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腹部推拿治療常見病(下)(2 / 3)

型由嚴重蛋白質缺乏引起,周身水腫,眼瞼和身體低垂部水腫,皮膚幹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色素沉著,頭發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有橫溝,無食欲,肝大、常有腹瀉和水樣便。也有混合型,介於兩者之間。並都可伴有其他營養素缺乏的表現。  2.體格測量  體格測量是評估營養不良最可靠的指標,目前國際上對評價營養不良的測量指標有較大變更,它包括三部分。  (1)體重低下:兒童的年齡別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於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於或等於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體重低下,如低於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體重低下,此指標反映兒童過去和(或)現在有慢性和(或)急性營養不良,單憑此指標不能區分屬急性還是慢性營養不良。  (2)生長遲緩:兒童的年齡、性別、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於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於或等於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生長遲緩,如低於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生長遲緩,此指標主要反映過去或長期慢性營養不良。  (3)消瘦: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於中位減2個標準差,但高於或等於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消瘦,如低於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消瘦,此指標反映兒童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主要表現為脂肪消失,肌肉萎縮及生長發育停滯,同時也可造成全身各係統的功能紊亂,降低人體的抵抗力,給很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3.營養不良  分為三度體重比正常小兒平均體重減少15%~25%為一度;減少25%~40%為二度;減少40%以上為三度。  (三)腹部手法操作  小兒營養不良多與攝入不足有關,在腹部推拿治療手法上與厭食相同。  八、夜啼  夜啼是指小兒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則啼哭不安,或者小兒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哭啼的一種疾病。  (一)病因病機  引起小兒夜啼的原因很多,如發熱、受驚嚇、蟲證、口瘡、饑餓以及尿布潮濕等。其中有些是小兒的一種正常反應,有些則是病態。對於因饑餓或尿布潮濕引起的小兒夜啼,應及時發現,並在吃奶及換尿布後,夜啼即可停止。也有一些小兒有夜間點燈睡眠的習慣,當關燈後便啼哭不止,複開燈則哭自止。這是由於家長常在夜間工作,又不能將小兒分屋而眠。無意中產生的小兒不良習慣。應逐步將室內燈光調暗,讓孩子慢慢習慣燈光的變化,最後關掉電燈。  對於因病引起的夜啼,要祛除病因則啼哭自止,中醫認為引起夜啼的病因無外乎寒、熱、驚三個方麵。  1.寒證  是指感受寒涼,如夜間小兒踹被露腹而眠,腹部受寒而痛,所以小兒啼哭。此時,家長若用手掌平放在小兒腹部會感到小兒腹部十分寒涼。最簡單的治療辦法是將熱水袋放在小兒腹部熱熨,注意熱水袋中的熱水不可過燙,以免燙傷小兒皮膚,也可將大粒食鹽炒熱裝在布袋中,放在小兒臍腹部,同樣不可過熱。可起到驅寒溫中止痛的效果,痛止則啼自止。中藥可選用烏藥散,方中有烏藥、白芍、香附、高良薑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中藥。治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預防,夜間要勤給小兒蓋被防止受寒。  寒又指小兒飲食寒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分冬夏春秋,各種冷飲隨處可買,小兒不知冷暖,喜食寒涼之物,所以常常造成寒涼食品傷及小兒脾胃。中醫認為:寒則收引。所以寒傷脾胃常導致胃腸痙攣而痛,故而小兒哭啼,尤其是夜間。天氣亦冷,內寒外寒合而為一,因此,小兒哭啼更甚,且睡眠不安。此類型的治療從飲食上應注意少食或不食寒涼之品,特別是在春秋及冬季應避免食用冷飲及冰糕食物。中藥亦可選用烏梅散、附子理中丸、虛寒胃痛衝劑、良附丸等藥。  受寒的病人常常伴有氣滯,而見腹脹的症狀,以手敲腹可“澎澎”作響,此類病人可在藥中加入行氣之品,如:木香、香附、香櫞、砂仁、陳皮等藥。  2.熱證  小兒為陽盛體質,有些疾病雖感受寒邪,亦可鬱而化熱。所以小兒多火熱之病,從生理上而言,小兒心有餘,肝有餘,也就是說,小兒常見心肝經之熱,熱擾心神故小兒煩躁不安,見燈火而啼,其啼哭之聲多響亮,口中有熱氣噴人,麵目紅赤,哭而有淚,踹被舞拳而有力,從時間上來看,熱證哭啼以上半夜為主,寒性夜啼則以午夜後為多。  對於熱證的夜啼,多主張應用清心解熱之品,如:導赤丹加減:常用竹葉、蓮心、生地黃、木通、甘草梢、車前草、炒梔子、燈心草等藥物,配成湯劑水煎服。本型關鍵是熱,所以選用一些清熱的飲食也可達到治療的目的。綠豆湯、蓮心蓮肉粥、竹葉荷葉粥、小兒七星茶等。對於食多滯阻胃腸而導致心胃熱盛者,可用焦三仙煮水而飲之,一消食滯,二清胃火。小兒心經有熱其尿常常黃少,因此要鼓勵小兒多飲水,利小便去心火,還要通大便去胃腸之火,所以在清熱藥中常配用生大黃或熟大黃、元明粉等通腑瀉下之品。要注意通下藥宜適可而止,不可久用。有些家長自認為小兒有火,大便又幹所以經常使用瀉下藥物,初用效果尚好,但不用大便仍然不通。殊不知小兒大便最初可能為實熱,但通下之藥用久,會損傷小兒脾胃,脾胃失調也可致大便幹結數日一解。此時再用通下藥就會更傷脾胃,而加重大便幹。小兒熱性夜啼也是一樣,有熱應清熱,但不宜久用,熱去則啼止,藥亦應停用,再用則損傷入之正氣,損傷脾胃之氣,夜啼可複至。  3.驚嚇  小兒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各個係統,尤其是神經係統發育很不完善。所以,每當小兒突然受到驚嚇之時就會出現心神被擾,而見夜裏突然驚叫啼哭、睡臥不安、易驚易乍,似見異物,麵色發青,兩目發直呈驚恐之狀,喚之不醒。第二天醒後,問他昨夜之事,小兒渾然不知。此為小兒受驚嚇所致,因此治療宜選用一些鎮驚安神之品,如生石決明、生牡蠣、靈磁石、鉤藤、蟬蛻、生地、黃連、甘草、柏子仁、棗仁等藥物。中成藥可選用朱砂安神丸,琥珀抱龍丸,較小的嬰幼兒可用牛黃抱龍丸,朱砂有毒,服用時應注意不宜過量,亦不可久服。  4.小兒飲食  不知饑飽,喜愛之食多飲多餐,一不留神便吃多了,到了夜晚胃脘過飽,自然感到不舒,脹悶不消化,睡眠自然不安而啼哭。中醫稱之為“胃不和則臥不安”。此為飲食失調所致,嚴重的病人夜間常出現嘔吐或腹瀉。一般在吐瀉之後,病人自覺舒服許多,此類患兒應把治療重點放在消食導滯,食滯一消則夜寐自安。常用藥物有焦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枳殼、枳實、陳皮、厚樸、佛手、砂仁、鉤藤。中成藥可選用山楂丸、消食丸、導赤丹、加味保和丸等。總之,小兒夜啼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祛除病因則啼止神安。  (二)臨床診斷  1.診斷要點  嬰兒難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但白天如常。臨證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體格,必要時輔以有關實驗室檢查,排除外感發熱、口瘡、腸套疊、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以免貽誤患兒病情。  2.鑒別診斷  與不適、拗哭相鑒別。小兒夜間若喂哺不足或過食,尿布潮濕未及時更換,環境及衣被過冷或過熱,繈褓中夾有縫衣針或其他異物等,均可引起嬰兒不適而啼哭,采取相應措施後則嬰兒啼哭即止。有些小嬰兒因不良習慣而致夜間拗哭,如夜間開燈而寐,搖籃中搖擺而寐,懷抱而寐,邊走邊拍而寐等,要注意加以糾正。  (三)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辨證重在辨別輕重緩急,寒熱虛實。嬰兒夜間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慮由於喂養不當所致,應給予相應的指導。要仔細觀察,尋找原因,確認夜啼無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熱、驚恐辨治。虛實寒熱的鑒別要以哭聲的強弱、持續時間、兼症的屬性來辨別。  2.治療原則  因脾寒氣滯者,治以溫脾行氣;因心經積熱者,治以清心導赤;因驚恐傷神者,治以鎮驚安神。  3.分證論治  (1)脾寒氣滯:  1)證候。啼哭時哭聲低弱,時哭時止,睡喜蜷曲,腹喜揉按。四肢欠溫,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較清,麵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多淡紅。  2)分析。夜則陰盛陽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滯,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保嬰撮要·夜啼》雲:“夜屬陰,陰盛則脾髒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時哭時止。脾髒虛寒,運化失司,故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虛寒內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小便較清,麵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淡紅均為脾寒所致。  3)治法。溫脾散寒,行氣止痛。  4)方藥。烏藥散合勻氣散加減。常用藥:烏藥、高良薑、炮薑溫中散寒;砂仁、陳皮、木香、香附行氣止痛;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桔梗載藥上行,調暢氣機。  大便溏薄加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時有驚惕加蟬蛻、鉤藤祛風鎮驚;哭聲微弱,胎稟怯弱,形體羸瘦可酌用附子理中湯治之,以溫中健脾,同時注意保暖。  (2)心經積熱:  1)證候。啼哭時哭聲較響,見燈尤甚,哭時麵赤唇紅,煩躁不寧,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指紋多紫。  2)分析。心主火,熱伏於內,擾動神明,故入夜心煩而啼。《保嬰撮要·夜啼》雲:“心屬火,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幼科發揮·心所生病》雲:“心屬火則煩,多夜啼。”此證為受熱所致,故哭聲響亮,麵赤唇紅,身腹俱暖,大便秘結。苔黃,指紋紫均為熱象。小便短赤、舌尖紅為心經有熱之象。  3)治法。清心導赤,瀉火安神。  4)方藥。導赤散加減。常用藥:生地清熱涼血,竹葉、木通清心降火,甘草梢瀉火清熱,燈心引諸藥入心經。同時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內過暖。  大便秘結而煩躁不安者,加生大黃以瀉火除煩;腹部脹滿而乳食不化者,加麥芽、萊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導滯;熱盛煩鬧者,加黃連、梔子以瀉火除煩。  (3)驚恐傷神:  1)證候。夜間突然啼哭,似見異物狀,神情不安,時作驚惕,緊偎母懷,麵色乍青乍白,哭聲時高時低,時急時緩,舌苔正常,指紋色紫,脈數。  2)分析。小兒神氣怯弱,複因暴受驚恐,則心神受驚,故睡中驚悸而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時作驚惕,緊偎母懷以求安全。《育嬰家秘·夜啼》雲:“驚惕者,常在夢中哭而作驚。”暴受驚恐,神誌不安,心虛膽怯,故麵色乍青乍白,指紋色紫,脈數。  3)治法。定驚安神,補氣養心。  4)方藥。遠誌丸去朱砂。常用藥:遠誌、石菖蒲、茯神、龍齒定驚安神,人參、茯苓補氣養心。  睡中時時驚惕者,加鉤藤、蟬蛻、菊花以息風鎮驚。也可用琥珀抱龍丸以安神化痰。  (四)腹部手法操作  小兒夜啼對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因此,治療本病可以說刻不容緩,就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推上三關50遍。  2.退下六腑120遍。  3.清心經100遍。  4.海底撈月、掐膽經各3~6分鍾。  5.捏脊6~9遍結束。  九、遺尿  年滿五周歲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小兒,在睡眠中小便不能自行控製,稱遺尿。偶爾因疲勞或飲水過多而遺尿者,不作病態論。  (一)病因病機  多由稟賦不足、病後體弱,導致腎氣不足,下元虛冷,膀胱約束無力;或病後脾肺氣虛,水道製約無權,因而發生遺尿。病變部位主要在腎,病變性質以虛證為主。  (二)臨床表現  1.主症夜間沒有自主控製的排尿,輕者幾天1次,重者每夜1~2次或更多。  2.兼見睡中遺尿,白天小便亦多,甚至難於控製,麵色蒼白,精神疲乏,肢冷畏寒,智力遲鈍,腰腿乏力,舌淡,脈沉細者,為腎陽不足;睡中遺尿,白天小便頻而量少,勞累後遺尿加重,麵白,氣短,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脈細無力者,為肺脾氣虛。  (三)腹部手法操作  小兒遺尿多由先天不足所致,故腹部推拿手法多以補法為主。魯氏腹部推拿療法治療小兒遺尿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揉腹5~10分鍾。揉百會1~2分鍾。  2.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各1~2分鍾。  3.推三關、推氣海各3~6遍。  4.揉關元、摩腹、推擦命門、腎俞、揉三陰交1~2分鍾。  5.一指禪法施術於下腹部任脈5~10分鍾。  6.按五心。  7.擦八髎5分鍾左右。  8.捏脊6~9遍結束。  十、小兒尿頻  在醫學上認為,兒童因為代謝旺盛,每天飲水量較多,加上膀胱容量較小,臨床常常會有排尿次數增多現象。  (一)病因病機  小兒尿頻常見的原因有:  1.尿道及季節因素  如尿頻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時無痛苦表情,也無其他症狀,首先要考慮局部因素,如尿道口發炎,包皮過長,或蟯蟲刺激陰部等。此外,季節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現象。  2.飲食性多尿  如尿頻同時每次尿量多,而無其他表現時,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歡糖水的小兒多發生。  3.神經性尿頻  幼兒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神經不健全,可發生白天點滴性多尿,可達20~30次,但是夜間排尿正常,有反複發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症引起。  4.泌尿道炎症  如尿頻、尿急、尿痛或伴發熱,應考慮有泌尿係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等,尿檢,查顯微鏡下可查到膿細胞或大量白細胞,嚴重時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需抗生素治療。  5.特殊疾病  如尿頻伴尿量多,同時有口渴多飲、多尿、消瘦的情況,應注意檢查尿液,如尿內含糖則應考慮糖尿病,如尿內無糖而比重低則應想到尿崩症。  尿頻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炎症引起,以抗感染為主,因蟯蟲所致給予驅蟲。包皮過長可行手術,單純飲水量過多適當控製進水量等。除此之外,要注意局部清潔衛生,勤洗澡換衣。  (二)臨床表現  好發於學齡前期兒童,尤其多見於3~5歲的小兒,主要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加,而無尿量的增加,尿常規檢查正常,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每天6~8次,增加到每天20~30次,甚至每天40~50次,每小時可達10多次,每次排尿量不多,有時僅幾滴,睡眠後則無尿頻症狀,常在上床睡覺前、吃飯時、上課時加重。  (三)腹部手法操作  多由驚嚇引起,腹部推拿療法同遺尿。  第四節 外科病種  一、慢性痔瘡  醫學所指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  (一)病因病機  1.與人類肛門的解剖結構有關  由於直腸上靜脈以及它的分支無靜脈瓣,靜脈血液從下向上穿過直腸肌層向心髒回流時,由於人類直立姿勢,從而使地球吸引力能夠對回流的血液形成向下的力,極容易在人體下部的肛門直腸部位發生血液瘀積,久而久之,使肛門直腸部位靜脈血管曲張、迂曲、增生,形成痔瘡。此外,根據國內外文獻,對四肢爬行動物的解剖及觀察,還未發現患有痔瘡病者,因而,對此說也提供了一個有力佐證。  2.與排便習慣有關  便無定時、如廁過久均能誘發痔瘡。譬如:有些人喜歡如廁時看書讀報、抽煙,蹲廁時間過長;有人則有習慣性便秘,排便困難。如此下蹲過久,排便努力,可使直腸肛門部充血、受壓,靜脈曲張,甚至致直腸黏膜與肌層鬆弛、分離,脫出肛門外,形成痔瘡。  3.與飲食起居有關  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如食胡椒、辣椒、生蔥、生蒜,大量飲酒,均可使直腸肛門黏膜受到刺激,局部充血,誘發痔瘡。此外,嗜食肥甘厚味,飲食過細過精,食物中粗纖維含量少,致使大便少或困難,久之均可誘發痔瘡。  生活失節,飲食無定時,起居無規律,致人體生物節律紊亂,便無定時,每日時有時無。居處潮濕寒冷,可使直腸肛門靜脈瘀積,發生痔瘡。  4.與感染有關  痢疾、腸道感染、寄生蟲、肛瘺及肛門圍周炎等,均可引起肛門直腸靜脈充血、炎症,使靜脈團擴張,形成痔瘡。  5.與工作性質有關  久坐辦公室者,妊娠婦女,田徑運動員及重體力勞動者,都是痔瘡病的高發人群,無論久坐久行,努力久重,都可致肛門直腸部位靜脈瘀積、擴張、迂曲,發生痔瘡。  (二)臨床表現  1.內痔  慢性痔瘡內痔的主要症狀為便血,較大的內痔伴有脫垂,由於病程的長短不同,可以分為下列各期。  (1)初期:痔核較小,質柔軟,痔麵鮮紅色,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一線如箭,或點滴不已,無疼痛,不脫出,以便血為特征。  (2)中期:痔核較大隆起,質柔軟,痔麵鮮紅色或青紫色,便時痔核脫出肛外,便畢自行回納,便後出血或多或少。  (3)後期:痔核更大,質地較硬,表麵微帶灰白色(即纖維型內痔),便時痔核脫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噴嚏,或站立時也會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須用手推回,或平臥、熱敷後才能回納,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  (4)合並症:中後期者可有肛門墜脹、瘙癢。如痔核急性血栓性嵌頓時,可致腫痛、糜爛、壞死,甚至化膿,繼發肛漏等證。長期的便血,可引起貧血。  2.外痔  發生於肛管齒線以下,是痔外靜脈叢擴大曲張或反複發炎而成,其表麵被皮膚覆蓋,不易出血,其形狀大小不規則。  外痔主要症狀為墜脹、疼痛、有異物感。根據其發展過程,可分為贅皮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等。  (1)贅皮外痔:肛門邊緣處贅生皮瓣,逐漸增大,質地柔軟,一般無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有異物感,偶爾染毒而腫脹充血時,才覺疼痛,腫脹消失後,贅皮依然存在。  (2)靜脈曲張性外痔:多因中後期內痔反複脫出,或因經產婦妊娠時腹壓增高等,而致淺部靜脈及皮下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肛管齒線以下痔外靜脈叢擴大和曲張而成。它的臨床症狀局部有橢圓形或長形腫物,觸之柔軟,平時不明顯,在排便或下蹲增加腹壓時,腫物體積增大呈暗紫色,按之較硬,便後或經按摩後腫物體積可縮小變軟。一般僅有墜脹感無疼痛,如便後腫物不縮小,引起周圍組織水腫時則有疼痛。有靜脈曲張性外痔的病人,多伴有內痔。  (3)血栓性外痔:因便秘而在排便時用力過猛,或劇烈運動後,致痔外靜脈破裂、血塊凝結而形成血栓。它的臨床症狀肛門部突然劇烈疼痛,並出現一腫物,這腫物十分敏感,稍觸碰即引起疼痛,因此排便、坐下、走路,甚至咳嗽等動作時均可加重疼痛。  (4)混合痔:它是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括約肌間溝消失,使內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體者為混合痔。具備內痔、外痔的共同特點。  (三)腹部手法操作  可參考便秘。  二、術後腸粘連  腸粘連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管與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之間,腸管與指導腹腔內髒器之間發生的不正常黏附。從粘連特征來講有膜狀粘連和索帶狀粘連兩種情況;從粘連的本質來講有纖維蛋白性粘連和纖維性粘連兩個類型。  (一)病因病機  從病因學來講粘連的形成除了先天原因之外,不外乎損傷或炎症兩種因素。  1.損傷  (1)手術過程中腸管暴露時間過長,空氣汙染,動作粗糙,創麵大,漿膜層受損嚴重,止血不徹底,術後滲血滲液腹腔,腔室衝洗不淨或腹腔內遺留異物等都可造成腸粘連。  (2)腹部創傷,腹部突然受到外界衝擊,受衝擊部位雖未破裂穿孔,但也有一定損傷,局部組織進行可出現充血水腫或有血性滲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圍組織水腫粘連。  (3)化學藥物,如計劃生育粘堵術藥物外流,進入腹腔造成嚴重粘連。  2.炎症  (1)腹腔內炎症:這樣會導致炎性水腫滲出物或膿液溢入腹腔引發粘連。  (2)結核性腹膜炎引發腸粘連:結核性腹膜炎可分為幹濕兩型。幹型,特點為腹膜上除見結核結節外尚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後引發腹腔成為髒器大網膜腸係膜廣泛粘連。  (3)腸結核引發腸粘連:腸結核病人在腸的漿膜麵可見纖維素滲出和多數灰白色結核結節,常因潰瘍致使腸壁血管閉塞,同時外科腸壁常因纖維常見病組織增生肥厚而與鄰近腸管或大網膜形成粘連。  (4)其他:如腫瘤浸潤性增長破壞周圍組織形成粘連或個別未明原因的腸粘連。  (二)臨床表現  臨床上腸粘連病人常多發生於手術之後,尤其是闌尾炎或盆腔炎手術後並發腸粘連的機會最多。腸粘連的嚴重程度與每個人對腹膜或腸管漿膜的損傷反應的敏感性有關。  腸粘連病人的臨床症狀可因粘連程度和粘連部位而有所不同,輕者可無任何不適感覺或者偶爾在進食後出現輕微的腹痛腹脹等,重者可經常伴有腹痛、腹脹、排氣不暢、噯氣、大便幹燥、腹內有氣塊亂竄甚至引發不全梗阻。  (三)腹部手法操作  對於術後腸粘連的腹部推拿治療,在手法上應該遵循的原則是:輕緩舒張、由輕到重,以病人耐受為度。具體操作如下:  1.按揉全腹5~10分鍾。  2.一指撥上、中、下脘以及中極、關元,每穴1~2分鍾。  3.若病變在右下腹,則需推右腹5~10分鍾;病變在左側,可采用扒法5~10分鍾。  4.一指撥法施術於任脈3~5分鍾。  5.在粘連部位,一指撥法,手法由輕到重,以病人耐受為度3~5分鍾。  6.收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