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漢魏六朝精典詩文欣賞(7)(1 / 3)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以監察禦史身份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出塞途中所作。描繪了遼闊的邊疆景色,抒發出詩人被排擠壓抑時的悲鬱之情。

原文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①。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②。

注釋

①單車:輕車簡從。問邊:慰問邊疆將士。屬國句:是過居延屬國的倒裝句。或謂屬國乃典屬國簡稱,代指使臣,是王維自指。②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候騎(音計):偵察騎兵。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燕然: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東漢竇憲擊匈奴,大破北單於,登燕然山,刻石記功。

賞讀

首聯敘事,點明出使塞上之事。詩人以"單車"的身份"欲問邊",表麵上寫旅途的遼遠和艱辛,實質上說明唐朝強大的國威遠播遼闊的邊疆,流露出對疆域遼闊和國家強大的自豪之感。詩以"欲問邊"發端,繼之以"過居延"、"出漢塞"、"入胡天",駿快無比。"征蓬",乃隨風飄飛的蓬草;歸雁,乃春暖後從南來飛回的大雁。這二者,都是塞上所見,又借以自況,比興並用,情景交融。第三聯乃千古名句:極目大漠,不見村落,隻見一線孤煙,衝霄上騰,與天相接,顯得格外筆直;遙望長河,不見樹木,隻見一輪落日在河麵浮動,顯得格外渾圓。點、線、麵的巧妙配合,構成蒼莽遼闊的畫麵,表現出塞上黃昏之時特有的奇景和詩人由此觸發的悲壯情懷,為尾聯蓄勢。詩人奉命勞軍,自應直赴主帥營地,然直寫至營地,便嫌平板。此詩在展現大漠日暮的獨特畫麵之後,不寫繼續育前進,而以路遇候騎,喜聞捷報收尾,化蒼涼為豪放,把落日的光芒擴展開來,照亮了整個"大漠",那嫋嫋直上的"孤煙",也不再報警,而是報告平安。

這首詩寫景,抓住邊地特征,遣詞用句極具功力,以平常的字詞傳達出奇特的神韻。以樸質的字詞構造成非同凡響的意境。構思之奇,謀篇之巧,匪夷所思!

望薊門①--祖詠

讀前須知

這首詩寫的是祖詠登上幽州台遙望薊門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誌。薊門是唐代通往東北邊塞的軍事重鎮,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唐在這裏屯紮著重兵。

原文

燕台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②。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③。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④。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⑤。

注釋

①薊門:即薊丘,亦作薊邱,古地名,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西北隅。今德勝門外土城關,即其遺址。②燕台:即黃金台。驚:驚奇,心情激動,有怵目驚心與激勵感奮二重意。漢將營:實指安祿山軍營,當時安據這一帶。③生積雪:生於積雪。三邊:漢代幽、並、涼三州,都在邊塞。後泛指邊地。危旌:高揚的軍旗。④胡月:邊塞之月。海畔句:寫薊門地處海畔,形勢險要。薊城:薊門。⑤投筆吏:指投筆從戎的班超,後封定遠侯。請長纓:以漢終軍請長纓征南越王事表明自己要從軍立功報國。

賞讀

詩的起筆使全詩的氣勢非常闊大,詩人登上幽州台,極目縱觀,看到了讓人驚心動魄的壯觀的唐軍大營,並且聽到了營中傳出的胡笳金鼓喧喧之聲。接著四句是詩人遙望所見的闊大的景象。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構成一派積雪生輝、寒氣逼人的北國風光。在令人眼花目眩的景象中,惟獨唐將大營中高懸的軍旗在半空中獵獵飄揚。借肅穆的景象寫出營中莊重的氣派和軍容的嚴整。詩人描寫這險要的軍家重鎮卻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而是壯偉異常,"海畔雲山"穩如磐石的拱衛著這邊疆重鎮,詩句精煉雄闊,體現了盛唐的時代精神。麵對眼前的景色,顯赫的軍容,詩人不由地生出一種報國激情,進發出"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的豪言壯語。這是"望"之後的所感。詩人以班超、終軍作比,抒發自己慷慨從戎,為國建奇功的決心和意願。

這首詩意象雄渾闊大,緊扣"望"字,寫出了所見、所感,觸景生情,抒寫豪情壯誌,振奮人心。

塞上曲--王昌齡

讀前須知

這首詩,作者通過對邊塞風景的描寫,抒發詩人對戍邊將士的讚美之意,表達了對因恃武而挑起的無謂征戰的否定態度。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①。

出塞複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②。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③。

注釋

①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②幽並:幽州和並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客:戍邊戰士。塵沙老:指在邊塞沙漠中老去。塵沙,幽並相拚的沙漠,代指邊地。③矜誇句:誇耀自己善於馳騁而去惹是生非。紫騮馬:泛指駿馬。

賞讀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多氣勢昂揚,曲意深遠,可與岑參媲美。

雖然剛剛初秋八月,可是蕭關大道卻是一派衰敗景象:孤蟬哀鳴,桑葉凋落,桑林空寂。處在出塞入塞的邊關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陣陣寒氣裏,處處是枯黃的蘆草,毫無生氣。詩人遙想從古至今有多少來自幽州並州的戍邊將士,在這裏共伴黃沙抵風抗寒戍守邊關,又有多少人埋屍黃沙。詩人勸喻世人,不要學那些遊俠兒,逞武恃強,誇讚什麼自己的馬好,功夫好,義氣深。那和這些戍邊健兒比來,太無聊了。

這首詩讚諷並存。首句雖言鳴蟬,實為寫人。由於古人多在村莊邊植桑故有以桑梓代家鄉的說法。因此,此處之桑林也有家園、村莊之意。本該繁榮的莊園,因戰爭而空;不管那裏來的好漢,都是拋家舍業到邊關來征戰,這征戰又使多少人沒了收成,空了家園。但也正是這些健兒拋家園,才得以保住國家安寧。所以詩人在寫征戰之士的辛苦之時,更道出他們的豪情。勸那些自恃勇武的人向他們學習,保家國平安;同時也諷告那些勇武恃俠的人,不要因功好戰,挑起這毀家失業的戰爭。