂期;現今的重生期。在家族內部秘傳,至今已有六代,是中原地區中醫養生保健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的分支,是河南本土推拿的一個重要流派。魯氏腹部推拿人員比較分散,並且一般都是以個體為單位,在洛陽地區,掌握魯氏腹部推拿手法的人很少,經過普查,魯氏腹部推拿在洛陽傳承五代、曆時一百多年的曆史。

魯氏腹部推拿在魯家的曆史已無文字記載,僅憑人們口頭相傳。據魯氏腹部推拿第四代傳人魯淑娥講:“第三代傳人魯玉珍(魯淑娥的姑姑)說‘魯氏腹部推拿的手法是爺爺魯元吉傳下來的。’”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魯元吉繼承家傳,以行醫為業,遊方行醫於河洛各地。但當時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百姓非常痛苦。魯元吉發現有不少病人無錢買藥治病,於是他就用腹部推拿之法為病人解除痛苦。後來,魯元吉棄醫從商,應酬連連,腹疾不適,便將此術傳與妻子和家人治病保健。他們夫妻便是魯氏腹部推拿的第一代傳人。魯元吉夫婦將此術傳於兒子魯廣德和兒媳魯楊氏(楊玲),魯廣德夫婦便是魯氏腹部推拿的第二代傳人。隨後,魯廣德夫婦又將此技術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魯金銓和女兒魯玉珍,魯金銓和魯玉珍是魯氏腹部推拿的第三代傳人。魯玉珍出嫁以後,在其婆家開設推拿門診,號“魯氏婦孺推拿”,受當時封建思想和社會風氣影響,隻治婦女兒童,地址在洛陽老城東華街王家老宅,今洛陽神州東路青年宮下坡處與太平街交叉口的西南角。由於魯氏腹部推拿技術精湛,口碑頗佳,一時間病人盈門。魯玉珍又將此術傳給女兒王蘭芬和侄女魯淑貞、魯淑娥(魯金銓的兩個女兒)。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魯家家庭成分不好,曆次運動頗受衝擊,“魯氏婦孺推拿”門診被迫關閉。魯淑娥遠嫁鄭州,將此技術帶到了鄭州。在她工作之餘,仍為一些熟人進行保健治療,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1969年6月,王民集先生前往洛陽,拜魯玉珍老先生為師,研習魯氏腹部推拿。他於1974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至今。現任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全國名醫理事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針灸專業副理事長,全國名中醫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中國特效醫術專業委員會中醫針灸專業主任委員,中國疑難病研究協會專家技術委員,中國疑難病研究協會第二屆客座教授,中國醫促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針灸學會耳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醫藥導報》雜誌社特約專家,《中華現代中醫學雜誌》專家編輯委員會常務編委,河南省針灸學會理事,河南中醫學院針灸學基礎研究所所長。

王蘭芬、魯淑貞、魯淑娥、王民集為魯氏腹部推拿的第四代傳人。魯淑娥又將此技術傳於他的幼子馬軍、兒媳王玲、魯靜萍、王和平、王愛雲、馬慧君、李夢嬌,王民集將此術傳於徒弟張帥州、胡斌。

魯淑娥、馬軍均為高級按摩師,2003年被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以“特殊技術人才”聘用,專門開設“腹病推拿科”。2005年又被鄭州中州國際飯店推拿養生堂聘為業務顧問兼臨床工作。因此,馬軍、王玲、魯靜萍、王愛雲、王和平、張帥州、馬慧君、李夢嬌、胡斌為魯氏腹部推拿第五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