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腹部解剖(1 / 3)

第一節 前腹壁表麵解剖

一、前腹壁表麵標誌

在腹壁上、下界可以摸到的骨性標誌主要有劍突、肋弓、髂脊、髂前上棘、恥骨結節、恥骨聯合。在腹前正中線的深部有白線。白線的中部有臍。臍的位置相當於第3~4腰椎之間的高度。白線兩側為腹直肌。腹肌發達者,當腹肌收縮時,在臍上方可見到由腹直肌腱劃形成的橫行淺溝。

二、前腹壁表麵

腹壁上界為胸骨的劍突、肋弓,下界依次為恥骨聯合上緣、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和髂脊,兩側界為腋中線。根據常規的方法分為九區:腹上區、臍區、腹下區、右季肋區、右腹外側區、右髂區、左季肋區、左腹外側區、左髂區。

第二節 腹內髒器的位置及其體表投影

一、腹部的外形

正常成年人仰臥時腹部對稱而平坦。在一些肥胖人中,腹部多呈圓形凸出,在一些老人或身體偏瘦的人中,腹部會稍向裏凹一些。這些變化多與年紀大小,性別差異,發育營養有關,並不能說是異常。

二、髒器的位置及其體表投影

(一)腹膜腔內髒器

1.肝

(1)位置、毗鄰:肝大部分位於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左、右肋弓之間的部分與腹前壁相貼。肝的上麵借膈與右肋膈隱窩,右肺底和心髒的下麵相鄰,肝的髒麵與右腎上腺、右腎、十二指腸上部、結腸右曲和胃小彎相鄰。

(2)肝髒的體表投影:

①上界:右側腋中線起自第7肋,繼斜向左上方至右鎖骨中線處於第5肋,向左經胸劍聯合至左鎖骨中線相當於第5肋間隙。

②下界:右側腋中線處起自第10肋,繼續沿右側肋弓下緣向左,至右第8、9肋軟骨結合處,離開肋弓向左上,經胸劍聯合與臍連線的上、中1/3交界處,再至左上抵達上界止點。成人肝髒下界在右鎖骨中線不超過肋弓下緣,在劍突下2~3cm處與腹前壁相接觸。小兒肝髒相對較大,下界在右鎖骨中線可低於肋弓,但一般不超過2cm。

2.膽囊和膽總管

(1)膽囊:位於肝髒的膽囊窩內,其上方借疏鬆結締組織與肝相連,可與肝隨呼吸上下移動。膽囊的下麵有腹膜覆蓋。膽囊的下後方為十二指腸上部及橫結腸,左鄰胃幽門部,右為結腸右曲,膽囊底朝前貼腹前壁。其體表投影相當於右鎖骨中線或右腹直肌外緣與右肋弓的交點處。

(2)膽總管:長7~8cm,直徑0.6~0.8cm。依其行程可分為4段,各段的毗鄰如下:

①十二指腸上段:位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右緣,其左側為肝固有動脈,左後方是門靜脈,後有網膜孔。

②十二指腸後段:位於十二指腸上部的後方,向下方行於下腔靜脈的前方及門靜脈的右側。

③胰腺段:此段多由胰頭後方經過,位於十二指腸降部與胰頭之間的膽總管溝內,被一薄層胰腺組織所覆蓋。

④十二指腸壁內段:此段長1.5~2cm,斜穿十二指腸降部中段後內側壁,末端與胰管彙合後形成較大肝胰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肝胰壺腹,膽總管和胰管的末端有增厚的環形平滑肌,即肝胰壺腹括約肌。

3.脾脾

位於左季肋區深部,胃底與膈之間。其上緣相當於第9肋高度,下緣相當於第11肋高度,長軸與第10肋方向一致。正常情況下,在肋弓下不能觸及,但脾腫大時,可在肋弓下摸及,巨脾可在臍下。脾的外側麵與膈接觸,內側麵凹陷,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等出入的脾門,此處與胰尾鄰接。脾的前上方鄰接胃,後下方與左腎上腺及左腎相鄰,下方尚與結腸左曲相接()。

4.胃

胃在中等充盈時,大部分在左季肋區,小部分在腹上區。胃的前壁前方左側為膈,右側鄰接肝左葉的下麵,其餘部分與腹前壁相接觸。胃後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橫結腸及其係膜等相鄰,這些器官合稱為胃床。因胰與胃後壁關係密切,故胃後壁潰瘍易與胰粘連,有時可穿入胰腺中,成為穿通性潰瘍。

胃的賁門和幽門位置較固定,賁門在第11胸椎左側水平,幽門在第1腰椎右側,距中線2cm處,幽門有時可降至第3腰椎水平。幽門與十二指腸相接處的表麵,有一環形溝,有幽門前靜脈,是手術時鑒別胃與十二指腸的標誌。

5.十二指腸

(1)十二指腸上部:平第1腰椎高度。其上方為網膜孔和肝十二指腸韌帶,下方為胰頭;前方為肝方葉和膽囊,後方緊貼門靜脈、膽總管和胃十二指腸動脈。

(2)十二指腸降部:位於第1~3腰椎右側的腹膜後,屬腹膜外位。其前方有橫結腸及其係膜跨過,後方有右腎及右輸尿管上端,外側鄰升結腸,內側緊貼胰頭右緣,後內側有膽總管的胰腺段下行。

(3)十二指腸水平部:約平第3腰椎向左行,屬腹膜外位,後鄰右輸尿管、下腔靜脈、脊柱和腹主動脈,前方有橫結腸和腸係膜上血管,上緣緊貼胰頭和胰頸,下方有空腸袢和腸係膜。

(4)十二指腸升部:由第3腰椎左側上升至第2腰椎左側,急轉彎向左前下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位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與橫結腸係膜根下方的腹膜皺襞,稱十二指腸空腸襞,臨床稱Treitz韌帶,是手術時確認空腸起始部的標誌。

6.空腸及回腸

空腸和回腸占據結腸下區的大部分。二者之間無明顯界限,通常近側的2/5為空腸,遠側的3/5為回腸。空腸大部分位於腹腔的左上部,小部分位於左髂窩。回腸大部分位於臍區和腹腔的右下部,小部分位於盆腔。空腸、回腸前鄰大網膜,後鄰後腹壁(包括腹膜後腔的眾多結構)。

7.盲腸和闌尾

(1)盲腸:一般在右髂窩。小兒盲腸的位置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盲腸後隔壁腹膜與髂腰肌相鄰,外側為右結腸旁溝,內側連於回腸末端及其係膜,前麵常被大網膜覆蓋,並與右髂區的腹壁相對應。

(2)闌尾:根部附於盲腸下端的後內側壁。闌尾的位置可因盲腸的位置而異,但盲腸壁上的三條結腸帶在闌尾根部彙聚,是闌尾手術時尋找闌尾的重要標誌。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為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Mcburney點,即麥氏點),炎症時,此處常有明顯壓痛與反跳痛。由於位置的變化,有時壓痛點也可出現在兩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右1/3交界處(Lanz點)。闌尾末端位置不恒定,常見的有:

①回腸前位。

②盆位。

③盲腸後位。闌尾位於腹後壁腹膜後方。

④回腸後位。

⑤盲腸下位。

8.結腸

結腸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1)升結腸:長12~20cm,其後麵鄰腰大肌和右腎,上升至肝右葉下方,向右彎成結腸右曲,移行為橫結腸。結腸右曲位於右腎與肝之間,其內上方有十二指腸降部和膽囊底。

(2)橫結腸:在結腸右曲和左曲之間,長40~50cm。其後方以橫結腸係膜附著於右腎、十二指腸及胰腺的前麵,上方有胃,下方續連大網膜。

(3)降結腸:自結腸左曲向下至左髂脊水平續乙狀結腸,長25~30cm,其後方毗鄰與升結腸相似。

(4)乙狀結腸:自左髂脊處沿左髂窩呈“乙”字形彎曲,跨過左髂外血管、睾丸(卵巢)血管和左輸尿管後降入盆腔,至第3骶椎高度續於直腸。乙狀結腸借係膜固定於盆後壁。其係膜較長,活動性較大,可降至盆腔,也可移至右下腹。

(二)腹膜後腔內髒器

腹膜後腔內髒器除含有大量的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外,尚有十二指腸、胰、腎、腎上腺、輸尿管等結構。

1.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占據了腹膜後腔的中部,相當於第1腰椎到第3腰椎的前方,在胰中部上緣腹腔幹及其分支向前行走,並有靜脈、神經叢和淋巴管等伴行。在胰下緣與十二指腸之間,有腸係膜上動脈、靜脈、神經叢和淋巴組織等。在十二指腸水平部之下有腸係膜下動脈、靜脈、神經叢和淋巴組織等。

2.胰胰

位於網膜囊的後方,橫過第1、2腰椎前方,其在腹前壁的體表投影:上緣約平臍上10cm,下緣約平臍上5cm。

胰頭的上、右、下三麵被十二指腸環抱,前麵被橫結腸係膜根分為上、下兩部,後麵有膽總管,並借疏鬆結締組織與下腔靜脈、右腎靜脈等相鄰。胰頸位於幽門部的後下方,其上方有膽總管,後麵有腸係膜上靜脈通過,並在此處與脾靜脈彙合為門靜脈的起始部。胰體橫於第1腰椎體前方,其前麵隔網膜囊與胃相鄰。胰體後方有腹主動脈、脾靜脈、左腎、左腎蒂等,上緣與腹腔幹和腹腔叢相鄰,脾動脈亦沿其上緣向左走行,下緣與十二指腸空腸曲和空腸相鄰。胰尾下方與結腸左曲相鄰,後麵有左腎上腺、左腎、脾動脈、靜脈自胰體上緣和後麵轉至其前麵,並與胰尾並行至脾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