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魯淑娥、馬軍先後將技術傳給了王凱、王國萍、王慧君、王慧萍、邸改玲、郭秀梅、馮建霞、王博、賈蓓蓓。她們現分別在鄭州、北京專門開設“魯氏腹部推拿”門診。由於技術精湛,深受廣大病人的歡迎。王凱、王國萍、王慧君、王慧萍、邸改玲、郭秀梅、馮建霞、王博、賈蓓蓓為魯氏腹部推拿的第六代傳人。
魯氏腹部推拿俗稱“揉肚”、“揉腹”,是推拿療法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以操作的雙手在被施術者的腹部運用推、拿、點、揉、掏、按、扒、拍、晃等特定的技法,對氣血瘀滯、肝腎虧虛、實滿、寒熱、積滯等病因造成的髒腑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亞健康狀態進行針對性的推拿,以驅除髒腑瘀滯,達到調整陰陽、調理髒腑、健脾益腎、疏通氣血、通經活絡、鎮靜止痛、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抗衰老及美容瘦身的作用。魯氏腹部推拿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增強體質、未病先治、多病同治的功效。同時有預防和治療諸如慢性腸胃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便秘、腹瀉)、婦科雜症(慢性盆腔炎、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男科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效果。
魯氏腹部推拿不會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是無創傷、無痛苦的綠色保健療法。在人們日益重視自身保健的今天,魯氏腹部推拿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第二節 魯氏腹部推拿的機理
腹部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腹腔內聚集了人體許多重要髒器,人生命活動中的許多功能,都是依靠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得以運轉的。此外,人體還有更為完善的功能調節係統,使人體的各個器官、係統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在調節係統的控製下進行,使人體對內外環境的變化產生相應的反饋,保證人體內部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腹部不僅包括了內髒中許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腹部還分布著許多經脈,為輸布人體全身的氣血、內聯外達提供了較廣的途徑。人體髒腑的募穴,又稱腹募,是審查症候、診斷疾病的重要部位。《難經·六十七難》雲:“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陽病治陰。”說明治六腑病症多取募穴,如胃病取中脘,大腸病取天樞,膀胱病取中極等。滑伯仁《難經本義》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髒腑腹背,氣相通應”,這說明髒腑之氣與俞募穴是相互貫通的。當髒腑發生病變時,常在相應的俞募穴出現疼痛或過敏等病理反應。因此,臨床上可通過觀察、觸捫募穴處的異常變化,以診斷相應髒腑的疾病,還可以按摩胸腹部的募穴來治療相應的髒腑疾病。
日本漢方醫學還把腹診發展成為一種特有的診病手段。天數道明甚至提出“外感從脈證為主,內傷病以腹診為主”的主張。曲直瀨道三還認為:“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於此”。因此。腹部推拿治療內髒疾病或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髒腑最集中、經絡分布最多、途徑最短等特點。
腹部推拿古人多稱揉腹,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說:“每食訖,以手摩麵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計使中數裏來;行畢,使人以摩腹上數百遍,則食宜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明代高濂所著《遵生箋》中亦有“食後徐徐行百步,兩手摩肋並腹肚”的描述。這都是古人養生、保健的寶貴經驗。
腹部有人體的胃、腸、肝、脾、腎、膀胱等重要髒器,這些器官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與壽命。所以古人十分重視脾胃保健,認為摩腹之法能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充實五髒、驅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症。現代醫學也認為,揉腹能使胃腸及腹部的肌肉強健,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有益於健康長壽。
人體臍帶是胎兒從母體攝入養分、營養物質的通道。“臍”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的一個瘢痕樣組織,但它是不是一個一般的瘢痕組織呢?我們認為,“臍”的存在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機體和髒腑器官從功能上一直保持著某種形式上的特殊聯係的。在胎兒時期,臍帶是胎兒生活營養的唯一途徑,也是母子之間信息相同的最重要的途徑,即臍部在胎兒期與胎兒整個機體信息是全等的。當胎兒發育成熟後自然分娩,故有“瓜熟蒂落”的說法。因此古人又稱“臍”為“命蒂”。胎兒出生後,臍帶脫落,原來的形式已不存在,但在實際上它不過換了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著與整個機體的聯係。正如古井氏所說:“已經發育成熟的成人經絡,就包含著自從發生到完成個體之間的各種分化、退化、變化的一切曆史過程。所以像韌帶,從其已經退化而看做沒有價值了,這是個錯誤。不過換了個目的活著。”臍部是一個有獨特解剖結構和獨特作用的、整體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它與整體有著廣泛性聯係,因此“臍”就是一個全息胚。因此,筆者認為:“臍”(神闕)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彙海,通過衝、任、督、帶四脈而統屬全身經絡,聯係五髒六腑。在正常情況下,任、督、衝、帶經氣相通,陰陽相濟,調節各髒腑、經脈的正常生理活動。若各部分氣血陰陽發生病理改變,通過腹部推按神闕穴,來調整任、督、衝、帶的功能,可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