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腎
腎位於脊柱兩側,在腹膜後緊貼於腹後壁,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下端平第2腰椎下緣;右腎略低於左腎,上端平第12胸椎,下端平第3腰椎。
兩腎上端均接腎上腺,共同由腎筋膜包繞,但二者之間隔以疏鬆結締組織,當腎下垂時,腎上腺並不隨其下降。腎前方的毗鄰左、右不同。左腎上端鄰胃後壁,前下部有結腸左曲,中部有胰橫過腎門前方;右腎前上部為肝右葉,前下部為結腸右曲,內側為十二指腸降部。兩腎後麵均有第12肋經過,左側第12肋斜過左腎後麵的中部,右側第12肋斜過右腎後麵的上部。兩腎後麵的上部,借膈與胸膜腔的肋膈隱窩相鄰。在兩腎後麵的中、下部,自內向外有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橫肌。
兩腎門的投影對著第12肋的下緣和豎脊肌外側緣的夾角處,此角稱脊肋角或腎角。
4.腎上腺
腎上腺為成對的內分泌器官,位於壁腹膜的後方,附著於兩腎上端。
腎上腺的毗鄰左右不同,左腎上腺前麵有胃、胰及脾動脈、靜脈,前內側為腹主動脈,後麵為膈;右腎上腺前麵有肝,前內側為下腔靜脈,後麵也鄰膈。
5.輸尿管腹段
輸尿管腹段位於腹膜後間隙、腰部脊柱的兩側,其在腹前壁的投影,在平臍的高度適對腹直肌外側緣,輸尿管上端與腎盂相接,在腎筋膜內於腰大肌表麵下行,在腰大肌中點處與睾丸動脈(卵巢動脈)交叉,位於動脈的後方,下至小骨盆緣跨髂血管處與輸尿管盆部相續。右側輸尿管腹段的前方有十二指腸降部、升結腸血管、腸係膜根及回腸末端。在右髂窩的外側與回盲部及闌尾相鄰,左側輸尿管的前方有十二指腸空腸曲和降結腸血管,至左髂窩處有乙狀結腸及其係膜跨過。
第三節 腹部層次局部描述
一、皮膚
除臍及腹股溝區外,腹部的皮膚均較薄,而且富有彈性,移動性大。
二、淺筋膜以及淺層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經
在腹上為一層,在臍下分淺、深兩層,淺層含有脂肪,稱為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腹壁淺筋膜由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構成。其厚薄不一,個體差異較大。內有腹壁淺動脈、靜脈、淺淋巴管和皮神經。腹前外側壁上部的皮下動脈細小,來自肌膈動脈和肋間動脈的分支。腹前外側壁下部有兩條較大的皮下動脈,它們是起自股動脈的腹壁淺動脈和旋髂淺動脈。前者在腹股溝韌帶中、內1/3交界處行向臍部;後者越過腹股溝韌帶行向髂脊。
腹前外側壁淺靜脈較豐富,在臍部吻合成網。臍以上的淺靜脈經胸腹壁靜脈注入腋靜脈;臍以下的淺靜脈經腹壁淺靜脈和旋髂淺靜脈注入大隱靜脈,從而構成上、下腔靜脈係統間的聯係。當門靜脈高壓時,門靜脈的附臍靜脈通過臍周靜脈網,經腹壁的淺、深靜脈向上、向下回流至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為門靜脈側支循環路之一。
腹前外側壁的淺淋巴回流,臍以上者注入腋淋巴結;臍以下者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
腹前外側壁皮膚的感覺神經有明顯的節段性,第6肋間神經分布於劍突平麵,第10肋間神經分布於臍平麵,第1腰神經的分支分布於腹股溝的上方,當脊髓胸段發生病變時,可從腹壁感覺障礙的平麵來判斷病變的部位。在做腰麻時,可依腹壁感覺神經的分布節段,定出麻醉平麵的高度。
在下腹部,淺筋膜的脂肪層較發達,故可明顯地分為兩層。淺部脂肪層稱Camper(康氏)筋膜,深部纖維層稱Scarpa(施氏)筋膜。施氏筋膜在腹正中線處附著於白線;在腹股溝處向下附著於腹股溝韌帶下方的大腿闊筋膜;在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彰,施氏筋膜向下與陰囊肉膜、淺會陰筋膜相延續。因此,當尿道球部損傷引起尿外滲時,尿液可向上擴散至同側的腹壁,但不能蔓延到對側腹壁和股部。
三、腹外斜肌筋膜
腹外斜肌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扁的闊肌。以肌齒分別起自第5~12肋骨外麵,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下部肌束止於髂脊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內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經過腹直肌前麵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前壁,然後與對側彙於腹正中線。在下緣形成一條外側附著於髂前上棘,內側附著於恥骨結節的向後上方卷曲增厚的邊緣,叫做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的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個三角形裂隙叫腹股溝管淺環或皮下環。其內側腳附著於恥骨聯合,外側腳附著於恥骨結節。外側腳的部分纖維向內側翻轉,經內側腳的後方參與腹白線的構成,叫做反轉韌帶。此外,腹股溝韌帶內側端一部分纖維向下後方反轉附著於恥骨梳,叫做腔隙韌帶,覆於恥骨梳的筋膜叫恥骨梳韌帶。這些韌帶在疝修補術時具有重要意義。腹外斜肌筋膜覆於腹外斜肌腱膜表麵,二者愈合甚緊密不易分離,但在皮下環處,可見其從兩腳之間跨過,並包被於精索的表麵形成精索外筋膜。
四、肌層和在肌層中通行的神經血管
根據腹壁肌層不同,可將腹壁分為腹直肌鞘部和側腹壁二部。
1.腹直肌鞘部可分為3層:淺層為腹直肌鞘前葉;中層為縱行的腹直肌,腹直肌的腱劃與前葉緊密連接;深層為腹直肌鞘後葉,後葉在臍下4~5cm處以下闕如,其下緣形成弓狀線。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後葉之間,有上、下縱行的腹壁上動脈、靜脈和腹壁下動脈、靜脈。它們在臍部相吻合。腹壁上動脈為胸廓內動脈的終支之一。腹壁下動脈起自髂外動脈,於腹股溝管深環內側斜向上內,行於腹橫筋膜與壁腹膜之間的腹膜外脂肪中,而後穿腹橫筋膜進入腹直肌鞘後葉與腹直肌之間。此外,還有從外側斜穿腹直肌鞘後葉的第7~11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它們進入腹直肌鞘後,支配腹直肌。其前皮支穿出腹直肌鞘前葉至皮下。
2.側腹壁主要由3層肌纖維走向不同的闊肌組成。近腹直肌外側緣處,3層闊肌的腱膜形成腹直肌鞘,並在腹部正中線處交織成白線。
淺層為腹外斜肌,起自下位8肋,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在臍至髂前上棘連線以下,肌質通常消失,形成腹外斜肌腱膜。此腱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隙,為腹股溝管淺環或皮下環。淺環上界稱內側腳,止於恥骨聯合;下界為外側腳,止於恥骨結節;淺環外上方,腱膜表麵的橫行纖維為腳間。腹外斜肌腱膜下緣張於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並向後上方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溝韌帶。此韌帶的內側端分出一小部分纖維向下後方,止於恥骨梳,稱為腔隙韌帶或陷窩韌帶。
中層為腹內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脊、腹股溝韌帶的外側2/3。肌束呈扇形,大部分肌束在腹直肌外側形成腱膜。
深層為腹橫肌,起自下6肋的內麵、胸腰筋膜、髂脊、腹溝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呈橫行向內側,延為腱膜。
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下部肌束呈弓狀,跨過精索上方,行向內側,延為腱膜,形成腹股溝鐮(或聯合腱),止於恥骨梳。在腹壁肌收縮時,弓狀下緣向腹股溝韌帶靠近,似有封閉腹股溝管的作用。兩肌最下部少量纖維伴精索下行,稱為提睾肌。
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有肋間血管和神經、旋髂深血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等,並有結締組織將兩肌緊密相連。在髂前上棘附近,來自腰叢的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穿腹內斜肌,行於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之間,其中髂腹下神經的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分布於恥骨聯合上方的皮膚;髂腹股溝神經走在精索表麵,伴精索出淺環至陰囊,分布到陰囊前部的皮膚。
五、腹橫筋膜
腹橫筋膜位於腹橫肌和腹直肌鞘的深麵。上與膈下筋膜相連,下與髂筋膜及盆筋膜相接。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1.5cm處,腹橫筋膜呈漏鬥狀突出,形成腹股溝管深環或稱腹環,並向下包繞精索移行為精索內筋膜。
六、腹膜外脂肪
腹膜外脂肪位於腹橫筋膜和腹膜壁層之間。腹下部比腹上部厚,近腹股溝處尤為發達。由於該層的存在,某些髒器(如膀胱和子宮)的手術可於腹膜外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