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便秘
便秘是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律,糞質幹硬,常伴有排便困難感的病理現象。有些正常人數天才排便一次,但無不適感,這種情況不屬便秘。便秘可區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便秘由腸梗阻、腸麻痹、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較複雜,一般可無明顯症狀。按發病部位分類,可分為兩種:
①結腸性便秘。由於結腸內、外的機械性梗阻引起的便秘稱之為機械性便秘。由於結腸蠕動功能減弱或喪失引起的便秘稱之為無力性便秘。由於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便秘稱之為痙攣性便秘。
②直腸性便秘。由於直腸黏膜感受器敏感性減弱導致糞塊在直腸堆積。見於直腸癌、肛周疾病等。習慣性便秘多見於中老年和經產婦女。
(一)病因病機
1.生活習慣不良
(1)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忽視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製,日久引起便秘。
(2)飲食過於精細少渣,缺乏食物纖維,由於纖維缺乏令糞便體積減小,黏滯度增加,在腸內運動緩慢,水分過量被吸收而導致便秘。
(3)液體量攝入不足。
(4)肥胖,不活動,特別是因病臥床或乘坐輪椅,缺乏運動性刺激以推動糞便的運動,攝食本身不能使糞便向前推進,在必須依賴醫護人員的幫助引起便意的情況下,如病人有便意時,不能提供排便的機會,排便衝動消失,就不容易排便。
2.藥物的作用
主要有含鈣、鋁的抗酸劑、麻醉鎮痛劑、抗膽堿能藥物、抗驚厥劑、抗抑鬱劑、硫酸鋇、鉍劑、利尿劑、治療巴金森病藥物、神經節阻斷劑、補血劑、單胺氧化酶抑製劑、砷、鋁、汞、磷等金屬中毒,肌肉麻痹劑或長期濫用瀉劑。
3.某些疾病的影響
全身衰弱性疾病;肛門疾患(痔瘡、肛裂等)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結腸病變,如腫瘤、炎症、狹窄或憩室病等;神經性疾患,如截癱、偏癱、多發性硬化、腦血管或脊髓病變;精神性疾患,如焦慮或抑鬱症、癡呆;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代謝紊亂,如高鈣血症、低鉀血症、利尿劑所引起的脫水,糖尿病,尿毒症等。
4.與增齡有關的改變
唾液腺、胃腸和胰腺的消化酶分泌隨年齡而減少;腹部和骨盆肌肉無力,敏感性降低;結腸肌層變薄,腸平滑肌張力減弱,腸反射降低,蠕動減慢。老年人以單純性便秘較為常見,其發生與兩個因素有關:
(1)腸管的張力和蠕動減弱,食物在腸內停留過久,水分過度被吸收。
(2)胃—結腸反射減弱,直腸黏膜敏感性下降,參與排便的肌肉張力低下。
(二)臨床表現
便秘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正常,但糞質幹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幹,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欲減退,噯氣反胃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捫及糞塊或痙攣之腸型。
急性便秘多由腸梗阻、腸麻痹、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肛周疼痛性疾病等急性疾病引起,主要表現為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慢性便秘多無明顯症狀,但神經過敏者,可主訴食欲減退、口苦、腹脹、噯氣、發作性下腹痛、排氣多等胃腸症狀,還可伴有頭昏、頭痛、易疲勞等神經官能症症狀。症狀的發生可能與腸蠕動功能失調有關,也可與精神因素有關。由於糞便幹硬,或呈羊糞狀,病人可有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下墜感等不適感覺。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
(三)腹部手法操作
便秘的腹部推拿療法操作程序與腹瀉基本相同,可參照操作步驟治療。需要提醒的是操作部位均在臍以下,手法從下向上不超過神闕—天樞的連線以上。
十四、脅痛
脅痛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12肋骨部的總稱。如《醫宗金鑒·卷八十九》所言:“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
(一)病因病機
1.病因
肝乃將軍之官,性喜條達,主調暢氣機。若因情誌所傷,或暴怒傷肝,或抑鬱憂思:皆可使肝失條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痹,可發為肝鬱脅痛。正如《金匱翼·脅痛統論·肝鬱竺痛》雲:“肝鬱脅痛者,悲哀惱怒,鬱傷肝氣……若氣鬱日久,血行不暢,瘀血漸生,阻於脅絡,不通則痛,亦致瘀血脅痛。
(1)跌仆損傷: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或因跌仆外傷,或因強力負重,致使脅絡受傷,瘀血停留,阻塞脅藉,亦發為脅痛。《金匱翼·脅痛統論·汙血脅痛》謂:“汙血脅痛者,凡跌仆損傷,汙血必歸脅下故也。”
(2)飲食所傷: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如《景嶽全書·脅痛》指出:“損傷脾胃,濕熱內生,鬱於肝膽,肝膽失於疏泄,可發為脅痛。”“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此脾胃之所傳也”。
(3)外感濕熱:濕熱之邪外襲,鬱結少陽,樞機不利,肝膽經氣失於疏泄,可以導致脅痛。《素問·繆刺論》中言:“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
(4)勞欲久病:久病耗傷,勞欲過度,使精血虧虛,肝陰不足,血不養肝,脈絡失養,拘急而痛。《景嶽全書·脅痛》指出:“凡房勞過度,腎虛羸弱之人,多有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
2.病機
脅痛的基本病機為肝絡失和,其病理變化可歸結為“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兩類。其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氣滯、血瘀、濕熱三者,其中,因肝鬱氣滯,瘀血停著,濕熱蘊結所導致的脅痛多屬實證,是為“不通則痛”。而因陰血不足,肝絡失養所導致的脅痛則為虛證,屬“不榮則痛”。
一般來說,脅痛初病在氣,由肝鬱氣滯,氣機不暢而致脅痛。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氣滯日久,血行不暢,其病變由氣滯轉為血瘀,或氣滯血瘀並見。氣滯日久,易於化火傷陰;因飲食所傷,肝膽濕熱,所致之脅痛,日久亦可耗傷陰津,皆可致肝陰耗傷,脈絡失養,而轉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脅痛的病變髒腑主要在於肝膽,又與脾胃及腎有關。因肝居脅下,經脈布於兩脅,膽附於肝,其脈亦循於脅,故脅痛之病,當主要責之肝膽;脾胃居於中焦,主受納水穀,運化水濕,若因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濕熱內生,鬱遏肝膽,疏泄不暢,亦可發為脅痛。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腎陰虛,精虧血少,肝脈失於濡養,則脅肋隱隱作痛。
脅痛病證有虛有實,而以實證多見。實證中以氣滯、血瘀、濕熱為主,三者又以氣滯為先。虛證多屬陰血虧損,肝失所養。虛實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故臨床常見虛實夾雜之證。
(二)臨床表現
臨床上,脅痛以右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者,其病多與肝膽疾患相關。檢測肝功能指標可以判斷是否屬各類肝炎,檢測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指標,有助於肝炎的診斷和分型。B型超聲檢查及CT、MRI可以作為肝硬化、肝膽結石、急慢性膽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診斷依據。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漿蛋白等指標亦可作為診斷脂肪肝、肝硬化的輔助診斷指標。檢測血中甲胎球蛋白、堿性磷酸酶等指標,可作為初步篩查肝內腫瘤的參考依據。
(三)腹部手法操作
脅痛在中醫辨證上多與肝有關。所以腹部推拿治療時與其他有所不同,在體位和治療手法有它自己的特點。現介紹如下:
1.囑病人取患側在上的側臥位,梳理法施術於脅部5~10分鍾。
2.點按脅肋部肝經腧穴各1~2分鍾。
3.囑病人平臥,掌揉法施術於胃脘部5~10分鍾。
4.聚法施術6~8遍。
5.拍法施術於雙脅3~5遍。
6.收氣手法結束。
十五、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係膽囊慢性病變,大多數合並膽囊結石,少數為非膽石性慢性膽囊炎。本病大多為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膽囊炎反複發作而來。臨床上可無特殊症狀。
(一)病因病機
1.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發生於膽石症的基礎上,且常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症。其病因主要是細菌感染和膽固醇代謝失常。
(1)感染性膽囊炎:是最常見的一種。膽囊病變較輕者,僅有膽囊壁增厚,重者可以顯著肥厚,萎縮,囊腔縮小以致功能喪失。
(2)梗阻性膽囊炎:當膽囊管阻塞(結石等)時,膽汁瀦留,膽色素被吸收,引起膽汁成分改變,刺激膽囊發生炎症。
(3)代謝性膽囊炎。由於膽固醇的代謝發生紊亂,而致膽固醇沉積於膽囊的內壁上,引起慢性炎症。
2.病機
(1)膽囊是膽囊管末端的擴大部分,可容膽汁30~60mL,膽汁進入膽囊或自膽囊排出都要經過膽囊管,膽囊管長3~4cm,直徑2~3mm,膽囊管內黏膜又形成5~7個螺旋狀皺襞,使得管腔較為狹小,這樣很容易使膽石、寄生蟲嵌入膽囊管。嵌入後,膽囊內的膽汁就排不出來,這樣,多餘的膽汁在膽囊內積累,長期滯留和過於濃縮,對膽囊黏膜直接刺激而引起發炎。
(2)供應膽囊營養的血管是終末動脈,當膽囊的出路阻塞時,由於膽囊黏膜仍繼續分泌黏液,造成膽囊內壓力不斷增高使膽囊膨脹、積水,膽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壓而缺血、壞死。當膽囊缺血時,膽囊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容易生長繁殖,趁機活動起來而發生膽囊炎。
(3)由於膽囊有儲藏膽汁和濃縮膽汁的功能,因此膽囊與膽汁的接觸時間比其他膽管長,而且,接觸的膽汁濃度亦高,當此時人的膽管內有細菌時,就會發生感染,形成膽囊炎的機會當然也就增多了。
(二)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多不典型,亦不明顯。平時可能經常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厭食油膩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狀,有的病人則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處隱痛。在站立、運動及冷水浴後更為明顯。病人右上腹肋緣下有輕度壓痛,或壓之有不適感。B超檢查可見膽囊增大,排空功能障礙。口服膽囊造影劑發現有結石時,則診斷可以確定。
(三)腹部手法操作
慢性膽囊炎的治療手法原則上還是以疏肝理氣為主,不過掏法、揉法、點按等手法是重點手法。操作步驟如下:
1.囑病人平臥,掌揉法施術於胃脘部5~10分鍾。
2.點按脅肋部肝經腧穴、膽囊點各1~2分鍾。
3.掏法施術於局部3~6遍。
4.聚法施術6~8遍。
5.梳理法施術於脅部5~10分鍾。
6.收氣手法結束。
十六、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常可恢複正常。正常人的肝內總脂肪量,約占肝重的5%,內含磷脂、三酰甘油、脂酸、膽固醇及膽固醇脂。脂肪量超過5%為輕度脂肪肝,超過10%為中度脂肪肝,超過25%為重度脂肪肝。當肝內總脂肪量超過30%時,用B超才能檢查出來,被B超檢查確診為“脂肪肝”。而脂肪肝病人,總脂量可達40%~50%,有些達60%以上,主要是三酰甘油及脂酸,而磷脂、膽固醇及膽固醇脂隻少量增加。
(一)病因病機
1.病因
(1)飲酒:飲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見病因,飲酒致脂肪肝可能是酒精對肝內三酰甘油的代謝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健康者,每日飲酒含乙醇100~200g,連續10~12天,不論其飲食是否含蛋白質,均可發生脂肪肝,低蛋白質隻是一種加重因素。
(2)饑餓:由於血糖降低,脂肪肝組織中的脂肪酸被動員入血,使血中遊離脂肪酸升高,肝內有中等度脂肪堆積。
(3)營養不良:由於蛋白質缺乏,而導致極低密度脂蛋白合成減少,這樣造成肝轉運三酰甘油發生障礙,脂肪在肝內堆積。
(4)肥胖:50%肥胖者有肝內脂肪浸潤,這是由於脂肪組織增加,遊離脂肪酸釋出增多所致。肝炎後脂肪肝是由於攝食過多、運動減少,加之肝功能尚未完全恢複,極易造成脂肪在肝內存積。慢性肝炎病人由於不適當地增加營養和減少體力活動,也常伴有脂肪肝。
(5)糖尿病:約有半數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這是因為糖尿病病人,葡萄糖不能利用,造成三大代謝紊亂,最終使脂肪酸在肝內存積引起脂肪肝。
(6)皮質激素:長期使用激素可使人肥胖並發生脂肪肝。
(7)四環素:可引起脂肪肝,特別是妊娠婦女,常引起與妊娠急性脂肪肝表現相似的脂肪肝,死亡率高達75%以上。
2.病機
食物脂肪經水解酶消化後,其乳糜微粒(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被小腸上皮吸收入血。入血的乳糜微粒有三條去路:一是分解後稱為肌肉活動的能源;二是儲存在脂肪組織作為潛在能源;三是轉運至肝髒進行代謝。轉運至肝髒的三酰甘油與載脂蛋白結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顆粒泌入血液。如果三酰甘油產生量多,或極低密度脂蛋白量少,造成甘油三酯在肝內堆積,而形成脂肪肝。
(二)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多樣,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症狀,易被忽視。據記載,約25%以上的脂肪肝病人臨床上可以無症狀。有的僅有疲乏感,而多數脂肪肝病人較胖,故更難發現輕微的自覺症狀。因此目前脂肪肝病人多於體檢時偶然發現。中重度脂肪肝有類似慢性肝炎的表現,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惡心、嘔吐、體重減輕、肝區或右上腹隱痛等。肝髒輕度腫大可有觸痛,質地稍韌、邊緣鈍、表麵光滑,少數病人可有脾腫大和肝掌。當肝內脂肪沉積過多時,可使肝被膜膨脹、肝韌帶牽拉,而引起右上腹劇烈疼痛或壓痛、發熱、白細胞增多,易誤診為急腹症而作剖腹手術。脂肪囊泡破裂時,脂肪顆粒進入血液也可引起腦、肺血管脂肪栓塞而突然死亡。若肝細胞脂肪堆積壓迫肝竇或小膽管時,門靜脈血流及膽汁排泄受阻,出現門靜脈高壓及膽汁淤積。因急性化學物品中毒、藥物中毒或急性妊娠期脂肪肝,其臨床表現多呈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的表現,易與重症肝炎相混淆。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膚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覺異常等末梢神經炎的改變。少數病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鼻衄等。重度脂肪肝病人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腫、電解質紊亂如低鈉、低鉀血症等,脂肪肝表現多樣,遇有診斷困難時,可做肝活檢確診。
(三)腹部手法操作
脂肪肝盡管臨床變現多樣,但魯氏腹部推拿對它有一定的療效,在手法上一般分以下步驟:
1.腹推法、掌揉法施術於全腹部5~10分鍾。
2.按神闕2~3分鍾。
3.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相應的腹部腧穴,力量由輕到重施術。
4.一指推法施術於任脈5~10分鍾。
5.揉全腹5~10分鍾。
6.收氣手法結束。
十七、酒精肝
過量飲酒可加重肝髒負擔,使肝細胞受損變性,最終導致肝硬化,醫學上稱之為“酒精肝”。在歐美國家,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長期酗酒者還影響脂肪代謝,可引起脂肪肝。酒精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而致肝硬化。
酒精肝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嗜酒)所致的肝髒損傷性疾病。近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交圈的擴大,全球酒的消費量猛增。同時,酒精肝的發生亦顯著增加。在我國由於飲酒導致酒精肝的發生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
(一)病因病機
酒精肝的主要病因就是酗酒,因為酗酒能毒害肝髒,損害肝功能,過量飲酒可加重肝髒負擔,使肝細胞受損變性,最終導致肝硬化。
(二)臨床表現
酒精肝雖然危害性巨大,但想從症狀上進行早期預防發現有一定難度,因為酒精肝早期一般無特異性症狀和體征。隻有隨著病情的繼續發展,繼而出現一些消化係統和肝病的指征。如未采取有效的措施,病情將繼續惡化加重,逐漸會出現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以及發生肝硬化。武警肝病專家提醒:雖然酒精肝發病隱蔽,但是隻要細心檢查也會發現蛛絲馬跡。
1.酒精肝症狀表現
輕症會出現腹脹、乏力、肝區不適、厭食,還有黃疸、肝腫大和壓痛、麵色灰暗、腹水、浮腫、蜘蛛痣、發熱、白細胞增多(主要原因是中性粒細胞增多)類似細菌性感染,少數有脾髒腫大等症狀,血清膽紅素<100μmol/L;中重度除上述症狀外,有持續低熱、腹瀉、四肢麻木、手顫、性功能減退、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等,肝功能檢查有AST和ALT中度升高、AST/ALT比值接近3等指標。
2.酒精肝病理變化
從整體酒精性肝病的發病而言,酒精肝隻是酒精性肝病早期出現的一種疾病,或者說屬於酒精性肝病的一個病理階段,若繼續發展會發生肝細胞的炎症,以及肝髒纖維化,肝細胞壞死等病理變化。這主要與酒精(乙醇和乙醛)對肝髒的直接毒理作用,以及伴有的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乙醛(高活性化合物)幹擾肝細胞功能,損害微管,使蛋白、脂肪排泌障礙而在肝細胞內蓄積,乙醇、乙醛被氧化時,產生還原型輔酶Ⅰ,阻礙肝髒釋放蛋白質,抑製糖原異生作用,阻礙維生素的利用,促使和導致脂肪肝的形成;乙醇可阻礙硫胺等向活性型轉變或阻礙其利用,最終加速導致肝細胞的脂肪浸潤、炎症、壞死。而且酒精引起的高乳酸血症,通過刺激脯氨酸羥化酶的活性和抑製脯氨酸的氧化,可使脯氨酸增加,從而使肝內膠原形成增加,一些炎性細胞因子和乙醇、乙醛的毒性作用可使肝星狀細胞、肝細胞、枯否細胞活化,分泌一些細胞外基質,加速和促使肝硬化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